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草莓栽培技术

时间:2022-07-31 11:56:39

温室大棚草莓栽培技术

日光温室半促成栽培,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加温日光温室栽培。其栽培原理就是草莓秋季完成花芽分化后,在自然低温条件下,进入休眠状态,然后人为使其休眠觉醒,再通过增温、保湿等管理措施使其比露地栽培草莓提前收获的一种栽培方式。

1选地建棚

日光温室草莓大棚要建在土壤肥沃、排灌方便、通风向阳的壤土或沙壤土上为宜。日光温室长60米,宽8米,东、西、北为墙,棚架采用竹木结构,中间设支柱,东西每3米设一支柱,南北3根,覆盖无滴膜,加盖草苫,最冷季节夜间棚内温度不低于5℃。

2栽培要点

2.1品种选择。适合温室草莓半促成栽培品种宜选择休眠期较深的品种,如全明星、土特拉、童子1号等。

2.2整地、施肥、做畦。667平方米施优质圈肥4000~5000千克或腐熟鸡粪2000~3000千克,磷酸二铵25千克,硫酸钾10千克。

南北向起小高垄,垄心距90~100厘米,垄面宽50厘米,垄沟顶宽50厘米,垄高20~25厘米。

2.3适时定植。选用无病虫害,根多叶柄短的壮苗(不少于4片正常叶)于8月中下旬定植,定植时应选择阴天或晴天下午(避开强日照)进行。每垄栽双行,株距12~15厘米,行距20~25厘米,每667平方米8000~10000株。定植时以“上不埋心,下不露根”为宜,并且使草莓新茎的弓背均朝向垄外。定植后及时顺沟浇水,缓苗前保持土壤湿润,小水勤浇,以促缓苗。

3扣棚及田间管理

我省冬季天气寒冷,草莓栽培必须采取一些有效防寒措施,方能安全越冬,在越冬这段时间,不少地方的种植户,由于忽视、放松田间管理,致使第二年植株叶片少,而且小而薄,果小产量低,所以,要想取得草莓连年优质高产,必须加强冬季的温湿度管理。

3.1扣棚。10月20日左右,夜间气温降至8℃时扣棚。

3.2覆盖。黑色地膜扣棚后10~15天覆膜,并及时破膜拉十字,将苗提到膜上面。

3.3解除休眠。扣棚后7天左右,当草莓植株有20%左右开始现蕾时,可用赤霉素进行处理,对休眠期在100~400小时的品种,如土特拉使用浓度为7~9毫克/千克;对休眠期较深(400~600个小时)的品种如全明星使用浓度为9~11毫克/千克。使用方法,晴天上午10时以后,全株喷施,重点是心叶,每株约用5毫升,切忌重复喷施。喷施完毕后应适当减少放风,使棚内温度达到27℃左右。

3.4温湿度管理。萌芽期白天26℃~28℃,夜间8℃~12℃上;开花期白天20℃~25℃,夜间10℃~12℃;果实膨大期白天20℃~25℃,夜间8℃;采收期白天18℃~25℃,夜间5℃~6℃。

3.5水肥管理。定植苗长出2片新叶时去掉老叶,长出4片新叶时,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0千克,9月中下旬各施磷酸二铵或复合肥20千克,施肥后及时浇水、中耕,开花期控制浇水,果实坐住到成熟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早晨采收前要控制浇水。开花期、果实膨大期、采收盛期、采收后植株恢复期各追复合肥,以每667平方米12.5千克配成0.2%的液肥,顺垄面浇灌,或在畦面打孔施肥然后浇水。花期到果实采收期叶面喷2~3次0.2%的磷酸二氢钾。

3.6摘叶、疏花及辅助授粉。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及时摘除老叶、病虫叶、匍匐茎及多余的侧芽,一般每个植株保持4~5片健壮的展开叶,除顶芽外保留2~3个侧芽。第1朵花开放前,每个花序留7~8个小花,摘去花序前端的其它花蕾,使果实大而整齐,结果集中。开花期放蜂授粉,一般667平方米放置2箱蜜蜂。时间为上午9~10时,下午2~4时。

4病虫害防治

4.1灰霉病。现蕾至开花期用50%速克灵800倍液喷雾,同时用百菌清,速克灵烟剂熏棚,每7天1次。4月下旬可用75%百菌清液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液1500倍液喷雾。采收前7天停药。

4.2白粉病。可用25%粉锈宁乳油3000倍喷雾,采收前20天停药。

4.3地下害虫和蚜虫。防治地下害虫,在草莓定植后,随水667平方米浇辛硫磷1千克,蚜虫可采用灭蚜烟剂,也可用10%吡虫啉1000~2000倍液喷雾,采收前7天停用。

5采收

采收期为1~2月下旬,浆果2/3看色时开始采收,隔1~2天1次,早晚进行,带果柄摘下,分级堆放。

6讨论

目前,由于覆盖防寒保温方法的改进,为了使草莓果实提早成熟,抢占市场,果农常采取拱棚早熟栽培技术。其主要方法是;早春加扣塑料小拱棚,提高温度,缩短生育期,拱棚的大小要掌握适度,一般宽为3米左右,中间拱起的高度为1米左右,棚长约10~20米,棚面南朝北,寒冬季节,晚上可加盖草帘。

搭棚初期,温度可稍低一些,棚内温度一般掌控在15℃~20℃为宜;到生长旺季,棚内温度可提高到20℃~25℃,但是,最高不能超过30℃,当自然温度能满足草莓生长发育需要时,即可撤棚晾苗。这样,草莓可提前半个月到一个月采收上市,提高经济效益。

上一篇:苹果园中后期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大豆落花落荚及空瘪荚的防止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