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慕课的制作方法分析

时间:2022-07-31 12:12:50

关于慕课的制作方法分析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各行业领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以慕课为例,其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产物,能够为现行教育领域提供相应的教学平台。但如何做好慕课的制作,使慕课在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得以提升,又成为当前高校需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结合慕课的内涵与特征,从慕课制作的准备工作、内容设计、录制工作以及编辑工作等角度对慕课制作方法进行探析,并提出慕课制作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慕课特征;慕课制作;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221-02

一、前言

自2012年起,高校教育活动中逐渐引入一种线上教学模式“慕课”,其对传统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也为高等教育工作注入新鲜的活力。然而现行高等教育在慕课应用中多会面临制作方面的难题,如慕课内容设计不合理、录制方式不合理等,很大程度影响慕课在教育活动中作用的发挥,这就要求在慕课制作方法上不断完善。本文对慕课制作方法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慕课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关于慕课,其又被叫做MOOC,是融入阅读材料、课程视频、问题测试以及交流论坛等内容的一种网络课程,集在线、开放与规模大等优势于一身。有学者对慕课内涵进行研究中,将其用open、massive与online进行概括。若从网络环境角度出发,慕课在特征上多表现为开放性与大规模性两方面。如从开放性特点上看,有数据统计表明,整个慕课平台中涉及的数据来源于19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学习者,充分说明其开放性特点较为明显,且对于大多学习者来讲,应用慕课中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环境,包括交流平台的选择或小组线上讨论形式等。另外,若从线上课堂角度看,慕课的特征又表现为坚持自主学习理念、内容短小精确、师生民主平等关系以及合理的评价方式等。由此可见,慕课的引入对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

三、慕课的具体制作方法研究

1.慕课制作的准备工作。慕课的有效运用关键在于慕课的合理制作,而实际制作过程中要求做好前期准工作。正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揭示出慕课制作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一般前期准备工作中涉及的内容包括设备安装调试、拍摄脚本与提纲的明确以及课程规划等。首先,在授课科目选定方面,要求教师做好市场需求的分析,如当前已存在网络中的课程应避免选用,且与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相脱离的课程也应避免选用,确保课程既满足专业过硬的特点,又符合院校教育水平。同时,区别于一般网络公开课,慕课应用下要求教师在做好制作的基础上,适时在慕课平台中与学生进行互动,完成在线解答、批改作业等工作。一般在制作与应用过程中,可考虑对学科设置两名教师,由主讲教师与助理通力合作。其次,做好课程规划工作。在完成授课教师、科目选定的基础上,需规划整个课程,包括知识点、课件以及内容呈现方式等。教师在对慕课内容规划时,需明确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以及授课方式,且保证将接下来两周课程详案统一进行设计,通过反复修改进行定稿。此外,在实际规划课程中,可考虑将以往备课授课内容引入其中,将这些内容精髓纳入当前规划中,可使教案更为丰富[2]。最后,拍摄脚本与提纲的制作。脚本与提纲是慕课制作中的基础性内容,教师需及时与信息技术教师沟通交流,将拍摄脚本、拍摄提纲等进行明确,可由信息技术教师制定,并由授课教师审议。这样在拍摄脚本确定后,便可进行具体拍摄。需注意的是脚本与提纲在内容上应满足学生兴趣要求,避免将整个慕课局限在教师讲授与操作演示层面,可将教育知识与影片播放进行穿插,这样可使学生在兴趣中完成知识探索过程。同时,慕课制作前还应做好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如录播教室,应保证其全自动录播、成像清晰、操作简便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认真对录播教室中的所有设备进行调试,保证慕课质量得以提高。除此之外,慕课制作前应在外出拍摄方面做好准备工作。由于慕课制作中涉及的内容较多,若制作者缺少相应的素材,便要求开展户外拍摄采集工作,此时外出拍摄行程规划极为重要,应保证拍摄中的食宿问题、通讯问题以及设备应用问题得以解决[3]。

2.慕课制作的内容设计。慕课课程内容是判断慕课质量的关键所在。根据慕课的主要特征,在实际制作中主要需细化为线上、线下两方面内容上。其中线上内容中,教师部分主要以视频、讲义、作业以及测试为主,学生部分表现在讨论区、课程维基与其他互动层面。而在线下内容中,需融入学习社区、线下答疑以及翻转课堂等内容。以线上内容为例,对于教师部分的设计,首先应从视频短片方面着手。根据教育心理学内容,通常学习者能够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为20分钟以内,所以视频短片时间应控制为3~25分钟。需注意的是,若课堂中的视频短片以分段形式呈现,那就意味着在短片播放后,学习者将会思考、休息或做其他事情,此时的短片必须在内容上较为完整且主题较为独立。但如果在所有的分段短片彼此间具有较强关联性的情况下,便要求教师做好课程编排工作[4]。其次,课程测试方面。通常该过程开展于视频短片播放后,其作用在于对学习者理解短片的程度进行检测,且帮助学习者快速回忆知识内容,具有强化学习效果的作用。但应注意,由于这种测试本身体现出“快速”特点,应避免在测试中引入过多复杂问题。原因在于学习者研究问题过程中将耗费较多的时间,且易因难以解决问题而产生挫败感,不仅造成学习者学习兴趣缺失,也使短片连贯性受到影响。再次,在讲义方面。其作用在于将短片中未涉及的内容提供给学习者,可使学习者自主完成知识探索过程。一般补充讲义在形式上不必完全局限于教科书形式,也可采用补充视频、问答或链接索引等方式。最后,在作业与课程考试方面。教师通常在慕课制作中会将客观题集进行改变,将作业或考试习题转为填空、选择与判断等类型题目,在此基础上撰写所有题目答案与补充说明。同时,也可对各题目进行权重的设定,结合题目难以程度给学生相应的回答机会。但假若所选择的题集以主观题集为主,便要求为学习者预留相应的作答时间,保证学习者完成作答后,才可结课[5]。

