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MTI教学改革试探

时间:2022-08-01 09:22:51

关于高校MTI教学改革试探

作者简介:

王小济(199.4-- )女,汉族,重庆涪陵人,现为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摘 要:本文试通过对国内重点商科院校的MTI教学的相关方面的调查分析,发现高校MTI存在的不足,尤其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材选用、教学设备方面。 提出高校应采取措施使课程设置科学化、教师队伍专业化、教材选用精品化、教学设备配套化。

关键词:MTI 教学改革 商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英汉互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既承载着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厚冀,又肩负着传播中国古老文明的重任。MTI作为新兴的专业学科,在近几年才在国内商科院校得到发展和普及,导致我国高校实用翻译人才严重稀缺,尤其表现在沿海地带。针对此现象,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网络搜索、教师咨询、同学联络等方式,初步了解到当前国内重点商科院校MTI的教学模式、师资状况、配套教材,并通过对比分析研究,指出国内重点商科院校MTI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MTI教学改革的初步建议,希望以此帮助提高实用性翻译人才的综合能力,促进高校MTI教学改革事业的发展。

1 高校MTI教学现状分析

1.1 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高校MTI学制多则三年,少则两年,除去半年的实习与毕业论文答辩时间,实际课程时间仅一年半或者两年半。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口、笔译方向),口、笔译方向都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又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方向必修课。从长三角商科院校,如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的MTI课程设置来看,专业必修课较少,选修课最多,选择空间大,导致此专业的研究生专业性趋弱。此种课程设置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满足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求。据调查,南京大学的专业必修课三年下来仅8个学分;浙江大学则采取“以考代修”制,少数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研究生,修个别课程时可采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以考代修”的方式取得学分,或者已经掌握某门课程,通过本人申请经过考试准予免修,取得学分;从商科院校大学本科的办学特点就可以看出,高校强调学分制,专业性课程的学分有限,必须倚靠选修课学分的补充。

1.2 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

在师资队伍方面,商科院校很少开设专门的翻译学院,MTI则以“挂靠”的形式隶属外国语学院,在原有的学院领导、专业导致的“齐抓共管”下缓慢发展。而学院原有的师资力量多以语言学、文学方向的研究见长,翻译方向的专家、教授较少或几乎没有。再者,目前MTI招生比例不断扩大,声援甚好,呈现出学生人数“饱和”,师资配比“稀释”的“不等比”状态。学生们在选择专业导师的时候,总是出现“多选一”,而导师选拔学生时,总是“一选一”的现象,从而导致多数报考MTI的学生在语言学或文学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度过研究生生涯,这并非权宜之计。因此,商科院校的MTI与外语类高校的高级翻译学院MTI相比而言,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都欠缺专业性、合理性。

1.3 教材选用缺乏精品性

同样以几所国内的商科院校为例,浙江大学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特别培养旅游翻译、新闻翻译、法律翻译和文化与文学翻译等特殊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笔译人才”,选用教材有《翻译学入门》(陈刚)、《翻译教程》(彼得・纽马克)、《旅游英汉互译教程》(陈刚)、《新闻翻译:理论与实践》(陈刚)、《法律翻译:理论与实践》(陈刚、腾超)等。

南京大学严格执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突出以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口译二级(交替传译)和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笔译二级考试为考核标准之一。

浙江工商大学MTI正处于探索阶段,在本科阶段着重对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交叉学科知识,能在工商企业、三资企业及外经贸部门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和翻译工作的人才,选用教材《新编英语翻译教程》(王守仁)、《商贸翻译实践》(刘法公)等;考察学生的翻译水平可分为几个阶段:初期有上海中高级口译,中期有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后期有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此外,该校支持并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相关英语翻译大赛。

由此可见,各高校MTI都是自主选用教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教学目标。不仅如此,高校现选用的教材多是前两个单元简介翻译理论,后面的单元则偏向句子翻译错误举隅或句子对比翻译,附之相应的课后练习;多数教材选取的范例过于陈旧,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脱轨。精品教材对翻译教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各高校自成一套,学生各有所短,难以实现全面的交流与发展。

