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用杏引种栽培及适应性试验研究

时间:2022-08-01 08:54:39

仁用杏引种栽培及适应性试验研究

摘要 仁用杏是以取仁为主要产品的杏品系之一,龙王帽是其中一个主要代表品种。2005年,从河北涿鹿引进龙王帽等仁用杏品种,在会宁县东山林场建立仁用杏良种繁育基地2.67 hm2,经过3年的繁育试验,5年的仁用杏早期丰产栽培技术试验,基本上掌握了仁用杏在黄土丘陵区的繁育技术要点及早期丰产栽培技术等一系列数据,为会宁县发展仁用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 仁用杏;龙王帽;引种;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S6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073-02

杏属蔷薇科(Rosaceae)杏属(Armeniaca Mill)。仁用杏是以取仁为主要产品的杏品系的总称[1]。2005年,研究人员从河北涿鹿引进龙王帽、一窝蜂、北山大扁和一串铃4个仁用杏品种,在会宁县东山林场建立仁用杏良种繁育基地2.67 hm2,经过3年的繁育试验研究,基本上掌握了仁用杏在黄土丘陵区的繁育技术要点和苗圃病虫害防治技术,向社会提供仁用杏成品苗18.5万株。在引进繁育成功的基础上,2008—2012年实施了仁用杏早期丰产栽培技术试验,在实施过程中,采取抓点试验示范与大面积推广相结合,把其他地区发展仁用杏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同白银市山区的小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状况、经济状况、人的素质相结合,对仁用杏在甘肃省会宁县的生长结实情况、病虫害防治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2-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分别设在会宁县东山林场、会宁县杨集乡陇川村林场。仁用杏苗木繁育试验地设在会宁县东山林场,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5°02′~105°06′,北纬35°40′~35°44′,海拔1 704~2 018 m,年平均气温7 ℃,年均降雨量380 mm,无霜期156 d,土壤为灰钙土,有机质含量为1.3%,pH值为8.2。林场总面积753 hm2,其中育苗地5.3 hm2,属黄土丘陵山坡地,无灌溉条件,幼苗期靠人工浇灌,每年视其干旱情况浇灌2~3次。

仁用杏丰产栽培园试验地设在会宁县杨集乡陇川村林场,地处会宁县南部华家岭林带,属黄土沟壑温带半干旱地区,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5°20′35″,北纬35°31′,海拔2 115 m左右,年平均气温6 ℃,降雨量412 mm,无霜期130 d,≥10 ℃的积温1 760~1 989 ℃,年平均蒸发量1 543 mm,土壤为灰钙土,含全氮0.41%、有机质1.89%、碱解氮85.8 mg/kg、速效磷4.2 mg/kg、速效锌133.9 mg/kg、碳酸钙11.89%,pH值8.3。林场无灌溉条件,幼树定植后人工浇灌定苗水,以后靠自然降水维持生长。

1.2 供试材料

苗木繁育用的砧木为当地山杏一年生实生苗,接穗是从河北省涿鹿引进的龙王帽和一窝蜂。丰产栽培试验园的供试材料为该项目苗木繁育基地提供的一年生龙王帽成品苗,平均苗高1.4 m,平均地径1.6 cm。

1.3 试验方法

1.3.1 苗木繁育试验。砧木培育分别采用了春播和秋播,嫁接方法采用了劈接、带木质芽接、“T”字形芽接,通过连续观测育苗后的发芽成活、生长表现、病虫害防治各因子,对技术措施的效果进行定量评价。

1.3.2 丰产栽培试验。从建园挖坑到投施基肥,从苗木定植到定干抹芽,从生长季节管理到冬剪管护越冬,均设立对照样地,连续观测试验地杏树的生长发育、结实和病虫发生防治等情况,通过相关因子的定量分析,对技术效果做出评价[4]。

连续记载苗木繁育、丰产栽培试验园的投入、产量、销售收入,与当地同等立地条件下的农作物、普通苗木、山杏园进行比较分析仁用杏苗木、丰产栽培试验园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地一年生山杏实生苗(砧木苗)当年生平均地径可达0.8 cm,苗高达0.9 m。一年生嫁接成品苗平均地径达1.0 cm,苗高达1.1 m,嫁接平均成活率达86.3%,其中劈接成活率最高,达95%,其次是带木质芽接,达87%,再次是“T”字形芽接,达77%。二年生嫁接成品苗平均地径达1.64 cm,苗高达1.58 m,其中:I级苗达75%,II级苗达18%,III级苗达7%,苗木出圃合格率达93%。经测定,试验园定植后第3年开始结果,平均每株结果41个,第4年平均单株结果68个,第5年平均单株结果135个。鲜果出核率15%,果核出仁率34.2%,平均单仁重0.8 g。

