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08-01 07:22:43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思考

何谓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对当前的教育现状是否满意?州教育局党组在学习贯彻落实“十”精神讨论时认为,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全州教育系统的根本使命。我们认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工作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符合自身的阶段性特征,各项事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教育发展顺应人民群众的期望,满足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求,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从理论上讲,这两个层面的要求是一致的。但在实践中,这二者不可能完全同步,甚至在一定时期内会存在较大的矛盾和冲突。就当前而言,我州人民群众“能上学”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人们期望通过教育来促进个人发展、创造幸福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优质化。目前,我州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上好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学校学位不足,大班额问题突出;二是薄弱学校提质不够,择校行为严重;三是不依法办学,时有乱收费、违规补课等现象;四是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严重,追求分数;五是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如何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并加以落实。

一要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分规划,七分落实。素质教育提了好多年,可落实起来却难以到位。大多时候是雷声大雨点小。导致这种尴尬境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不是产业,是一种短期内难以获得收成的“庄稼”。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天天在高呼一个口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著名学者资中筠不无感叹地说:“我们的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因此,素质教育要具体落实在过程之中。要遵循三条基本规律:那就是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与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

二要着力深化课程改革。深化课程改革要真正体现在课堂。真正意义的落实素质教育,关键还是在课堂上,能得到更多地体现。离开课堂,离开学生70%的生活时空谈素质教育,正是素质教育难以见到成效、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怎么也减不下来的主要根源。国家课程方案最能体现素质教育要求,贯彻国家课程方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要不断规范办学行为,落实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注重实践探究,强化育人功能。这些都是完善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向课堂要质量,只有课堂解决了问题,孩子们才能有时间去玩,去读课外书,去参加课外活动,去提高综合素质。一些课程改革搞得好的学校,学生有很多机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活动,锻炼了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进入大学后反馈给我们的信息是:尽管他们的学业成绩并不是出类拔萃,但他们在与人交往、抗挫折等方面明显要强于同龄人。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体现“准、新、精、实”四字。“准”即准确理解教材、准确地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新”即有新意,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和课堂上新生成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精”即精讲多练,向40分钟要效益;“实”即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实效。

三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质量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已成为全球教育的共同话题。我国的教育质量意识有所偏差,大多局限于分数上。法国、日本、美国的教育质量观则强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重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我们不是不要质量,也不是要取消考试,而是反对频繁的不切实际的考试。毕竟真正的教育不可能没有质量。如果一个地方的教育质量很差,就会直接影响这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同样,一所学校如果教育质量很低,也就有可能倒闭。在国外举行的一些比赛中,我国学生的知识水平考试名次一般都靠前,而创新能力方面则相对滞后。这一切源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们为了争夺学生自习课时间和课余时间,一齐向学生挤压,导致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整天泡在题海里,个性得不到发展,潜力得不到挖掘,才智得不到发挥。“潍坊教育最大的成就感,不是高考年年排全省第一,而是太阳很高了,孩子们才轻松去上学”。山东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在教育部十精神报告团长沙巡回报告时所说的这句话也对如何推进素质教育作了很好地诠释。

四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追求社会公平是人类的共同心声。当今时代,呼唤教育公平的呐喊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促进公平,均衡发展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促进教育公平就是要为全体公民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保障学生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保障公民不分民族、性别、阶层、职业、经济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其重点就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要注重利用合格学校建设、薄弱学校改造、校安工程建设、公办幼儿园建设、保障房建设等改善学校硬件条件,通过学生资助政策的落实,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等,真正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五要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着力“两手抓”:一手抓教师的政治素质,一手抓业务素质。要严格教师资质,严防政治素质差的人混入教师队伍,不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要不断加强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与提高,通过全面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和“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以及“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项目,注重岗位练兵,提高教师素质,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六要着力营造教育环境。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不单是教育部门的事业,而是全社会的事业。总的来说解决教育发展环境问题要从三大方面着眼,即争取领导重视,获得社会理解,激发内部活力。要建立地方党政领导教育政绩考核机制,解决党政干部对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负责的问题。要改善政府的教育管理方式,解决教育事业的科学管理问题。要坚持教育家办教育的思想,建立严格的地方教育局长和中小学校长任职准入制度,解决用什么人办教育的问题。要建立专门教育执法队伍和执法机制,解决教育违法违规现象无法得到有效监管的问题,实施严格的教育问责制度,解决教育违法违规、渎职不究的问题。同时,要高举教育民主的旗帜。“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直接关系到学校发展的方向和速度。要努力造就一支品德良好、业务精湛、协调沟通能力出色、思维开阔、创新精神和民主意识强的校长队伍,真正实现对学校的科学领导和管理。

只有抢抓机遇,不辱使命,坚持六措并举,才会有办学条件好,师资水平优,教学质量高,读书成本低,学生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得到有效开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效果,才能真正体会到学生开心、家长高兴、老师温馨、领导放心的人民满意教育的真正内涵。

上一篇:以更大的改革创新力度推动教育科学发展 下一篇:教育,岂能一“罚”了之?(共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