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80后艺术家

时间:2022-07-31 04:15:39

70后,80后艺术家

70后的艺术作为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领域和文化命题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总体上70后艺术之间的市场价格差异还是很悬殊的,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梯度差异,也是一个很客观的市场价格表现。70后艺术家如韦嘉、陈可、欧阳春、高璃、仇晓飞、王光乐、李继开等等一批人,算是70后艺术市场中的第一阵营,他们的市场价格平均在30万至50万之间。相对于同龄段的艺术家来说,应该算是非常不错的价格,然后处在第二梯队的70后艺术的市场平均价格在3万至5万之间。但这样的市场价格并不完全和我对于艺术价值的理解相一致,只能说这是市场对于艺术家作品价格反映的一个事实存在。

之所以做70、80后艺术家,是因为这是与我有关的一代,也是我最热衷和最了解的一个部分。在我在中央美院读书的时候,就和一部分的70后艺术家建立了友情,也一直在观察他们的成长,自然而然,他们就成为了我最感兴趣的一个艺术群体。往往挑选艺术家的感觉并不简单,在感觉背后还应具有非常多的数据分析,有关于艺术的深刻理解,还有对于艺术家人生经验的了解,所有的这些因素在思考和分析之下能够汇集成一种感觉,再最终落实到决策。

70后、80后这一年龄段中的艺术家与目前画廊发展的时代,其实还属于发展中的艺术家和发展中的画廊的阶段,并且我们所处的艺术市场也是发展中的,尚未成熟。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家都会有自身的局限所在。现在的社会舆论,不论是策划人还是藏家对于70后艺术家问题的讨论和揭露,都没有指向真正的问题或者就是一些伪命题。每一代人都有他们自身的独特使命,现在关于70后问题的种种质疑和他们本身的问题,我认为只有在70后艺术快要消亡的时候才会被认真的提出,因为一个新的艺术时代即将开始,到那个时候才可以探讨70后艺术的局限到底在哪里。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70后的艺术是和中国过去艺术不同的。70后艺术在现在和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应该说没有问题,因为他们是与这个时代相贴合的,他们在解决这个时代应该解决的问题。当然我在用不同的展览叙述这个。你可以通过我展览的名字了解这种感觉,比如《下一站,卡通》、《坏孩子的天空》这种名字,就是在暗示这些人的特点,在视觉方式上他们不那么中国套路,他们在找自己的角色,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地做展览、做出版,用展览和出版本身去阐释这些艺术家。

有一句话说“一个好的画廊实际上也是一个好的艺术家。”画廊需要完成很多任务,总的来讲画廊是和更广泛的社会沟通的一个中介,扮演着一个相当复杂的角色,不光要完成商品交易层面的任务,还需要传递很多别的价值,比如在对藏家的选择上能否实现所谓艺术家个人文化价值的放大,比如说这东西都是一块钱卖出去了,卖给不同的人能否有不同的效果。我从来不“指导”艺术家,但我们的确会交换艺术观点,这绝对是我和艺术家之间沟通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主题,我们首先应该是信仰的共同体,才能保障我们是生意的共同体。

依靠好眼力和人脉就能经营好画廊的传统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画廊要持续地发展,除了要塑造品牌,资本的介入是有必要的。艺术机构应与画廊、拍卖公司、美术馆、艺术研究机构以及公益组织NGO结合到一起。70后艺术是一个非常具有可研究性的艺术群体,它需要很多不同的内容来共同努力,所以在基本运营上不是一个封闭的理念,而应持有完全开放的态度。在外国开画廊可能媒体系统、展览系统、教育系统比中国更完善,所以他们可以选择很多渠道释放自己的影响力。国外的画廊有时只要在重要美术馆办一下艺术家的展览、参加一些重要的博览会,然后做上一些出版物,就可以不参加拍卖会(因为拍卖会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问题)。但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是艺术与交易系统,中国很多人了解艺术是通过拍卖公司来了解的。于是,一个作品获得一个公开的展示、公开的定价,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积极地和有结构性支持的拍卖公司进行合作也成为一个技术活。

上一篇:伦敦 没有红色的1395天 下一篇:高价“写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