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对策

时间:2022-07-31 08:01:46

试论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对策

摘要:加强科学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不能适应科技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从转变观念、确立科学教育的核心理念,优化课程结构、实现科学课程的综合化,营造科学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能力以及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等方面加强科学教育的改革,以便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对策;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8-0011-03

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加强科学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然而,我国科学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中国科协组织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虽较以往有明显提升,但仍然很不理想。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1]。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专门机构,在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素养中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目前,科学课程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困难很大;必须全面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全方位地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素养。

一、转变观念,确立科学教育的核心地位

实施科学教育,转变观念是前提。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科学教育的实施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实力。近几年来,我国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指引下,科学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无论是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还是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面对国际社会风起云涌的科学教育改革形势,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依法治教的观念,把科学教育抓紧抓好,切实抓出成效。

社会、学校、家庭必须转变观念,把科学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不能认为科学教育可有可无,而要确立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要向所有的青少年提供科学教育,实现基础教育机会的均等,积极消除科学教育的差异,以形成全民的科学素质。社会应确保为儿童提供一个开发智力和科学教育的环境;家庭必须积极配合支持学校对孩子实施科学教育;学校则必须从根本上确立科学教育的核心地位,注重从学校管理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方面突出科学教育的重要地位。中小学教育必须适应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把科学技术的启蒙和普及教育作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注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发学生大脑中各种贮藏科技信息的通道。学校要结合课程改革将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科学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注重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并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智力和科学创造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优化课程结构,逐步实现科学课程的综合化

对我国现行中小学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实现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功能,是改革中小学科普教育的核心。为了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那些依然沿用分科教学没有开设综合科学课程的学校而言,一方面要删繁就简,注意调整课程的内容,适当降低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理论要求和习题难度,增加一些新的知识和实验,力求课程内容难易适当。教学内容要考虑今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吸收先进的科学思想,注重介绍当代科学技术新成果,并通过生动的事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新知识的习惯。另一方面要增加新的内容。不容置疑,科学知识的传播是科普教育的基础和核心,但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探索精神的养成在科普教育中同样重要。在小学增加“科学史话”,在中学增加“科学发展简史”和“科学方法概论”等内容,对帮助学生认识、把握科学发展的历程,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索精神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课程的门类不宜过多,分科不要太细,科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向综合化方面发展。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又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福特迈尔小学开设了“未来教育”课,其内容涉及宇宙和航空、通讯联络、能源开发等新的科学技术,引导学生“推测未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多种能力[2];澳大利亚等国中小学有“理科”课程,内容涉及了生物、气象、天文、环境等科学知识[3]。科学教育内容的综合化充分体现了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向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我国必须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由分科课程设置逐步转向科学课程的综合化。一方面自然学科的教育中既要强调人文学科的渗透,重视科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取向,注重引导学生把握人文学科的精神实质及其价值内涵,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另一方面,促使科学学科走向综合化,开展综合化科学活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课程的综合性,设置《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好选择。然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科学》课程却因为师资准备不足、教学条件所限等原因推行困难,目前仅在少数地方真正把《科学》课程落到实处。这种自然科学课程综合化的改革尽管还不很成熟,但它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它将是我国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三、改善学校环境,营造科学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科学素质,除了要改革课程设置,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外,还必须重视科学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科学教育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为此,中小学必须注意营造科学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

一是营造科学教育的物质环境,使学生耳濡目染。如把科学家的图像、名言等张贴在校园、班级的墙面或板报上,购买一些必要的科普图书供学生阅读,使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关科技方面的电影、电视及录像,使学生们从中感受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生活乃至学生自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激发他们科学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开展各种课外科技活动,营造科学教育的氛围。学校应大力倡导阅读科普报刊,丰富科技知识。可以组织各种类型的科普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和动机;应定期带领学生参观自然科学博物馆,以了解世界上的最新科技动态和成果;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搞小发明、小创造等。在科技兴趣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把他们所学的科技知识用于实践,使其亲身体验到科学创造的艰辛与快乐,以激发他们学科学的热情和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

四、注重“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掌握必要的科学基础知识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但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方法的掌握,只有在具体的科学操作活动中才能得到实现,所以必须注重在“做中学”,加强观察和实验教学,开展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动手能力,使之真正做到“心灵手巧”。美国、德国等许多国家中小学在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操作探究中获取知识和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他们强调要求中小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只是用耳朵去“听”科学和用眼睛去“看”科学。教师要根据科学教育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制作等实际活动,让学生在手脑并用中获得科学知识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和态度,形成科学的价值观[4]。

在科学教育中,要特别加强实验教学,强调在“做中学”。中小学阶段科学教育课程应着重从培养学生科技制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入手,改善现有教学实验条件,改变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动手创造机会。课堂内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或学生亲手实验、教师指导,使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规律的产生,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技能、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和实验,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课堂外可以配合营造科学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制作活动和科技兴趣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充分体验科学探索过程中的艰难与创造的崇高意境,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

五、注重科学教师继续教育,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

目前,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一支适应科学教育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解决师资问题,既要注重调整高师院校的专业设置,逐步培养出适应科学教育需要的教师;又要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在职教师在科学教育中的适应能力。

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来看,适应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提高现有中小学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针对分科教师科学综合知识欠缺的现状,加强对教师科学知识的继续教育,进行强化补缺培训,达到知识互补,使他们及时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因为科学教育的特殊性,学校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快提高现有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育素养。既注重科学教师科学知识的全面提升,又要注重其教学技能的提高。除了组织系统的教育培训以外,学校可配合科学教育教学的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校本培训,设计多种竞赛活动,让教师积极参与,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可定期召开教材分析会、自然科学教学经验交流会以及科学教学骨干教师示范课等,让一批科学教学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也可开展校际合作,通过校与校合作共同研究新教材,通过备课、交流,做到取长补短,提高学校科学教育教师整体水平。与此同时,教师必须自觉增强科学教育的观念,透彻理解学科教材所反映的科学知识体系,在正确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将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学教育观念,教师才能自觉去挖掘蕴含在知识内部的思想,让学生所学得的科学知识不断升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星星,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N].人民日报,2011-02-23.

[2]胡继渊,张克裘.日本美国科学教育的摭谈和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4).

[3]彭前程,澳大利亚中学理科教育简介[J].课程・教材・教法.1996(3).

[4]钟启泉.国外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Basic Strategy for Science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s Schools

HAN Bing-q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 438000, China)

Abstr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science education can not satisf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ch strategies must be taken to fundamentally improve students' science quality as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educational idea, optimization of course structure, realization of course comprehensiveness, creation of school cultural environment, emphasis on learning by doing,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interest and competence, enhancement of teachers' science accomplishment and so on.

Key word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reform strategy; quality

上一篇:中\美初中科学教材课程难度的比较与分 下一篇:论基于名师教学视频赏析的教师技能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