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观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31 06:42:29

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观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结合目前大学生犯罪频频发生现象,通过调研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分析了非法学专业大学法制教育与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教育差异,提出了在高等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律宣传活动与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干预,防微杜渐地提高大学生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自觉性。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观;高校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对策

0 前言

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与“国之栋梁”,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近年来大学生暴力犯罪频发,尽管大学生中犯罪的是极少数,但其发展趋势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从中不仅能够看到大学生心理的脆弱和法律意识的淡薄,更是显得高等学府在法制教育方面的苍白和乏力。因此,有必要在高校教育体系中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得到提高。

1 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思想道德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密不可分。目前,根据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犯罪原因有多方面。主要包括犯罪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还有来自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作为塑造大学生人格与道德修养的培养基地,高等学校对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意义[1]。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校方对学生的管理却未加强,存在重知识"输入"而轻思想品德的“塑造”,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犯罪歧途。

1.1 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制课程教育

普通全日制大学法律专业以外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中主要涉及的法律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少数几门课程。这些课程主要针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法制观,提高道德修养,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就《法律基础》课而言,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简单、手段单一,老师讲的多、学生实践少等原因,造成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而且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很多学生在一些关系性问题上认识不到位,从而达不到开设课程的目的[2]。

但是,相对于普通大学生毕业所需完成的180学分而言,法制教育课程所占的比重少之甚微。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专业知识灌输相对于思想品质的塑造更被高校所重视,从而忽略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容易让大学生在网络世界的思想冲击下走上歧途。

1.2 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制课程教育

法学专业大学生是能够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中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以及涉外、涉侨等部门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修课程包括:心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商法、知识产权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但是,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目前也存在知法犯法的恶劣行径,如:2016年2月以来,贵阳乌当区公安分局先后接到保利温泉别墅区有人报警称家里被盗,到今年4月份被盗物品加起来价值超过了100多万元。通过案件的侦破,民警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名偷盗钱财超过100多万元的“黑夜大盗”竟是贵州某大学法学专业的大四学生。据张某交代,上大学后,他便开始沉迷网络,并逐渐接触了网络赌博。先是向身边人借钱赌博,后来赌资越来越大他就开始在大学生网站贷款赌博,到大四毕业他已经欠下十多万元的赌债,为了还清赌债,他走上了入室盗窃的犯罪之路。

2 提高高校法制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思想活跃,从众心理比较严重,热情往往会战胜理智。应加强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增强其公德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使其有正确的追求目标,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消除其人格障碍,增强对大是大非问题的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法律效果为基础,以政治效果为原则,以社会效果为目的,采取人性化的帮教手段,挽救这些失足青年,使他们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3]。

2.1 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

“法制教育专题影片放映”、“增强法律意识与创建和谐校园”签名活动”、“增强法制意识创建和谐校园法制教育报告会”、“与法同行,和谐校园主题海报设计大赛”、“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话剧公演”、“倡导和谐消费和创建诚信校园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活动”、“你我共建节约型和谐校园的活动”与“遵守交通安全,共建平安校园―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活动”。

这些有意义的法制教育活动能够在大学生当中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法律法规,塑造大学生知法懂法的法律意识,增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自觉性,从而有效的降低大学生违法犯法的犯罪风险。

2.2 提高大学生心理行为教育

高校心理行为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法制观念淡薄,跟高校的法制课教育不无关系,大学生在维护自己权益时没有在合法范围内进行,防微杜渐,尚且情有可原。而广大学生的盲目推崇所谓的“血性”则折射的是我们大学生心理问题,正是由于心理的不健康,才造成了理智的缺失和价值观的扭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以服务学生、帮助大学生排解心理困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宗旨和根本服务内容,致力于开展面向全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成长能有效地提高个人法律意识,实现依法治国的理念。

3 结束语

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更广泛的参与和合作。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为营造出一个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和和谐、安定的校园环境迈出一个新的台阶,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郑真江.中国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研究[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3(4).

[2]高庆,姚慧敏.在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及培养途径探索[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张艳丽,张建新.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J].世纪桥,2015(4).

上一篇:小语口试命题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 下一篇:项目教学法在《微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