2.1 不同播种方式对仁用杏砧木苗发芽、生长的影响

砧木苗的播种方式不同,发芽生长情况也不一样。据调查,山杏砧木苗秋播平均出圃率达93%,而春播平均出苗率达76%,且秋播苗较春播苗生长表现较好。

2.2 不同嫁接方法对仁用杏成活率的影响

嫁接方法不同,嫁接成活率各有差异。据调查,嫁接平均成活率为86.2%,嫁接方法以春季劈接(枝接)为最好,2年平均嫁接成活率达95%,带木质芽接和“T”字形芽接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87%、77%。

2.3 病虫害对仁用杏苗木生长的影响

据调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对苗木生长的影响十分明显。

2.4 漏斗形塑料薄膜积流坑对仁用杏幼树成活生长的影响

定植当年,采用漏斗形塑料薄膜积流坑后,幼树栽植成活率达98%,而没有采用这一措施的成活率只有43%。定植后2~3年内继续使用该技术的幼树其新梢年总生长量是对照的1.54倍。

2.5 夏季修剪对仁用杏幼树生长的影响

与对照相比,拉枝后形成的长果枝、中果枝、花束状结果枝和短果枝分别是对照的1.2、2.4、6.5、4.4倍。在同一株树中,长果枝、中果枝、花束状果枝和短果枝所占比例分别是7.2%、16.0%、50.4%、26.2%。

2.6 冬季修剪对仁用杏生长发育的影响

仁用杏树的成枝力较弱,通常只在枝条的顶端萌发抽生2~3个长枝,其下数芽则抽生一些针刺状的短枝,再下的芽多数不萌发,而成为秕芽[5-6]。不可修剪,任其自然生长,虽然能提早形成花芽,但不利于形成丰产的树形,修剪过重容易刺激生长强旺枝条,不利于开花结果,所以对主枝延长头应剪去1/3为宜,侧枝延长头剪去1/4为宜。

2.7 施肥对仁用杏生长发育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施肥与不施肥对杏树生长结果的影响明显。如四年生杏树幼树的年生长量是对照树的1.48倍,树高是对照树的1.25倍,树干粗度是对照树的1.11倍,冠径是对照树的1.47倍,平均单株结果数是对照树的1.84倍(表1)。

2.8 病虫害对仁用杏树生长的影响

采取综合防治的幼树,其平均虫口密度为2.00个/株(对照树为56.56个/株),有虫株率为26.7%(而对照树为88.9%),发病率为6.67%(对照树为26.67%),新梢生长总量是对照树的1.33倍,开花结果量是对照树的9.3倍(表2)。

2.9 气候、环境因素对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经观测表明,龙王帽仁用杏能够在海拔2 115 m,年平均气温6 ℃,无霜期130 d,年有效积温1 760~1 989 ℃的黄土丘陵山地正常生长开花结实。只是物候期普遍向后推移了若干天,其中花芽萌动期、初花期、盛花期、终花期比对照推迟了约10 d,果实成熟期比照推迟了约1个月。鲜果出核率=2.34/15.14=15.46%,鲜果出仁率=0.80/15.14=5.28%,果核出仁率=0.80/2.34=34.19%(表3)。

3 结论与讨论

黄土丘陵区龙王帽仁用杏育苗以山杏作砧木种子,采用秋播育苗为好,宽窄行平均株行距为0.25 m×0.40 m。开沟点播播种量掌握在10.8万粒/hm2左右,保苗达9.90万~10.05万株/hm2。在接穗苗木充足的条件下采用劈接,在接穗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采用带木质芽接[7]。采取综合防治病虫害和合理施肥,是保证苗木和幼树健壮生长的有效措施。杏树定植后1~4年内增设漏斗形塑料薄膜积雨坑,不仅能迅速提高地温,保持土壤墒情,使有限的降雨集中在根部,还能减少蒸发,特别对定植后幼树的成活率和生长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修剪采用冬、夏修剪相结合。夏剪以拉枝为主,冬剪以轻剪主枝延长头为主,主枝为1/3左右,侧枝为1/4左右。仁用杏引种栽培成功解决了长期以来人们对高海拔地区会宁县南部华家岭一带栽植仁用杏能否结果的疑虑,也解决了会宁发展仁用杏的主要技术障碍,充分证明了会宁县境内是仁用杏龙王帽的适宜栽植区。

4 参考文献

[1] 王树杞.大扁杏—甜杏仁栽培与利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48-52.

[2] 王乃江,赵忠,赖业飞.施肥对大扁杏抗旱生理特性和生长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2,17(4):12-14

[3] 马建玲,马建成.仁用杏品种的引种栽培及适应性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2(5):38-40.

[4] 曹双成.榆林地区仁用杏引种与丰产栽培技术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5] 陈长春,苏春凤,郭庆才.长城1号仁用杏引种试验初报[J].落叶果树,2006(2):18-19.

[6] 侯智霞,翟明普,原牡丹,等.中国仁用杏栽培生理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12):189-192.

[7] 张俊秀.杏树壮苗繁育技术[J].种子科技,2011(12):33-34.

上一篇:网室栽培对饮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下一篇:西吉县大拱棚番茄越夏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