1.4 翻译教学设备缺乏完备性

调查发现,各商科院校MTI开设之初,正处于探索阶段,并为及时辅之以相应的教学设备。目前,MTI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室大多与本科生混合使用,专业必修课与本科生的听力教室混合使用,并未满足MTI专业学习的需求,因此也未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有少数商科院校有意识地在改善MTI的教学设备,增设同传模拟实验室、隔音同传箱等,但数量有限,加之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实践。

2 高校MTI教学改革的建议

2.1 课程设置科学化

MTI既然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高校就尤其要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化。当前,高校课程与中学相比,课时明显偏少,这就意味着学生集聚学习和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要让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汲取海量的专业知识,高校必须要成立独立的教学部门,在课程表、授课大纲、教室设计、课堂设备等方面精心筹划,在课程设置的每一个环节做到能细化则细化。课程设置不仅包含课内活动,更多的是鼓励并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高校可尝试在继承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光荣传统的前提下,建立“企业――学生对流服务”或设立“MTI学生校外实习岗”,即高校在其影响可以辐射的范围以内,尽可能地与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在实践中走出“实用型”路线。此外,MTI主要是针对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性教育,需辅之以一定的科研基础,发展教学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师生的科研实力。高校需成立并完善科研部门,提高师生的整体科研水平,从专业强化和经费筹措方面而言,都能更好地保障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2.2 教师队伍专业化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MTI课程,招收的研究生数量也在扩大,教育部门或高校就应自主开展MTI专业老师的招聘,尤其是口译专业老师的招聘。高校在研究生入学之前,应对MTI教师队伍进行统一、全面、专业化的培训,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鉴于高校研究生导师多是“一带一”、“一带二”或“一带三”的形式,除了针对学生的集体课堂教学以外,MTI教学有着极大的灵活性。此种情况下,教师队伍应深入发掘学生的优势,各取所长,进行兴趣性教学引导。在《英语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思考》中,作者介绍了新兴的阶梯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导师在充分了解自己学生学习背景的情况下,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或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植入隐性的任务和目标,根据学生完成的效果考察学生的翻译水平。与传统的英语专四、专八、翻译资格(水平)证书相比,这是一种实践性的水平考试,并以学生成果为依据,进行更进一步的梯级翻译人才培养计划。最终,高校向社会输出的毕业生铸就成“人才金字塔”。

2.3 教材选用精品化

商科院校MTI教师横向对流也是为高校MTI教材选用精品化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应鼓励教师根据MTI精品课程编写精品教材,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既要总结前辈们翻译教材中的精髓,又要与时俱进。教材覆盖内容需适当增加对翻译理论的系统介绍,在案例举隅的内容中,要摆脱旧版教材逐字、短语、小句的翻译评析,精选典型性长句、短文。在比较性译文列举时,从横向而言,忌局限于两三个版本,应在全面搜罗译文版本的前提下,提供代表性、多样化的译文;纵向而言,尽可能覆盖文学作品、科技文献、应用文、广告文体、新闻文体和其他文体,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评析能力。在进行翻译练习题的设计时,自创题型、题目需要经得起专家和权威部门的检验,避免误导性错误的出现。在选用其他高校编写的教材时,教师队伍应对同类型教材进行比较性反复审核,包括该书的作者、内容、适用群体等。

2.4 教学设备配套化

建议各商科院校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建立配套的教学设备。MTI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科,高校尤其应注重完善和更新教学设备。譬如法学专业需建立模拟法庭,MTI需建立模拟同传实验室,配置多功能电脑、调频耳机、对讲机、信号接收器、调频收音机等,并及时更新。

3 结论

本文希望通过对长三角商科院校MTI教学情况的调研,引起广大高校的重视。MTI教学改革不在一朝一夕,希望各高校在MTI的教学改革中,参考MIT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改善,以促进MIT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京平. 浅谈硕士翻译专业的课程框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2): 28-30.

[2] 仲伟合. 翻译专业硕士(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 [J]. 中国外语, 2007(4): 4-7.

上一篇:荷花海 贡嘎以西的秋色盛宴 下一篇:“融美于心灵”的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