巴三协议“中国路”

时间:2022-08-01 09:35:57

巴三协议“中国路”

M全球金融危机令银行、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充分意识到,必须采取坚定的行动以维护全球金融稳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监管机构前所未有地推出大量监管新规,鼓励银行更审慎地承担风险,建立资本和流动性缓冲,并制定应急计划以确保银行在未来能够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与以往不同,本轮监管改革浪潮的特点在于,国际社会在制定和落实监管标准方面所表现出的精诚合作精神。

各国相信,要维护全球金融的稳定,单靠金融危机重灾区――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复苏和市场秩序恢复是不够的,全球各主要参与者(尤其是中国等重要经济体)必须同心协力落实相同的措施,令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资金和流动能力,以及监管水平等能同时在全球每一个主要市场得到提高。

过去几年中,中国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即包含第二版和第2.5版《巴塞尔协议》在内的协议内容)国际准则为指引,以提高银行业整体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水平为目标,逐步推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中国的实施。

在推行的过程中,中国的银行监管机构始终秉承着审慎监管的宗旨,确保银行在风险管理领域提升水平的同时,也能够持续不断地为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和金融服务。

本次金融危机之后,巴塞尔委员会针对危机暴露出的资本监管框架的不足,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作出了重大修订。

2010年末颁布的《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正式确立了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金融监管新模式,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建立了全球统一的流动性监管量化标准,并要求各成员国经济体于2019年前全面达标。

在《第三版巴塞尔协议》颁布之后,中国银监会整合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监管要求,于2011年4月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银监发 [2011] 44号)(下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与原先监管框架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将监管适用范围推广到整个银行业,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仅仅要求大型商业银行施行。

根据《指导意见》的规定,中国内地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 (包括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 都必须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管理和压力测试的一系列监管要求,进行全面的差距分析;在此基础上编制影响分析报告,分析未来三年至五年间的风险资产、资本以及流动性是否能够达到监管要求;并编制一份切实可行的实施规划,列出各类监管指标的达标时间表和阶段性目标。

中国银行业挑战

新规的颁布为监管机构和银行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它们起步较早,所以基本上已经具备落实《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平台。

但是,对于许多中型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它们的风险管理基础相对薄弱,同时实施《第二版巴塞尔协议》和《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意味着较大的挑战。

我们可以根据银行的不同类型,来对国内银行实施新监管要求的现状进行仔细分析。

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说,它们的进步已经非常明显。这些银行已经实施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开始使用高级的计量方法来计量信用风险,并正在运用高级的计量方法以计量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这些银行大致上能够符合《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中有关资本水平的新要求。

但是,由于《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中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与中国银行业的现行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前者的管理框架是基于对现金流的管理而搭建的,而中国的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上还需要提高。

一些银行业人士认为,在监管机构推行改革,要求提高资本充足水平的情况下,有些银行可能由于资产规模迅速扩大,在三年至四年内可能出现资本短缺的问题。如果缺乏在资本市场筹集巨额资金的能力,银行需要另外考虑解决之道。

其中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法,就是鼓励发展资产证券化,让银行能够产生新的资产而不需要在资产负债表内持有这些项目。但鉴于其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资产证券化的重新发展不可能没有阻力。

对于中小型银行而言,尤其是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仍然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

虽然这些银行可以选择采用较为简单的方法计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但由于本身基础薄弱,即便是实施简单方法对它们来说仍然意味着相当大地挑战。

这些银行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投入大量精力,才能在风险的计量、管理以及公司治理方面达到监管要求。

中小型银行的发展对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类银行机构的蓬勃发展,能够为经济发展中最富创造力和灵活性的民营经济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

这类银行机构一般以特定类型的企业 (如中小型企业) 或地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这类企业或地区是否能获得充分的资金供应,这些银行将起到关键作用。

在中国设立的外资银行也存在其本身独特的问题。它们需要努力兼顾母国和中国监管机构在监管要求和重点关注事项上的差异。即使它们在满足新的资本监管要求方面可能没有问题,但部分已进行影响分析的外资银行显示它们面临另一潜在问题,即中期流动性(或资金)紧张。这反映出对位于中国内地的外资银行来说,目前的融资选择相当有限。

在《指导意见》推出以后,中国银监会于2011年8月推出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新监管框架下的一系列管理细则,明确和细化了监管要求,为银行提供了具体的合规指引。

但迄今为止,管理办法的正式文件尚未颁布。

监管机构再平衡

一个经常被提及且颇有些争议的问题是,中国为什么要施行《巴塞尔协议》?对于一个经济和金融体系仍然主要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说,这些监管措施是否全部必要,是否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呢?

不同人士对中国是否应推行银行监管改革,有着不同的见解。

由于中国在国际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采用国际准则并与国际社会共同携手,全力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已经不再是可选择的――而是必须进行的工作。

如果中国的监管制度和银行的合规标准与最新的国际标准接轨,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声望和地位,拓展其影响力。这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中国的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正积极走出国门,寻求在国际市场拓展新的业务空间,并视其为未来增长的主要动力。

资本管理办法的最终稿迟迟未能正式颁布,也引发了人们的猜测――中国是否将放缓实施《巴塞尔协议》的步伐。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原来的观点认为,至少中国最大型的银行会选择尽早实施《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内容;但由于目前全球经济仍未恢复元气,国际以及亚洲的一些监管机构对于是否继续大力推进金融监管改革持谨慎态度。中国监管机构对此也必然有所考虑。

最终监管机构的目标将致力于寻求平衡,即一方面推动监管新规的实施;另一方面尽量降低监管新规对借贷和其他银行服务所造成的潜在阻碍,确保银行业能够持续提供资金以推动经济发展,服务大众。

监管机构在考虑国际实施新规大环境的同时,还要小心衡量所选择的实施方案对中国和国际社会带来的利弊影响。

中国在计划实行《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时需要考虑的另一个因素,就是中国银行已经被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G-SIFI),需要遵守额外的监管要求,例如制订复原及解体计划 (RRP),并加快实施步伐。

中国监管机构有可能要求国家层面系统重要性银行 (D-SIFIs) 参照执行这些额外监管要求,以此打造公平的经营环境。

国际社会密切关注着各国实行《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进度。最新的报告显示,中国在推进落实《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同时,还要同时推进《第二版巴塞尔协议》的全面实施。银行仍有许多需要开展的工作,包括流动性风险管理领域。

由于国际监管新规是以发达市场的具体情况为基础制定而成,而中国市场处于十分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中国的监管机构需要在流动性领域仔细衡量国际监管新规是否适用于中国市场,特别是如果中国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则需要将重点放在维持市场稳定上,所选择的流动性监管和控制手段可能会与已全面实现自由化的成熟市场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中国在实行监管新规方面已取得良好的进展,包括已经就资本和流动性的主要领域了多个监管指引草案,领先于许多国家。中国国内大多数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基本达到了比国际标准更为严格的资本质量标准。

但是,中国银行业仍然需要加强综合风险管理实力,积累在市场化条件下的管理经验,并提升全体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将其融入自身企业文化,这是一个必须长期为之的任务。

为了实现打造稳健而创新的全方位金融媒介的目标,中国银行业任重而道远。

作者安茂德为毕马威国际主席,唐培新为毕马威亚太区金融服务业监管政策研究中心主管

上一篇:四方联动构建高职院校顶岗实习长效机制 下一篇:从日本镜鉴看投资银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