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城市支路网络,建设宜居城市

时间:2022-07-31 07:03:20

完善城市支路网络,建设宜居城市

【摘 要】分析城市对支路网络的需求以及我国支路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并以成都市两个居住片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通过确立城市支路网络的愿景,提出支路网络规划建设意见以及建成区改善策略,阐述如何改善城市支路网络,建设宜居城市。

【关键词】支路网络;路网密度;宜居城市

1.宜居城市与交通环境

随着城市的拓展,城市问题日趋增多,而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却不断提高,这个进化趋势导致人们越来越关心城市的人居环境。我国作为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在发展城市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提高生活质量,2005年我国首次提出“宜居城市”,人们普遍开始重视起宜居城市建设。宜居城市是生态环境、住房、市政设施、交通、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方面综合良好的体现。其中良好的交通环境是宜居城市的一个重要内涵,它即是环境优美的重要基础,又是生活舒适便捷的重要内容。

2.城市支路网络需求

城市各等级道路在路网结构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中城市支路网络如毛细血管遍布于各部分,满足多层次的功能需求:交通出行需求,城市中大部分出行的交通范围能控制在居住区内或周边,对城市支路的需求极大;市民交往与城市活力的需求,小尺度的支路侧重于适宜的慢行与步行,两侧为人们提供生活服务功能和宜人场所可以促进邻里间的交往,增强城市活力,满足人们交流的心理需求;景观与生态需求,支路是整个道路空间中最亲近人的尺度、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层次,对人们的城市感知影响最大,而良好的城市景观与生态网络,需要借助于支路系统。

3.我国城市支路现状及问题

3.1 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城市支路网缺失是我国多数大中型城市的通病,具体表现为:支路网密度低,多采用大街区、宽马路的做法,使得整体道路密度偏低;干路支路比例失调,支路网的容量与干路系统的容量不相匹配,使干路上的大量交通无法有效地疏解和分流;支路网络不完善,断头路、迂回路多且缺乏指向性设施,连贯性和方位感差,无法有效指导支路交通;支路功能偏重机动交通,以牺牲步行、慢行交通的利益为代价,对出行方式形成错误引导,不利于出行安全与社区活力。

3.2 成都市两片区对比分析

成都市作为我国大城市之一,整体以环形加放射道路为交通骨架,内部支路多样。以成都市南部发展较成熟的两个面积相当的居住片区作为对象,研究支路设计及使用状况,为之后提出如何改善城市支路网络的意见提供现实依据。

90年代建设的芳草街蓓蕾社区,是成都市民普遍好评的住区。地块四周被玉林西路、芳草东街、芳草街以及玉林中路围合,内部支路密布,满足车行、人行、慢行的多种需求,有安全舒适的步行慢行体系。支路两侧选择性布置居住、商业以及公共服务建筑,沿路绿化景观良好,串联各个公共开敞空间并形成完整的绿化景观体系。

桐梓林部分片区是相对较新的居住片区,四周被桐梓林北路、桐梓林南路、桐梓林东路以及新光路围合,内部支路较宽,便于车行与路边停车。支路网络非常简单,两条支路垂直交叉,平均分割整个片区,总体支路网密度小,有多个小区之间直接拼接,不设支路。支路景观绿化的设计良好,两侧多为围墙,有少量商业,以餐饮为主。片区内多设置为私密性内院,公共开敞空间不足,片区居民之间缺少邻里间的交往。

芳草街蓓蕾社区的支路合理,是良好人居环境的重要支柱。而桐梓林部分片区则存在支路网密度过低,对步行空间及距离的考虑不足等问题。我国近些年建设的区域大多存在这类问题,地块成片开发的模式忽视了对支路的需求,对交通便利程度、绿色出行比例、邻里交往与住区活力都有不利的影响,是建设宜居城市的一大阻碍。

4.如何改善城市支路网络的思考

4.1 愿景

良好的支路网络环境,拥有优美的街道家具及绿化景观;适宜多种交通方式,摒弃传统的支路机动化导向,满足居民的各种出行需求;丰富的街道生活,支路两侧有丰富服务设施,提供安全、舒适、适于休憩与交往的空间体验;缓解城市交通干路的压力,让集中在城市干路上的交通量能得到有效疏散。

4.2 支路网络规划建设意见

建设合理道路系统,增加支路网密度,在规划及土地开发过程中对支路网密度进行严格的指标构建及管理;因地制宜地考虑不同地区的支路网络;提倡步行慢行的交通方式,不再局限于满足机动交通需求,采用人车混行或人车分流的交通形式;满足发展公交线路的需求,在支路网上发展公交线路,缓解干路的压力并为人们减少步行距离,创造更加便捷的出行条件;加强景观与生态方面的建设,支路网络服务于生活休闲与邻里交往,对于沿路界面的绿化与景观有较高要求。

4.3 建成区改善策略

对大部分城市而言,规划城市支路网络不是在白纸上作图,现有的城市路网以及各项建筑、设施都是制约因素,需要协调它们的关系,找出建成区的改善策略。

就老城区而言,道路是在传统步行时代构建的,尽管密度不小,但是街巷尺度极小,很难适应机动车通行要求。针对这种现状,可以考虑保持原有支路网格局,整合部分有条件的支路为汽车与小型公交服务,部分区域考虑组织单向交通。同时,加强支路与干路网的连接,改造畸形路口,打通断头路,对部分支路有选择地进行拓宽渠化设计,加强指示性的标识建设;此外还需要打造沿街设施、建筑及绿化景观,重塑老街巷的良好人居环境。

而对于近些年建设的城区,采取大尺度用地、低密度路网布局方式,没有明确的细化支路。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打开大型居住区开口,允许社会车辆、人流通行,以现有的内部道路为基础整理出可用的支路网络,同时注意协调住区的内部环境及出入口。

参考文献:

[1]侯帅,麻迪. 城市道路密度作用效应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5).

[2]樊永华,徐波,武思标. 基于交通分类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研究[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12).

[3]杨涛,周伟丹. 支路网:健康城市道路体系建设的关键[J]. 规划师,2009,(6).

作者简介:

彭文佼(1989-),硕士研究生,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

刘琨(1969-),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PLC在热电厂锅炉控制中的应用 下一篇:关于建筑施工技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