3.慕课制作的录制要求。慕课录制中,其要求主要表现在五方面:第一,应正确认识慕课制作的基本内涵。较多教师对于慕课的认识多体现对授课视频录制后直接进行加工、剪辑,认为这就意味着慕课制作完成了,但事实上慕课制作与一般网络公开课存在极大差异,如网络公开课的形式主要以将教学视频上传于网络,忽视对学生学习要求的分析,而在慕课制作方面,其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完成视频上传过程,如互动中利用SMS或论坛形式。第二,录制过程中需保证记录的现场声音满足无失真、全面等声音品质要求,包括学生发言、教师讲课以及其他有效声音。第三,录制中应对画面品质进行控制,在构图上应较为合理,图像呈现时需具有稳定、清晰等特点。第四,录制中的拍摄需以脚本为依据,避免出现丢失某一幕拍摄的情况,课程结束后进行核对,一旦发现有缺失镜头问题存在,需采取补拍措施。第五,慕课录制技巧的应用。另外,在录制时,为保证知识点与相关习题进行有效衔接,应设置选择题形式,这样可有效避免学习者在学习知识点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6]。

4.慕课制作的编辑工作。在完成所有内容设计、录制等工作后,便需开展慕课的后期编辑。整个编辑的过程表现在:素材导入、声音与图像对位、粗剪、组接所有镜头、精剪辑、特效设置与校正,这些流程结束后仅需进行流媒体转码,便能达到编辑的目标。现行可用于慕课编辑中的软件主要包括字幕、动画、特效等制作软件,以及平面设计、非线性编辑等软件。为使慕课观赏性得以提高,可从动画效果方面着手,促进慕课的感染力、观赏性进一步提升。后期制作中,为保证慕课制作质量,授课教师需对慕课进行反复查阅,尤其在粗剪与精剪后需对慕课制作情况进行判断,若存在问题需及时更正。

四、慕课制作的相关建议

从上述慕课制作的全过程看,单独由授课教师进行慕课制作将很难实现,无论在材料收集、内容研究以及技术手段应用等方面,都要求有相应的后援队伍作为保障。所以建议高校在进行慕课制作中成立相应的慕课工作小组,由授课教师、信息技术教师以及其他助教通力合作,并给予团队一定的津贴,以此激发团队开展慕课制作活动的动力。同时,慕课制作中还需考虑到美工设计问题。学习者在评价与判断课程质量中多会从视频质量效果方面着手,所以制作团队应尽可能在美观设计方面进行强化。除此之外,慕课能否获得学习者青睐,很大程度也取决于课程主题的选取,若课程主题单纯局限在迎合学习者学习需求,忽视慕课内容的趣味性,或完全将慕课主题内涵界定在趣味性,忽视其教学的意义,都将会丧失慕课应用的原本意义,所以主题的设定应充分兼顾趣味性、学习需求这两方面的内容。

五、结论

慕课的应用是提高当前高等教育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实际应用中,应正确认识慕课的内涵与特征,从慕课制作准备工作、内容设计、录制工作以及编辑工作等方面着手,使慕课整体质量得以提升。同时,实际制作中还需注意成立制作团队,且保证课程主题的合理性,进而使慕课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张翌,胡秋艳.浅谈“慕课”(MOOC)课程制作方案[J].才智,2014,(27):27-28.

[2]杨洁.高校体育“慕课”的设计原则与步骤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18-121.

[3]李晓明,于青青.一种低门槛慕课视频制作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5,(01):68-71.

[4]李娜,韩清恩,王日升.微课与慕课在高等教育中的结合应用探究[J].山东工会论坛,2015,(03):117-121.

[5]叶伦强.基于Camtasia Studio的慕课教学视频设计与制作[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599-606.

[6]朱现平,冯键,邹黎.国内外慕课发展及武汉市属高校慕课建设研究[J].江汉学术,2015,(06):74-81.

上一篇:微课在高校管理类课程中的教学设计与应用 下一篇:交通工程专业教育关键要素及达成度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