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时间:2022-07-31 05:23:1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摘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不得不反思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视程度。而作为新世纪的人民教师,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结合个人工作实践,就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做法。

关键词:创新思维;设置悬念;重视程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175-01

1.设置悬念,营造创新氛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的提问是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源泉。新课程或新教材教学的开始,向学生提出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善于设置问题的悬念,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沿着问题的指向积极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又引发出新的问题。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矛盾活动中,激起思维的波澜,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努力探求新知识,开发智力,开阔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为唤起学生对学习的迫切心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实际创设一些有趣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生急于求成,靠已有的知识技能又无解决,形成认识冲突。例如我在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入新课时说:"有三位小朋友为一道数学选择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题目是:某校有两个花园,甲为50平方米,乙为4000平方米,谁的面积大?小华说甲的面积大,小明说乙的面积大,小强说不敢判定。同学们你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吗?在学生心欲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后,你就知道了。接着板书课题,此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实现了求知成功,获得持久的动力。

2.创设宽松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善于创新源头长。如果教师没创新,便只是个"教书匠"。学生没有创新,便只是台吃饭的机器。教师要敢于创新,突破前规,求得新思路、新方法,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我们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知识,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被不断销蚀。试想,一个小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 ,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学生一定感到失落和无奈,如果教师不及时给以诱导,就会成为学习的蛀虫,将头脑尚存的一点学习热情啃食饴尽。到那时,再想去激发他们的未知欲,去点燃他们奋发学习的精神之火,已是为之晚矣!越过讲台天地宽。越过讲台,要求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讲台是一座山,它是教师威望的化身,同时又为一些教师的缺陷与不足作掩饰,也是师生的分界线。教师要敢于超过讲台,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伙伴。教师看到的学生是"全人",学生看到的教师是"全貌",课堂也就变成了教与学的互动平台,课堂教学也就成为课堂双边活动,甚至成了社交活动。在这良好的氛围中,广阔天地里,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双方是相互交往的、积极互动的、共同发展的。是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例如我在讲授"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这个章节时,根据本章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我采用了观察法。通过观察个位上数的特征,学生自然而然地总结出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在讲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时,我采用了游戏法,师生合作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游戏活动。我把全班同学统一编号,随着教师的号令,第一次能被2整除的学生起立,第二次能被5整除的学生起立。然后提问:"那些同学站两次?为什么?这 时,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这样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课堂气氛高涨起来,而且还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深刻。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创造了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而且还是一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金钥匙。

3.开启智慧之门,发展创新能力

在教学上,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应设法建立解决问题的"台阶"。以"退"为"进",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拾级而上。教师常用分化瓦解问题的方法,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融会贯通。这样,不仅改变了问题的面貌,而且改换了学生观察、理解问题的角度,从而分化了问题的难度,最终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中的两种方式。学生在这两种学习方式下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比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要记忆深刻得多。因此,在教学常见的平面图形或立体图形面积或体积公式时,让学生利用学具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老师在给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时,一定要注意切实放手,给他们充足的思考、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保持极高的兴趣,努力去发现去创造。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数学学习中来。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有这样一题:用24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可以摆几种?写出长、宽、高。学生按小组坐好后,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动手,并告诉他们摆完后比一比那一组同学摆出的长方体最多。话音刚落,学生便急不可待地动手摆开了,教室里热闹非凡。大家兴趣很高,思维非常活跃。不到十分钟,每个小组的"战果"都在十种以上。最后进行交流时,同学们一共发现了18种摆放法,而且从记录和长、宽、高的数字中,还发现了长、宽、高三个数字的乘积等于24。他们依据这一规律,很快便写出了用12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所摆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规律的发现还为他们以后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

上一篇:探讨血液透析对急性肾衰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 下一篇:浅谈职中数学课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