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疲劳调查

时间:2022-07-31 11:34:39

河北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疲劳调查

摘要:文章通过对来自河北省14所本专科院校的不同院系,年龄在24~38岁的35名辅导员进行有关职业疲劳问卷的调查,分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疲劳的原因及高校辅导员职业疲劳的影响,并对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疲劳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疲劳;社会期望;职业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9-0193-02

职业疲劳源于职业压力,高校辅导员是职业疲劳的高发人群,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疲劳的压力来源,从社会发展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着眼,立足于辅导员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探索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疲劳的有效措施和途径。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职业疲劳是指社会从业人员因长期处于持续性的紧张状态,从而出现的一种情绪性衰竭的症状,是一种消极的从业体验。这种消极的从业体验会导致个体生理、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极度疲劳,并很容易诱发其它心理问题,导致工作质量的下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辅导员而言,这种情绪和行为的烦躁会影响其个人的心理健康、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不良的情绪状况下,辅导员极易与学生产生敌对情绪,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并最终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对来自河北省14所本专科院校的不同院系,年龄在24岁到38岁的35名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发放35份问卷,回收34份,有效问卷34份,其中男性18名,女性16名。其中85%带学生,最少的带22人,最多的达到780人,平均带学生的人数是277人。15%只负责学生就业,学生活动等不带学生。

1高校辅导员职业疲劳的表现

1.1心理疲劳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56%的人认为辅导员这个职业未来前景茫然,12%的人认为前景无所谓,还有32%的对未来前景持乐观态度;91%的人认为辅导员工作在高校整体工作中所占地位重要,只有9%的人认为不重要;80%的人认为辅导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较低,11%的人认为地位较高,还有9%的人认为一般。82%的人认为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一般,4%的人认为低,只有14%的人认为获得的成就感高。所以辅导员在认知方面自我评价低,感觉前途黯淡,没有希望,在学校处于最底层,做的工作比较琐碎,又容易出问题,不如专业教师和机关人员,很难在工作中获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1.2生理疲劳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82%的人在工作中感到疲劳。这种疲劳在生理方面表现为精力缺乏、身体虚弱,对疾病抵抗力减弱,经常感冒或有各种生理上的小毛病,甚至出现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胃肠不适、失眠、幻听、幻觉等身心疾病,整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1.3情绪疲劳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65%的人认为工作压力很大,35%的人认为工作压力一般,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在情感上会表现为精神不振、情绪不稳定、有时会对学生失去耐心,出现工作误解时会对领导产生抵触情绪,常常会感到无助、焦虑和压抑,,容易小题大做。

1.4行为疲劳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85%的人所在的学校要求24小时开机;74%的人所在学校要求进学生公寓值夜班;62%的人对进学生公寓值班的做法不满意,18%的人觉得无所谓,20%的人表现为满意。由于长期地处在紧张的工作状态当中,在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厌倦工作,靠“惯性”工作,可能会对工作投入不足,对学生活动不热情,缺乏创新的动力;不愿与同事交往和合作;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甚多,工作方式简单甚至粗暴。

2高校辅导员职业疲劳的原因

2.1职责不明,工作压力大负担重,成就感低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97%的人认为辅导员工作中存在职责不明的情况,高校辅导员的所有工作可以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两类不同性质的工作类型。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时间或空间上都具有连续不断地扩张的性质,具有“无边界性和不可测性”的特征,而因为没有明确的界限和不可测性的特点,辅导员永远不会“成功地完成了工作”。学校几乎各类与学生有关的烦琐事务统统压在了辅导员身上。辅导员的“婆婆”多,哪个部门都能指挥辅导员。比如财务处通知要发放助学金、保卫处通知要办理毕业生户口迁移、图书馆通知要办理借阅证、教务处通知要组织学生补考、学生处通知要办理毕业派遣、勤工助学中心通知要协助银行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团委通知要组织学生献血、宣传部通知要上报学生党员材料、后勤处通知要组织学生消灭老鼠蟑螂……事无巨细,只要与学生沾边的事情都得去抓去管。从招生到分配,从上传下达到个别谈心……一个人面对几百人,每天忙得焦头烂额,疲惫不堪。由于经常处在繁多而具体的工作中,辅导员做得多,思考得少,部分辅导员理论水平不高,科研成果较少。相对专业教师积累起来的学术论文、学术成果而言,辅导员的成果只能说是带过了几届学生而已,社会认可度不高,辅导员在事业上难有成就感。

