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护嗓小吃

时间:2022-07-31 01:39:05

嗓子是演员的生命,尤其是旦角演员,梨园行称那些因嗓音不好而不能演出的人为“祖师爷不给饭吃”。为了保护好看家的嗓子,做演员的自然要在饮食上有所注意和禁忌。京剧大师梅兰芳是位非常敬业的人,自光绪甲辰年(1904)11岁于北京广和楼扮演《天仙配》中织女角色后,在四十余载的舞台生涯中,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饮食习惯,得以金嗓唱红天下。

旧时梨园有句老话:“饱吹饿唱。”其意说,吹奏乐器的艺人必须吃饱,吹奏才有底气;唱戏的人气发丹田,吃得饱,唱戏时声音横着出来。梅兰芳通过长期舞台实践,深深体会到:演员在演出之前,绝不能饱食,否则的话,唱起来中气不足,动作乏力,严重的,还会引发肠胃炎。他在《舞台生活四十年》的回忆录中谈到,有一次到日本演出,累了一天,肚子饿坏了,正好有人请他去吃“鸡素烧”,就吃了很多。那鸡素烧是用牛肉、鸡肉、粉条等,一起放在油锅里现炸了吃的。吃完以后,感到口渴,又喝了大量茶水。结果,这些牛肉、粉条在肚子里膨胀开来,把胃撑大了。开始感到闷胀难受,后来就满腹疼痛,甚至伴有发高烧,昏迷不醒。结果,落下了肠胃病的病根。所以,他每逢晚上有戏,晚饭吃得都很简单。一定要等唱完了戏,回家休息一会儿,才敢敞开胃口来吃,因而养成了深夜进餐的习惯。每顿饭后必食梨、苹果等水果,用以滋润嗓子。

梅兰芳十分重视保护自己的明眸皓齿、嗓子和身段,在饮食上讲究健康、养颜、精音、止胖,久而久之,养成了“三不三怕”的饮食习惯:一是坚决不喝酒,怕呛坏嗓子;二是尽量少吃动物内脏和红烧肉之类太油腻的食物,怕生痰;三是演出前后不吃冷饮,特别是刚唱完戏不吃冷饮,声带经过激烈震荡的“热嗓子”就会变成“哑嗓子”。

他无论在家中,还是赴宴,或是外出演出,饮食皆恪守以清淡为主,爱吃北京风味菜肴,如爆三样、麻豆腐、熬白菜、卤肉丸子等。餐桌上少不了要摆上几盘酱菜,如什锦酱菜、八宝酱菜、酱莴笋、酱黄瓜等来调剂口味。梅兰芳对清苦的苦瓜情有独钟。包天笑在作出以上回忆后又接着写道:“在广成居吃饭时,却有一物,有人不喜欢吃的,兰芳却喜欢吃,这就是苦瓜。苦瓜不是出产在广东的吗?我久闻其名,未曾尝过,兰芳请我试尝之,入口虽觉得苦,而收口津津回甜。方知此是正味。”

在梅兰芳家中,曾特意请来一位专门烹制淮扬菜的厨师。淮扬菜制作精细,品种多样,口味清淡,以原汁原味为主。梅兰芳对此十分欣赏,认为淮扬菜既能保持菜肴的本色,又能保留菜肴的营养,食之不厌。梅兰芳的厨师王寿山为保持梅先生的嗓子、身材、肤色,精心研制了六百多道清心养颜、口感鲜美的小食,其中最大的特色食品即鸳鸳鸡粥,梅兰芳每日必饮。他也爱喝小米粥。《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说到,他离开北京许多年之后,返京在大外廊营亲戚家吃饭,早晚餐就是小米粥,很是适口。

食界有“不会喝豆汁儿就算不得北京人”之说。梅兰芳就爱喝豆汁儿。抗战时期,梅兰芳蓄须明志,隐居上海,拒不为日本侵略者登台演出。他的弟子言慧珠去上海演出,特用四只大玻璃瓶灌满豆汁,乘飞机送去,以师尊。而梅夫人对于送豆汁者,必以国际饭店美餐一顿谢之。戏剧理论家张庚回忆说:“当年梅先生有一大家人,日子过得很简朴,记得一次我在他家进早餐,围了一大桌子人,喝豆汁。我对梅兰芳先生说,我这个南方人实在不敢恭维豆汁。他就着切得细细的萝卜丝咸菜,嘬得津津有味。”

梅兰芳饮食讲求清淡,而绝非素食主义者,荤菜还是常吃的。梅兰芳饮食趣闻中有个吃鳖的故事。抗战前夕,梅兰芳在徐州上演《霸王别姬》,全城轰动。演出结束后东道主设宴饯行。席中有一菜,一只白瓷盆内几只鳖漂浮在汤上,四瓜张开,盆底沉淀着白白的鸡肉,用筷子一拨,那鳖的甲、盖、肉即行分离,食之其味似鸡似蛙,鸡块酥软,入口即化。梅兰芳连食两鳖,赞赏不已,问侍者此菜何名?侍者答:霸王别姬。诸客听闻,莫不拍案叫绝。原来,“鳖”与“别”,“鸡”与“姬”为谐音,“鳖鸡”是为“别姬”,配合如此巧妙,令人回味无穷。

1957年,梅兰芳率剧团到洛阳演出。前后十天,剧务繁忙,管事人想为梅先生买点营养品补补身体。他在旧城十字街口遇见一摆食摊老人,自称姓郭,祖辈几代都是做烧鸡的,洛阳烧鸡乃四大名吃之冠。老人听说是为梅先生买的,便自荐今晚专门做两只烧鸡送去。次日,老人捧着他精心烹制的烧鸡来到梅先生下榻的上海旅社,梅先生掏钱递上,老人执意不收,连说送鸡不为挣钱,只希望能得到先生的一张戏票,以饱眼福。梅兰芳深为感动,当即从衣袋里取出一张红色“请柬”,在上面签了名,又让秘书加盖剧团公章后交给老人,并告诉他此乃一张长期有效戏票,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是梅氏剧团演出,凭此票便可入场。卖烧鸡老人得票如获至宝,高高兴兴地走了。

上一篇:老麦的粽子 下一篇:阴虚\内热\脾湿者如何吃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