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象学对建筑设计方法的思考

时间:2022-07-31 04:02:59

基于现象学对建筑设计方法的思考

摘 要:文章结合笔者的工作实际经验和总结,阐述了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从而针对现象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以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并结合工程实例加以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象学;可持续设计;建筑创作;设计方法

现象学是由19世纪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一门哲学方法,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现象学的研究对象是指意向性活动与其意向对象。现象学是与科学、哲学、美学、道德哲学密切相关的学科。胡塞尔为现象学的方法设计了几个相互递进的步骤。首先是要求观察者在现象面前暂时中止相信有关该现象的任何成见,应把后者仅仅看作是现象的一部分而不是真理。其次,观察者必须在他的意识中幻想对象的变体,并直觉出什么是对象保持自身特性的必不可少的元素。这样,观者就可以描述事物的共有本质。

在方法论的层面上确切地说,现象学是在反思的目光中对各种类型的原初意识构造,包括空间构造的描述分析。在以建筑空间的现象学研究中,可以使人可以感知空间,了解不同形式空间意识的产生、空间与事物的关系等。

1 现象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1.1 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尝试

1976年,诺伯格・舒尔茨的著作《场所精神:走向建筑现象学》出版,该书“描述了关于‘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即以具体、存在的词句来理解建筑的理论。”其著作《存在、空间和建筑》、《建筑、意义和场所》提升了海德格尔的著作在英语建筑文化中的地位。另外,梅洛-庞蒂的著作《知觉现象学》同样影响了一批建筑师与理论家。斯蒂文・霍尔的《锚固》、《交织》和《知觉的问题》这几本著作和他另外一些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创作过程中有一条从对海德格尔“居住”思想的关注逐渐向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和知觉强调转向的线索。

在中国建筑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虽然有很多论文讨论海德格尔的“筑、居、思”,或者是单纯地介绍建筑现象学,但是仍旧没有引起建筑学界足够的重视。

1.2 现象学的建筑设计方法存在的误区

目前在国内的设计实践研究当中, 人们对现象学的建筑设计方法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介绍和研究现象学方法与建筑设计结合的建筑理论作者,并没有搞清楚所引用的哲学术语的真正内涵,有时仅仅是将范畴庞大的哲学概念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并且在后续的研究当中并没有应用到现象学方法。这样“半生不熟”的研究,让读者摸不清所谓现象学的脉络。

(2)一些建筑理论家把现象学看做是片面表达一种个人情结的方法,因此他们的研究带有特别浓烈的个人色彩,无法被其他建筑师所理解和应用。这些作者不了解现象学的诞生原本就是为了把主观经验提升到与科学实验数据一样可以被公共交流、检验的素材。

不少现象学派的建筑理论仅仅停留在介绍哲学术语或重复哲学家的“建筑理论”上,没有运用哲学理论针对今天的建筑实践做原创性发展。西方用现象学来研究环境并得出新鲜成果的几部著作,作者反而多是建筑界以外的学者。这反映出建筑理论界中一个根本的问题,部分研究者喜欢把每个新建筑理论看成是借用正风行的哲学或心理学概念来“闲谈”建筑的机会,而不是一种帮助建筑师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2 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 现象学的建筑设计

在一般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的思维意识活动对建筑设计方案的形成可谓有着直接的作用,但是这个思维意识活动的机制究竟是什么样的,或者说这个思维意识活动是怎么从无到有地构建出一个建筑设计方案的,一直很少有人能够将其阐释清楚。因为意识活动的过程十分复杂,而且与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也非常庞杂,并且根据思维意识主体的不同,意识活动的结果也有所不同。因此,甚至有人将建筑师构思方案的过程称之为“黑箱”过程。我们不能断然地将这个结论评为不负责任,但是如果有一种方法,能够将建筑设计过程当中,建筑师构思方案时的思维意识活动的形成、发展、结束以及在整个意识活动过程中的相关要素能够加以分门别类,抽象出其中意识流动和意向性活动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性的原理,以期从建筑设计行为本源上加以分析与解读,那么对于建筑设计与构思活动、建筑的使用与体验行为都可以获得预期的控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当前因为建筑形式层出不穷、技术理念至上给人们带来的疏离感和冷漠感。

2.2 现象学的建筑设计思路

在以往的观念之中,建筑设计过程往往是取得基地现状、功能要求、面积指标等等设计条件之后,就开始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其设计结果往往是直接而明确地指向设计条件。这种阐释直截了当,但是无法解释产生结果的唯一性,而在现实的建筑设计中,经验告诉我们,建筑设计绝非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包含了各种要素的复杂思维过程。

现象学方法介入到建筑设计之后,整个设计过程也就发生了深刻的改变。首先我们应当直面建筑的本质(设计对象的本质,而并非追问建筑的本质),提炼其类型的特征,从创作的角度加以整合,形成平行于其他设计条件的单独条件――“类型条件”。这个“类型条件”与其他条件一起作为设计条件,被设计意识活动所接纳。然后对设计条件进行分门别类并且一一解析,通过现象学的反思过程,利用意识活动具有构造对象的能力,在意识过程中利用设计条件产生的设计结果进行合理组织,从而构造出方案的基本雏形。这个雏形方案,将在修改调整的过程当中,再次进入到意识活动过程中,成为下一轮设计过程中的初始设计条件。周而复始,直至方案完善为止。这样,从方法论上,我们就得以摆脱“黑箱”思维。

3 实例分析

本文以南京四方现代艺术博物馆为例,进一步探讨现象学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南京是一座特别而又古老的城市,对于四方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师史蒂芬・霍尔说“这就是我希望我的设计能够体现的东西,那就是它既承载了过去的历史,同时也连接着未来。就是要把未来与扎根在历史土壤中的东西结合起来,建筑才有生命力。”霍尔的设计构思是以抽象的形式传达中国传统绘画和园林的平行透视,步移景异,空间曲直变化等感受。在建筑基地,面对着一个巨大的背景环境,霍尔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如同在画一张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国传统绘画拒绝使用一点透视法,在平行透视法中,观察者穿行于画面中,转移的视点,空间的层次,弥漫的雾气和水面,建筑被融合在其中,成为风景的一部分。这些特征塑造了中国绘画构图的深层次的神秘感。中国园林中关于步移景易的描述接近于现象学的分析。梅洛庞蒂写过:通过真切的感知,自身的运动结合进了他所探寻的空间中,空间、身体、眼睛、思想结合、身体的转动,以及空间展开的过程中的视差构成了中国传统空间的根本特征。螺旋形的博物馆,随着走动移步换景,通过窗户将室外的自然景观以及光线引入博物馆,博物馆模型呈纯黑白两色,色彩完全单一,形状色彩颇似水墨画中的中国古典楼阁建筑,见图1、图2。

4 结语

现象学的建筑创作方法是应对当代建筑界纷繁复杂的现状应运而生的,在后现代主义的今天,建筑批评渐渐放弃了形而上学的本质追求,转而进行述而不作的文献综述,现象学希望通过反对相对主义和独断论,反对传统的二元论的思维方式,重新建立价值体系,追问建筑的本质。将现象学融入到建筑创作当中,需要长期的实践和深入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 沈克宁. 建筑现象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英]彼得・柯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英若聪,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上一篇:高层住宅建筑外墙保温在施工过程中的防火与扑... 下一篇:施工工法对浅埋偏压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