2.2工作投入与收入不成正比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88%的人认为工作收入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44%的人认为收入较低,50%的人认为一般,只有6%的人认为较高。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的安全稳定是我国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学校、院(系)领导是安全稳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而辅导员则是直接责任人。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危机事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各类危机具有突发性、人为性及群体互动性,辅导员始终在高度关注、密切注意。辅导员每天精神都要崩根弦,工作投入之大是与收入不成正比的。

2.3社会期望与个人成就动机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65%的人认为辅导员这个职业社会期望值一般,9%的人认为低,26%的人认为高。82%的人认为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一般,4%的人认为低,只有14%的人认为获得的成就感高。事实上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主要承担者,他们承受着社会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高期望。这种低定位,长期的工作压力造成了辅导员的低成就感。对于辅导员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果,而往往是工作失误对自身的影响比工作成绩对自身的影响要来的更为重要,大部分辅导员便慢慢养成了“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工作心态,致使辅导员看不到自身工作的价值。所以,辅导员要在不断的“坎坷工作中寻找自身的价值”,成就职业的期望。

2.4高校的管理体制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76%的人对辅导员的职称评定不满意。辅导员是高校中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队伍,其工作的对象、范围、性质、评价方式等均有特殊性,而正是这些特殊性导致的辅导员角色模糊、工作超负荷、绩效非显性等与职业疲劳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3高校辅导员职业疲劳的影响

3.1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良影响

就学校而言,长期的疲劳感会使辅导员对工作失去兴趣,不思进取,甚至产生离职的念头,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加剧了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阻碍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进程。并且会直接危害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到国家建设后继人才的培养质量。不要让学生成为教师的牺牲品。

3.2对自身的健康和事业发展不利

对辅导员个人而言,会发生头晕、失眠、食欲不振、疲倦等亚健康状态,甚至严重的心理或生理疾病,对其本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同时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对个人事业的发展会有阻碍作用。

4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疲劳的对策

4.1自我调节建立合理的职业目标

辅导员要淡泊名利、完善人格,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适度调节自己的喜怒哀乐,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不自我为难和拒绝,要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要敢于解剖自己、不畏难。处理问题要保持冷静,认真思考,对学生充满爱心和关心,对工作做到热心、细心、耐心和精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建立合理的职业目标。

4.2提升辅导员的社会地位,树立辅导员的职业形象

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社会地位,要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要进一步深化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制定具体有效的措施,营造一个人人关心、重视辅导员成长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高校的全体教职工都是育人队伍中的一员,要“教书育人”,无论教师、管理干部、科研人员都应从自身做起,担负起育人重任,真正以学生为本,同时要支持辅导员的工作,形成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此外,要加辅导员的内部交流,做到相互支持,互相鼓励,排忧解难,构建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

4.3 对高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明确岗位职责

高校要注重对辅导员考核程序的公平性、考核量化的可行性、分配的公平性。因此在加强队伍建设、畅通出口的前提下,对高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保证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考核评估,可促使辅导员及时进行自我总结,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同时可为其晋级、调动、奖惩等提供了可靠依据。给予辅导员工作比较公正的认可,能够对辅导员起到鼓励、鞭策、督促等作用,有利于降低工作疲劳感。

参考文献

[1] 罗涤,姚木远.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综合版),2007,(6).

[2] 周平,朱国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职业时空,2007,3(11).

[3] 陈永森,邱海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消除[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

[4] 马琼.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探索[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

[5] 陈愉炯.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压力分析及缓解方法[J].淅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5).

[6] 邓剑华,陈万阳.谈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现象的心理分析与对策[J].新西部,2007,(18).

上一篇:接口技术在邯钢的应用 下一篇:汽车碰撞安全性仿真基本理论及其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