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

时间:2022-07-31 09:16:04

在传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

■“压力很大”但“动力很足”

2011年5月的一天,如期赴约,专访重庆市农业学校校长刘光德。

采访在刘校长办公室进行。重庆初夏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明亮又柔和。在这个并不豪华的办公室,有样东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排装满了书籍的古色古香的大书柜。

和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采访的刘校长交流,与这个重庆职教界“硬汉”面对面,却丝毫没有压力和紧张之感――儒雅俊朗,平易近人。刘校长语速平和,但思维敏捷,开门见山地聊起了近几年重庆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庆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说是为重庆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人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规模、内涵、特色、文化,我觉得这种归纳提炼非常好……”。

 重庆市农业学校,本身是一所比较身居高处的职业学校,起步也好,规模也好,体量也好,软硬件也好,很多方面优势明显。执掌这样一所学校,刘校长表示“压力很大”但“动力很足”。

“自当校长以后,确实感到责任重大。作为一校之长,时刻牢记着责任和使命:人才培养、创新体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更多地思考如何培育建构农校的“职业精神”如何凝聚全校师生来完成教育社会使命……”。

谈话间,刘校长眉宇中带着一份凝重,瞬间又释然:“重庆的职业教育、现在有很好的发展大环境,把学校办好,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质量的学生,我们很有信心。打造一所优秀的,卓越的职业学校,经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够实现……”

重庆市农业学校地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学校占地250余亩、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现有在校生1万余人。自1917年建校以来,先后为社会培养了10万余名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作为一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全国农业院校能力建设首批试点院校和中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合作学校,学校先后荣获“重庆市文明单位”、“市级百佳文明单位”、 “市级市容整洁单位”、“安全文明示范小区”等殊荣,并被确立为“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重庆市职业指导先进学校”、“国家公务员培训施教机构”、“国家特有工种职业技术鉴定站”、“国家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阳光工程和百劳工培训基地”、“三峡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基地”、“重庆市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基地”。

近年来,学校通过调整发展思路,提出了“创建全国示范中职学校”,“‘五个校园’建设示范学校”的新的奋斗目标。举全校之力,在硬件建设、办学质量、办学特点、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效果,使办学水平达到新高度,创下了“在校生规模、开设专业数量、毕业生就业率”等三项综合指标位居全国农业学校第一位和全市中职学校前茅的佳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创新中抢先机抓机遇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创新是一个学校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学校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一个学校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几年来学校实施的一系列创新工程,使学校办学特色更加明显,办学质量显著提升。

创新之一:招生创新。学校建立了“五个一”工作模式强化招生工作。一是兑现一项承诺:毕业生全部安置就业。学校首创了与学生及家长签订就业安置合同的先例,承诺学校如果未能妥善安置学生就业,学校将退还学生全部学费。二是加强招生工作组织机构建设,组建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专职招生队伍。三是建立一套机制,制定新的招生方案,并从政策激励、组织协调、后勤服务等方面予以保障。四是坚持“学生受益、学校发展”的宗旨,对学生实行多重优惠:如为新生免费提供生活用品及军训服装等。五是通过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学习模式改革,为贫困学生降低费用压力。

创新之二:就业创新。学校实施“四项措施”提高就业安置效果。一是实施“立足市内,拓展市外就业市场,两条途径帮助学生就业安置”,实现了多渠道安置、多证书上岗的目标。二是成立了人力资源公司,提高市场化运作,提高安置效果。三是牵头组建重庆中职学校就业联盟,实现了集团化就业。四是建立了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机制,依法维护学生正当利益。

创新之三:教学改革创新。学校大力推进“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围绕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了“企业岗位设置――专业能力体系――知识体系――课程与知识模块――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教改框架,并开发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模块教材8本。与此同时,学校还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和开发紧密结合,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对接。

优秀教师团队助推学校内涵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重庆市农业学校所以能在近年得到内涵发展与跨越式发展并举,其活力之源在于有一支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勇于钻研,顾全大局的教师精英群体。他们是学校教育高质量的基本保证,更是学校发展的基石。

细看学校教师团队,简直让任何一所学校称羡:近400名教师中,就有中高级职称者90余人,博士硕士21人,国家高级农业专家2人,国家级骨干教师7人。正是有了这样优秀的师资队伍,保障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即便如此,学校仍非常重视教师队伍教育观念、专业素养、师德师风建设,并明确向教师提出求上进、精业务、乐奉献、高素质的更高要求。

学校坚持抓教师队伍专业实践能力,并建立了督导考核机制。要求教师每学期必须下农村、进企业、到乡镇。多年来,学校通过教师不断深入重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第一线,在开展支农支教,送信息下乡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技术水平。

同时,学校还通过“选、调、聘、培”等方法,不断调整人才结构,引进急需人才。近年来,仅从生产一线就调进了15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优秀教师,公开招录了10名研究生、10名本科生,使教师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显著改善,形成了一支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

发挥职教职能,服务“三农”和社会。

学校一直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来成就事业,本着服务“三农”和服务社会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园教育资源,开展农村技能培训,常态化科技咨询,主动服务地方主导产业的经济社会建设。

近年来学校开展了70余期150余个班次7000余人次的中高级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农业类技工技师、畜牧兽医类技工技师技术等级、农业信息员、失业返乡农民工技能提升、新型农民创业等培训。

同时,学校还与市内区县开展校地合作,建立基地,派出优秀教师给广大农民开展实用蔬菜育苗技术,测土配方施服、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讲座培训,将先进实用的技术送到农民家门口,送到农村田间地头,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刊记者/刘彦辰)

上一篇:公民素养教育 下一篇:七夕的由来与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