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汉里分建筑的可持续利用与适应性改造研究

时间:2022-08-01 07:47:25

论武汉里分建筑的可持续利用与适应性改造研究

摘 要:里分建筑是武汉民国时期传统民宅居住的一种形式,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冲突的产物,既体现了武汉本的土人居文化、市镇文化以及建筑的营造文化,也反映了武汉城镇化进程发展的历史轨迹,在武汉的城市发展和地域性民居的历史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旨通过对于武汉里分建筑的适应性改造研究探寻武汉城市的历史建筑与新建筑的平衡发展。

关键词:里分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现状分析;可持续改造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发展的历史轨迹,每一栋历史建筑都有其发展的历史渊源,具有优秀历史文化的历史建筑既是一个城市、地区发展的时代印记,也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得以延续的最鲜明的举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在城镇化、商业化的浪潮中,保持城市优秀的历史建筑,延续城市的文脉,让城市残存的历史建筑得到如活化石般得到保护和再生,成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里分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分析

80年代后,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大幅提高,中国各大城市在迫切的追求规模和速度的发展,形成了大量低质的城市景观,直接导致了许多粗制滥造的新建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常青曾说过,相比于现代建筑,那些真正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优秀历史建筑才是真正具有中国式的“deco”建筑。

武汉的里分建筑正是中国在民国时期发展起来的优秀历史建筑,他们是真正具有中国式的“deco”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建筑的品质。里分建筑是具有历史文化记忆和现实生活形态的空间载体,是武汉地方生活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一座城市的身份与本色,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依靠具有一定历史记忆的优秀历史建筑所负载的文化记忆来证明;在美学鉴赏价值方面,里分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通过对于里分建筑的研究,对于恢复和再生城市的记忆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二、里分建筑的现状分析

汉口最早的里分建筑是建于1901年的海寿里、德兴里、长清里、三德里,1910年先后又建成了通德里、永福里、永广里、笃安里,在大约30年的时间里,汉口共建有208条里分,房屋3294栋。主要分布在武汉昔日的租界区内,也就是现在的汉口江汉路之永清街之间,中山大道与沿江大道之间,主要分布于汉口的胜利街、阳街、洞庭街、中山大道,以及与这几条街垂直交叉的南京路、青岛路、天津路、合作路、黎黄陂路、一元路上。

在历史的长河中里分建筑也受到了一定的破坏,既有人为的破坏,也存在一定的自然破坏。人为的破坏主要表现为辛亥革命期间,清军为了摧毁凭借房屋建筑抵抗的革命军,不断用火烧一元路至江岸车站一带的房屋,使这一带的房屋大部分受到毁坏。抗日战争期间,美军也对汉口日军进行猛烈轰炸,一元路至永清街是过去的日租界,成为美军打击的重点,许多房屋被炸毁。现代化建设期间,房地产的盛起,人们对于这些老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不足,地处于城市的中心地段的老建筑,一部分遭受了不可弥补的拆毁式命运,使整个城市历史建筑文化遗产蒙受巨大的损失,如咸安坊的里分建筑。自然损坏也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建筑表皮颜色粉末的脱落、门窗的损坏、建筑内部水管的老化等等。近年来,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增强,国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大多数优秀的里分建筑也相继受到了法律身份的保护,这对于新时代优秀里分建筑的保护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洞庭村,是一个独立的里分民居建筑群,建成于1931年,共24栋住宅,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保存仍然比较完好,整齐规则排列在街道两侧,没有任何突兀,营造出一种纪律、秩序的环境气氛,深刻体现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特征。

三、里分建筑的可持续利用与适应性改造研究进行分析

新时代在城市建设中如何实现里分建筑的可持续利用与适应性改造研究成为现代城市建设面临的直接问题,在我看来对于优秀的里分建筑移平、重建不可取,维持现状也有悖常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协调新旧建筑的对话语境,通过协调新旧建筑的对话语境进而实现新时代里分建筑的可持续利用与适应性改造研究是现在里分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最好方式。

(一)设计与历史意识

设计与历史意识主要指尊重建筑的历史文化底蕴,尊重历史也不模仿历史,正确处理现代结构材料逻辑与传统结构材料之间的内在关联。在一定程度上用传统的设计手法来弥补这种传统与现代时空的断层,也运用先进的技术对历史建筑进行一定的修复。尊重历史也非历史符号、影像、表皮,而是对于历史内在底蕴的升华。表现为更为浓厚的底蕴的形态美升华,建筑的气韵、风骨的结构、材料逻辑其根本非模仿历史而是需追求更为新式的感悟启迪。

(二)设计与环境意向

设计的根本是对于环境的设计,正确处理新时代历史建筑的环境意向对于历史建筑的再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的概念广泛,保护环境的图像、色彩、形态、民俗、市井生活等等。我们可从环境的图像和色彩感性认识入手,确定设计的基调、选材、时代和地域特色的场景,掌握建筑的布局、肌理、尺度、朝向。分析和把握环境结构和生活习俗的动态变化趋势,在满足生存和发展的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将历史脉络有机的编织到新的城市演变肌理中。通过一定的象征手法,将现代性和本土性的文化关系的相融合,探寻一种即可表达环境气候、风俗民情又能把较为先进的现代技术、审美信息融入其中的地脉、文脉的新时代里分建筑形式。使新式的里分建筑能够正确的表达环境气候、民俗风情等地方特征,实现里分建筑与新式环境的对话语境。

(三)修复设计策略

在日新月异的都市建设中,如何使里分建筑风貌再现。现存问题的关键是寻求里分建筑恰当的延续方式,首先我们需对建筑外观、内部现状的深入了解,对里分建筑进行细化分析,布局与场景设计,功能与环境设计、文化与地域性设计,设计策略的准确定位,延续历史,材料的肌理、环境的关系、利废与活化实现其再生。在掌握里分建筑充分的原始资料、先进技术和经费的基础上可保持里分建筑的原样进行完形修复设计,保留原建筑、原居民、及其生活形态参与的改造方式,尽可能维持和恢复历史空间的格局的更新设计。在社会转型期复杂的城市背景下,我们也可对部分里分建筑选择拆迁新建、招商引资的高档化改造之路。但这两种设计修复思路的根本都需要尊重历史,谨慎创新,将历史记忆及审美情感于现代结构和材料的造型逻辑中表达情感。具体我们可从里分建筑的原型上获取灵感、整合多元文化、使新时代的里分建筑呈现出异质同构的环境意象和文化隐喻,同时在历史环境中也插入新的空间元素,注意新旧协调,使空间变化的新旧空间形成一种新的内在的空间逻辑关系,按功能需要可适当加入新的形式要素。取得更好的视觉和利用效果。

四、结束语

时代的发展,一个城市无论其现代建筑多么的现代先进,多么的高大宏伟,多么气派豪华,缺少了老建筑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城市。武汉的里分建筑是具有百年的文化的优秀历史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也是近百年武汉民居文化的一个缩影,其价值不仅仅是居住的更多的是历史文化意义的。(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傅欣

参考文献

[1] 常青.历史环境的再生之道:历史意识与设计探索[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5-60.

[2] 皮明庥,吴勇.汉口五百年[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20-58.

[3] 李军.近代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M].长江出版社,2005:90-100.

上一篇:保护资产,合理负债 下一篇:纪录是一种新闻“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