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与研究

时间:2022-07-31 07:55:52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与研究

大学生资助工作不仅是高校关注的重点工作,也是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国内外高校资助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了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资助工作、育人、精神资助

第1章 国内外大学生资助现状

1.1国外大学生资助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不同历史背景下,西方国家产生了不同的资助理念,近年来,国外影响较大的有两种:一是从社会公平出发的“受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理念;二是从经济理论出发的“教育成本分担”理念[1]。然而,国外对高校贫困学生进行资助的研究较少将资助与育人结合起来。

1.2国内大学生资助现状

自1994年高校扩大收费标准以来,贫困学生的问题日益突显。1997年6月,国家了《关于做好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通知》,不断加强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提高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水平。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高校已逐步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减、勤”为主的资助体系,并在资助工作实践中逐渐注重对贫困学生的精神资助和育人教育。

第2章 我国大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 特别是1999年开始推行国家助学贷款,2002年开始实施国家奖学金制度以来, 我国基本建立了政府主导、高校落实、社会资助的帮困助学体制,但是,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资助政策不断遇到新问题。

2.1资助对象认定机制有待完善

现阶段,各高校贫困学生认定工作没有统一标准,大部分高校采取“学生申报――指导员推荐――院(系)报批――学校资助部门审核――学校通过”的模式。一些学生为了得到补助,开具虚假贫困证明,使得一些真正贫困的学生得不到有效资助;一些学生因强烈的自尊心,宁可节衣缩食,也不接受资助,出现资助的真空现象[2]。

2.2资助方式方法有待创新

目前,我国高校的资助方式包括“奖、贷、助、补、减、勤”,其中大部分为“物质式”和“无偿式”的资助,这些资助方式在无形中使得一部分学生养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不仅无法解决这些学生的经济困难,反而加重了他们的惰性思想,使他们将资助看作是理所应当。因此,我们应当实施更多切实有效的资助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让他们在受助过程中得到锻炼。

2.3贫困生心理援助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高校资助工作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较少关注学生精神层面需求,贫困学生普遍存在情感上自卑、忧郁、沮丧的挫折心理,这给学生带来的压力甚至比经济上更大,成为贫困生健康成长的主要障碍。当拘谨压抑的性格、尴尬紧张的人际关系、繁重的学业就业压力共同作用时,就会引发过激行为。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指导和帮助,可能会对贫困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素质等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一系列的校园问题和社会问题。

2.4资助工作与育人环节严重脱节

近年来,我国对高校大学生资助力度逐年增加,但其工作重心主要在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而没有深入考虑资助的育人功能。学生诚信感恩意识的缺失,严重影响了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实施和资助效果的实现。部分学生通过弄虚作假获得贫困补助,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助学岗位,通过钻法律漏洞恶意拖欠银行贷款,使得一些实际困难的学生无法得到资助金,造成学生对公平公正的质疑,导致助学贷款合作无法继续。这些现象的发生,引发了社会对高校学生资助目的何在的热议。

第3章 构建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建议

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已成为各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并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需要国家和高校发挥资助体系的效益,需要社会和贫困学生各方面的努力。结合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践,构建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努力加强资助队伍和贫困生档案的建设

为了更加科学的界定资助对象,高校应加大资助队伍的建设,实现学校、院(系),中队和班级四级资助网络,在贫困生申报审核过程中,综合考察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和受助情况,对在校期间沉迷网络、严重违纪的学生可考虑降低资助等级或取消受助资格。

此外,新生入学后开始建立高校贫困生档案,利用现代化网络搭建信息库平台,将每年办理各类贷款和确定为贫困生的学生录入信息库[3],并在信息库中为孤儿、家庭突发重大事故的学生建立“绿色通道”,这样不仅能够更为有效地做好资助工作,同时,对于毕业后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的学生可实现进一步追踪。

3.2积极创新贫困生资助方式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无疑给贫困学生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在就业中给予贫困学生正确的指导尤为重要。此外,我们应当在实践中将以往“物质式”、“无偿式”的资助方式转向“能力式”、“回报式”,就业帮扶正是这一思想的探索与创新。

高校应不断提高贫困生的就业质量和水平,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调动积极因素,发挥网络优势,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建立由用人单位资助贫困学生上学,学生利用寒暑假在用人单位实习,毕业后经过考核录取成为正式员工的就业帮扶模式。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贫困生在校期间的经济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解决了贫困生的就业难题。

3.3深入推进贫困生精神资助

贫困学生是大学中的弱势群体,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近年来,随着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现象的泛化,政府和高校应进一步重视并利用现有资源加强贫困生的精神资助。

各高校应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学院指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及时了解贫困学生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减轻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上的压力,增强他们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4]。同时,以心理健康月、素质拓展训练、情商影视展播等活动为载体,帮助他们提高调节情绪能力,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3.4认真做好贫困生育人实践

为了进一步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实践,资助工作者应在学生中开展诚信感恩教育,加强励志成才教育,坚持爱心传承教育[5]。

参考文献

[1]柳国辉,谌启标.国外学生资助政策及借鉴意义.江苏高教.1994年第4期;

[2]张素芬.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对策探讨.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第2期;

[3]段 铸,程颖慧.大学生资助制度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河北学刊.2011年第1期;

[4]刘期彪,谭德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与育人机制的模式构建.南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5]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第4期。

上一篇:浅议中学历史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运用 下一篇:对提升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