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封书信九封赝,还有一封要慎辨

时间:2022-07-31 11:57:26

十封书信九封赝,还有一封要慎辨

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关于“国内藏家刘益谦天价拍得《功甫帖》赝品事件”有了最新进展:

“2013年9月19日,上海藏家刘益谦于纽约苏富比拍卖行用800万美元竞得的苏轼《功甫帖》名迹,事后却被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研究院指为“清代双钩廓填伪本”。

时隔半年,2014年2月18日,刘益谦创办的上海龙美术馆在京召开新闻会,把通过高规格、高技术手段甄别的《功甫帖》技术鉴定结果公之于众,并称此举为《功甫帖》证了“真身”,了上海博物馆此前《功甫帖》的“清代双钩廓填伪本”结论。

古书画鉴定:“青黄不接”还是“挑战权威”?

在该会上,龙美术馆公布了《功甫帖》1200dpi高清扫描图、6000万像素高清背光图,以及数码显微镜放大50倍效果图,并用手持数码设备对《功甫帖》原件进行了现场放大扫描。与机构鉴定报告和专家学者提供的最新学术文章相结合,证实功甫帖为自然书写。

而面对龙美术馆采取的高新技术鉴定结果,上海博物馆仍表示不屑:“我们从不搞什么高科技鉴定!”另一方面,作为拍卖方的纽约苏富比也坚称所拍之物绝对是苏轼真迹,不容怀疑。

对此,刘益谦表示:该次鉴定是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史上首次采用多种现代技术设备对一件古代书画作品做出综合鉴定:“若查出有假,肯定会找苏富比退货!”

这次关于《功甫帖》的争论,人们的关注点应该不仅限于对苏轼力作《功甫帖》的真伪,而是对权威机构就中国古代书画的鉴定手法和鉴定方法产生的分歧恐怕才是更多人感兴趣的地方,与龙美术馆通过全方位立体鉴定的成竹在胸相比,上博始终未改弦的坚定态度似乎也代表了不少人仍对高新技术鉴定手段是否可以有效鉴别中国古代传统书画的质疑。

小编点评:

文人豪客的手稿书信,因为其中蕴藏的人文关怀和折射出的相关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而变得越来越被藏家机构重视。不过,因为鉴定上的风险,这些天价书信也是大多数人对于“大师真迹”不敢轻举妄动的直接原因。

另外,在龙美术馆该次新闻会中出现的一句话也引起了小编的注意:“此次会是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史上首次采用多种现代技术设备对一件古代书画作品做出综合鉴定”此情此景在小编看来几乎可类比中医与西医的争执。在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的现在,各行各业的传统“望闻问切”法都正经受着不同程度的“挑战”和“冲击”,这是无争的事实。而在小编看来,新老事物交替引发的争执固然无可厚非,但身处在一个多元化时代,非黑即白、有你无我的观念也越来越不可取了。

当然,就算是拍品本身的真伪没有问题,也并不代表一切都顺利……

真亦假时假亦真,真假书信都“矫情”

钱钟书书信手稿拍卖案一审判决公布

“2014年2月17日,北京二中院在官网上公布钱钟书书信手稿拍卖案审理结果。法院最终判决中贸圣佳公司停止涉案侵害书信手稿著作权行为,赔偿10万元经济损失;中贸圣佳公司、等涉拍人停止涉案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共同向杨绛支付10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并公开赔礼道歉。”

物权与著作权的纠结

去年5月,一批总量逾百件的钱钟书及其家人的信札、手稿将亮相北京中贸圣佳春拍的消息引起社会各界关注。钱钟书之妻杨绛发表公开信,坚决反对钱钟书及其本人、女儿的私人书信被拍卖。27日,在制止无效的情况下,杨绛律师向中贸圣佳发出律师函,并于随后向北京二中院提交诉前禁令申请书。在二中院“叫停”之下,中贸圣佳最终宣布停止该拍卖活动。

名人书信频遭拍卖,也引发了公众对书信文物价值和隐私性质的热烈讨论。主要的质疑声集中在三点,即私人书信拍卖是否合法、拍卖委托人信息是否该保密以及物权、隐私权由谁先行等问题。

相关律师也认为,书信属于原创作品,应当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书信作品的著作权与物权处于分离状态:收信人享有信件物权,有权处置信件,但前提是不得侵害他人权益,“名人信札拍卖还得考虑一定道德底线。”

上一篇:让学生在思考中阅读、写作 下一篇:利用生物学素材帮助学生建构健康的心理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