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和《史记》同义语料中“于”和“於”用法比较分析

时间:2022-07-31 09:35:41

《尚书》和《史记》同义语料中“于”和“於”用法比较分析

【摘 要】 《史记》引用《尚书》的语料中,有关《尚书》中的介词“于”和“动词+于+名词”结构,在《史记》中有三种情况:一、改《尚书》中的“于”为“於”;二、继续沿用“动词+于+名词”结构;三、去掉了动词和名词之间的“于”。这三种情形说明《史记》中“于”和“於”的使用情况发生了变化:“动词+于+名词”结构逐渐演变成“动词+名词”结构。本文通过《史记》和《尚书》的同义语料的对比,来分析这两个问题。

【关键词】 于於 分析 比较

根据顾颉刚主编的《尚书通检》(1982),《尚书》(根据江南书局翻刻相薹本《尚书孔传》)共用“于”字600次,用“於”12次。“於”字其中五例为叹词,七例为介词,还有一例用法出现在书序中:“将迁其君於薄姑。”覃勤的《先秦古籍字频分析》(2005)所统计的《今文尚书》33篇中,位于前十位的高频字为“惟、于、曰、不、王、有、乃、之、其、厥”,“于”用字次数居第二位。总结上文,“于”字在《尚书》中使用频率极高,而“於”字几乎不用。

李波的《史记字频研究》(2006)统计显示:“於”属于核心字区,在所有用字中排名第19位,单字的频次是4326次;“于”字属于高频字区,在《史记》单字中排126号,单字的频次是923次。从前面的数字统计来看,在《史记》中“於”的使用频率已经远远高于“于”的使用频率。

从《史记》用字分卷调查的情况来看,《五帝本纪》中,“於”挤进了频次最高的前十位,排名第九位。《夏本纪》中“于”和“於”都位于前十位,分别排第一位和第七位。这是因为《夏本纪》中引用了《夏书·禹贡》。该篇中的“于”字结构特别多,共73例,《史记》中59例沿用了“于”(下文有统计),所以只在改卷中“于”字进入了前十位。《史记》中“於”字位于前十位的篇目还有:《周本纪》,第十位;《吴太伯世家》,第七位;《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位;《孔子世家》,第九位;《三王世家》,第十位;《苏秦列传》,第十位;《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位;《春申君列传》,第九位;《范睢蔡泽列传》,第八位;《鲁仲连邹阳列传》,第四位;《儒林列传》,第十位。《史记》130卷,有十卷“於”字进入了用字频次最高的范围,约占全书卷数的7.69%。

综上所述,“于”字在《尚书》中使用占绝对优势,“于”、“於”之比为600:7。到《史记》中,“於”字的用法占据了上风,“于”、“於”之比为923:4326,“于”还没有完全退出。根据何乐士先生的研究,“于”在《左传》中出现1442次,“於”出现1764次,两者基本相等。 “於”完全取代“于”大概到了南北朝时期。根据刘光明的《严氏家训语法研究》(2006)一书,在《严氏家训》中,只用“於”字,基本上不用“于”字了。由此我们可以描写出“于”字和“於”字使用发展的轨迹:《尚书》时期,“于”字使用频率占绝对优势,基本不用“於”字;《左传》时期,“於”字使用频率崛起,“于”字和“於”字势均力敌;《史记》时期,“于”字开始衰落,“於”字逐渐占了优势;南北朝时期,“於”字几乎完全取代了“于”字。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第二册)教材中说:也有一些古书是“于”、“於”并用的,如《左传》。在这些书里,“于”、“於”是有大致分工的:如果所介的是地名,一般用“于”不用“於”;如果在被动句或描写句里,一般用“於”不用“于”。

《史记》中两字的使用是否也符合王力先生的界定?从《尚书》到《史记》“于”和“於”的用法是如何变化的呢?

同义语料中的“于/於”字使用情况统计

我们在此选用《史记》引《尚书》的材料与《尚书》原材料中都有“于/於”字的篇目,分别统计:①《尚书》中篇目出现的“于”字总例数;②《史记》与《尚书》可对应的例数目;③《史记》改《尚书》“于”为“於”的例数;④《史记》沿用《尚书》“于”的例数;⑤《史记》不用“于”的例数。统计情况,列为下表:

表格制作说明:

1.表头中的①~⑤数字分别对应上文所述的相应统计项目。

2.“于”字各篇的例数引用《尚书通检》。

3.《史记》可对应的例数,根据笔者所找到的《史记》引用《尚书》的材料,与《尚书》原材料中的“于”字句,逐句对比找出来的。

4.三种“于”字的使用情况,根据第三步的结果分别统计而来。

从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同义语料中,《尚书》的“动词+于+名词”结构,《史记》沿用的有96例,但可对比例数的66.67%;改“于”字为“於”的,占20.14%;不用“于”的占13.12%。

同义语料中《史记》改“于”为“於”的用例分析

我们从介词“于”引进的名词和动词的语义关系角度对改用的例子进行分析。表中的29个用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引介动作发生所在处所或动作所达到处所,共18例:

1. a. 受终于文祖。(舜典)3-126 b. 舜受终於文祖。(五帝本纪)1-22

2. a. 宾于四门。(舜典)3-126 b. 宾於四门。 (五帝本纪)1-20

3. a. 厘降二女于妫汭。(尧典)2-123 b. 舜饬下二女於妫汭。(五帝本纪)1-21

4. a. 至于岱宗。(舜典)3-127 b. 至於岱宗。(五帝本纪)1-24

5. a. 望秩于山川。(舜典)3-127 b. 望秩於山川。(五帝本纪)1-24

6. a. 流共工于幽洲。(舜典)3-128 b. 流共工於幽陵。(五帝本纪)1-28

7. a. 放驩兜于崇山。(舜典)3-128 b. 放驩兜於崇山。(五帝本纪)1-28

8. a. 窜三苗于三危。(舜典)3-128 b. 窜三苗於三危。(五帝本纪)1-28

9. a. 殛鲧于羽山。(舜典)3-128 b. 殛鲧於羽山。(五帝本纪)1-28

10. a. 至于衡漳。(禹贡)6-148 b. 至於衡漳。(夏本纪)2-52

上一篇:模糊语言及其翻译 下一篇:从离散到归家:论徐忠雄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