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新闻要新

时间:2022-08-01 01:43:03

漫谈新闻要新

中外新闻学家对新闻所下的定义多强调一个“新”字。现在不仅要求所报道的新闻是最新的,而且许多媒体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干脆进行现场直播。如美国攻打伊拉克,中央电视台派出多名记者亲赴现场,报道前线战争进展情况及世界各地对整个事件的反应。现在新闻的新,是各大媒体吸引观众和读者的有力法宝。美国CNN有线网总裁说:“CNN播放的是世界正在发生的,直到地球停止转动。想知道地球是如何爆炸的,请看CNN。”

现在不论任何一家报纸广播或新闻刊物,如果不能向广大读者、听众经常不断地提供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新、观念新、形式新、内容新的新闻产品,那么它的形象就会在群众中渐渐黯然失色。作为一名记者,如果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意识,采写的新闻都是一般化的、步他人后尘的东西,他的名字也就很容易被读者和听众所遗忘。

几乎每一个记者,在他迈开双脚外出采访的时候,都希望能抓一件或几件具有新意的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几乎每位读者和听众,当他打开一张报纸或收音机时,都希望看到或听到一篇乃至多篇具有新鲜感的新闻。

近年来,一些新闻单位在新闻报道上提出“抓活鱼”,有的提出“把带露水的鲜花奉献给读者”,所有这些都是要求在报道上突出“新”、“鲜”二字。

新闻的“新”一般是指时间新,或思想新、或内容新、或角度新、或写作技巧新等诸多方面,大体说来能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好我精”,就算是比较有价值的新闻。

新闻的时间新。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将所发生的事件的真相及时出去,在别的新闻同行没有发现之前就将事件真实、及时地传播给听众或观众。

新闻的思想新。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事物总是不断前进、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要不断地把事物的最新变化、最新发展告诉读者、听众和观众,就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与时俱进,使自己的眼光更长远,嗅觉更敏锐,考虑问题更全面。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指导自己的新闻采写工作,做跟得上时代潮流的新闻记者。

新闻的内容新。做工作生活中的有心人,超前思维,处处时时留心观察,细心思考,不断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和目的,在某个点上做文章,写出与众不同的新闻,令人耳目一新,避免写出来的稿子流于形式,缺乏内容。

新闻的角度新。角度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样的事物说法和表述各异,效果就不同。新闻传播者要对采集的素材进行分析比较,抓住最佳视点,选取最佳材料,择其最佳表现手法。在采写过程中要紧扣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受众最关心什么,最想知道什么,与他们产生共鸣;要从多角度去比较主题,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向受众传递最有用的新闻信息,使之更容易接受。

如何获取有价值的新闻呢?

我们知道,采访和观察,是攫取新闻素材的一种必要手段,也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产品的优劣,往往取决于采访和观察的效果。因此,如何进行采访和观察,这里边就大有学问了。

常常有这种情况,一批记者同去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采访,有的人只能抓住这个地方或单位提供的材料,写出一般性的新闻;而有的人却能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独具慧眼地抓住别人没有发现的题材,写出高人一招的作品。

有这样一件事:1997年,在“五一”旅游旺季,华山发生山体滑坡,很多游客被困。西安军医大学多名学生自发组成抢险队进行大营救。当时,有好多部级和省级新闻单位的记者云集华山报道营救事件。此时,中国青年报也派记者前往采访报道。这名被派去的记者看到有那么多的同行在进行报道,觉得自己在营救这件事上也不会写出太大的新意,于是就去西安军医大学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他发现在此之前,西安军医大学已经自发组织了多次营救华山游客的事情。他就深入采访了学院领导,最后采写了一篇反映西安军医大学在学生中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园内早已形成扶危济困和助人为乐的好风气。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在全国立时引起强烈反响。这就是新闻敏感的问题。一个新闻工作者,只有做到人家看不到的问题你能看得到,人家尚未察觉的问题你能察觉得到,并迅速加以反应,这样才能写出具有新意义、新闻价值较高的新闻。

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历来是新闻工作者报道的一个难点。有好多记者总觉得写不出新意,没有什么大事情进行报道,但有些记者却能从小事情中写出大文章。1999年河北电视台采写的电视新闻《提着灯笼奔小康》当年获得了《中国好新闻一等奖》。他们写的也是农村的事情,报道的是河北一个村庄全村家家办起小工厂,户户忙做大灯笼,全村人靠着灯笼发家致富奔小康这个故事。在报道中记者既没有过多地报道河北省,也没有报道哪个市,只写村民在农闲之时围绕灯笼做文章这件事情,这就说明了当时那位记者具有敏锐的政治意识,深切领悟到国家关心农民,带领农民奔小康,农民利用当地优势和自身条件脱贫致富这个思路,写出了具有很强时代感的报道。

新闻工作者获取新闻素材的渠道和方法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新闻工作者要处处留心,善于观察,分析研究一切事物,是产生新闻精品的要诀。在新闻采访中,记者留心与否,善不善于观察,其所得大不相同。常常有些记者,由于被自己事先设置的“框框”限制得太死,因而对周围的其他现象便熟视无睹,泰然处之。而那些善于观察的记者,对所见所闻要在自己的脑子里滤一下,把一般人不太注意的现象和偶然遇到的细节,跟现实斗争和政策理论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分析和联想,结果常常能够从这些普遍现象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打开生活宝库的一个缺口,发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和新颖的素材来,我们要做好记者的这一项基本功,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作者单位:新郑市广播电视台)

编校:郑艳

上一篇:网民PS图片传播行为分析 下一篇:创造健康的电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