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教育缺陷与提升路径

时间:2022-07-31 06:43:16

高校就业教育缺陷与提升路径

面对不断发展和更新的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亟需提高。而就业教育因素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很多毕业生职业意识模糊,职业定位难以把握,对社会职业需求也不甚了解,这些都与当前就业教育的缺失和不完善有关。因此,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以及改善就业质量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我国当前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就业教育意识较为“感性”,缺乏深刻认识

虽然当前大学生就业教育引起了高校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大多数的行为和措施都只是停留在教育的“表层”,缺乏深度。多数高校认为,就业教育就是成立一个指导中心或咨询室,安插几位老师,交流提供就业信息;或是临毕业时召开几场就业招聘会,亦或是举行一些就业专题讲座传授求职的技巧等等,虽然也是属于就业教育,但是停留在教育的表层,收效甚微。很多大学生还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好的就业,不知具体什么样的工作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因而出现短期就业长期失业的现象。由此也反映出这种培育学生求职技巧、单纯追求就业率的片面的、表象的、感性的就业教育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有效就业。

(二)就业教育缺乏系统、完善的理论指引

从国家层面看,目前国家没有颁布关于就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文件,致使从事教育的高校无法可依,只能靠自己摸索或实践。从高校教师来看,很多高校从事就业教育的教师学历偏低,缺乏专业性,缺少系统的专业训练,大多是凭借过去做毕业生分配工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业信息收集和工作甚至行政工作的经验开展职业指导,高校的专业设置中既没有相关的就业教育本科专业也没有相关的研究生专业,更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以及统编教材。这种空中楼阁式的教育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为了提高就业率,盲目地扩建市场建设,虽然缓解了一定的就业压力,但是就业质量不高,很多学生就业后马上失业。多次失业的打击使得学生难得找到准确的职业定位,颓废萎靡,有的甚至患上职业恐惧症等多种心理疾病,给社会以及整个教育市场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社会实践教育模式单一、滞后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归纳为两种:专业型模式和服务型模式。专业型模式是围绕学生所学专业开展的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围绕自身所学专业开展的实践活动;服务型模式是围绕服务社会开展的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学生围绕学校集中性的主题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专业型模式具有分散性特点,服务型模式具有集中性特点,这两种模式往往都是由学校组织学生到单位实践,接受单位往往是被动接受,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不够,因而实践效果不佳。这种传统的、单一的实践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就业形势。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途径

(一)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推动就业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

1. 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必要的政府资金投入为就业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20 世纪 70 年代和 90年代美国制定了 《生计教育法案》和《学校——就业法案》,两次专门以政府法案的形式对高校就业教育进行了改革。澳大利亚对职业成熟程度、职业指导的内容、考试及评估等方面通过国家立法,制定了“职业发展纲要”。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联邦教育总署分别拨款 900 万美元、1.68 亿美元来资助各州进行生计教育实验和推广生计教育实验;国会众议院拨款 4 亿美元来支持“生计教育五年计划”的实施。政府大量资金的支持使美国克服了种种困难,有效实施生计教育。

2. 系统的、完善的教育理念为大学生就业输出提供了质量保障。国外的就业教育有如下特点:(1)机构专门化。西方发达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指导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如美国,从联邦政府、州政府到高校都设有形式不同的生涯教育专门机构,其职责都是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乃至整个生涯教育;在澳大利亚,则成立了就业中心(简称cas),负责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服务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2)过程全程化。国外对学生进行的生涯教育贯穿于其整个学生阶段,而且根据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开设相关的课程,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3)人员职业化。国外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人员呈现出职业化、素质化、专门化的特点。如美国,从一名普通的辅导人员到机构主管负责,都至少需要具备辅导学、咨询学等学位或者心理学硕士学位。(4)方式个性化。在国外大学生就业教育中,除对全体学生进行集体辅导外,还特别注重针对不同状况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和辅导,学生可通过不同的信息沟通渠道与生涯教育人员交流,从而主动获得具体、细致的个别指导。

3. 社会各界全民参与的合力意识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英国通过法律明确相关社会各部门要为学生熟悉各种职业提供便利条件的要求,各学校也比较注意取得家长的支持。美国 20 世纪 70 年代构建了以雇主为基础、以家庭——社区为基础、以农村——住宅区为主等三种校外模式。另外,美国还在洛杉矶建立了 85 个企业和公司组成的社区生计教育联盟和在达拉斯城建立了“生计发展中心”来促进职业生涯的教育。

(二)理论与社会实践交互进行,提升就业教育水平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从学生到社会人的全方位合理褪变过程,使学生在工作世界中实现人职匹配。高校就业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就业教育内容也应广泛,不仅包括具体职业技能的教育,还包括职业能力、职业方向、生活目标和兴趣等方面。因而,高校应提供全面的、系统的培养方案。大学四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和受教育的完整过程,每一阶段都不容忽视。一年级阶段,可着重引导学生认识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并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二年级和三年级阶段,着重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情况,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利用多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四年级阶段,着重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

社会实践教育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前的热身,在就业教育体系中显得日益重要。社会实践按时间分,可以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阶段,按实践地点可以分为学校所在省市区内和外省市区,按实践内容可以分为专业实践、非专业实践。与传统实践模式相对应的新型的社会实践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几种。(1)专业实践型模式。专业实践型模式是指结合自身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自身的专业实践的社会实践模式。主要包括:实践性教学、毕业与就业实习等具体的实践形式。(2)交往磨砺型模式。交往磨砺型实践模式是指通过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在社会适应性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一种模式,主要包括学生广泛参与社团活动、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生产劳动、军政训练等形式。(3)志愿服务型模式。志愿服务型模式指大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以及善心为社会提供非营利、无偿、无职业化援助行为的实践模式。即人们经常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中出现的“志愿者服务”。(4)就业创业型模式。指大学生利用所学专业文化知识以及实践技能为企事业单位服务,为自身获得就业生存以及发展机会的一种实践模式。主要包括:择业就业、自主创业等形式。(5)创新创造型模式。指大学生通过参与“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以及省、市、校级科技创新项目等新形式的实践达到锻炼自身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实践模式。主要包括: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省、市、校级创新项目以及科技活动等。

(三)树立“理性”意识,使就业教育健康、有效发展

大学生就业教育不仅让大学生谋得一份职业或提供一个岗位,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适合干什么,怎样与社会融合并为之服务,从而实现社会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就业教育深入人心,深入社会大动脉中,同时要求我们积极深刻、理性的思考当前的就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外先进的理念和实践经验有效解决,真正以学生的就业需要为需要,以学生的就业质量为就业教育宗旨,从根本上促进就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经济学之学科特点及教学模式革新 下一篇:城市综合体概况与趋势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