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十二五”产业规划打造四位一体的区域发展模式

时间:2022-07-31 07:35:23

面向“十二五”产业规划打造四位一体的区域发展模式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间节点,总结与回顾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的历程,前瞻性地探讨“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和地方政府产业发展模式,有利于更加科学、理性和务实地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产业出现拐点

“十一五”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强国的战略起步期。这期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出现拐点的趋势逐渐明显:

从产业规模增长速度来看,增速从“十五”期间平均增长超过35%,到2006~2008年已经分别下降到23.6%、17.9%和12.5%。

从投资来看,投资重点由家用视听、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等产业链下游向电子元件、器件等上游转移。

从投资主体来看,由外资企业向内资企业转变。

从企业发展来看,由“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型。

“转型”特征的出现,具有深刻的产业背景,是产业发展到这一历史阶段,产业自身发展规律使然。

长期以来,推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两股重要力量:一个是国际产业转移,使得产业投资长期保持快速增长,产能迅速扩大;另一个重要力量就是出口。但是,这种以投资驱动、加工贸易为主体、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了几个突出问题:第一,外贸依存度过高,易受外部冲击的影响;第二,核心环节缺失,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业附加值偏低;第三,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十二五”要转变发展方式

展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其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内生增长。促进产业内生增长包括几方面内容: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自主创新,拓展内需市场。其目的旨在优化产业结构,突破产业链核心环节,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增长。

近期,国家也为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经济和产业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各地方政府必须主动出击,密切关注国家战略方向,仔细研究产业发展规律,准确分析产业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十二五”产业规划研究与制定,打造“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即:抢位发展、本位发展、换位发展、定位发展。

抢位发展:

率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也深刻改变着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环境。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新形势下,我国提出要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这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战略。

电子信息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专用电子设备和材料、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网络、基础软件都是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以微电子、光电子和软件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是新能源产业、物联网、新材料产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基础和核心,信息技术的基础性和高渗透性也决定了生命科学以及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开发技术与电子信息产业密切相关。

以物联网为例,基于物联网与互联网相融合的信息网络产业,是这轮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也必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引擎之一。

本位发展:

推动两化融合与产业升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式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推动两化融合,有利于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也为地方政府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振兴地方经济提供了有力抓手。

目前,各地方政府正积极将两化融合战略落实到本地优势工业领域。广州、上海、重庆、南京、青岛、珠江三角洲、呼包鄂乌地区、唐山暨曹妃甸等地区率先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这不仅激活了产业存量,同时创造了产业增量,培育出汽车电子、数控机床、医疗电子等新兴产业形态。

此外,还有更多城市基于本地传统产业特色,打造区域特色行业信息化标杆,落实有区域特色的两化融合,带动区域传统产业的持续发展。

换位发展:

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转移

从全球来看,目前正在经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第四次重大产业转移,中国中西部地区成本比较优势逐步显现,承接国外、沿海电子信息产业梯度转移的成效日益显著,一批重大电子信息产业投资项目已陆续落户中西部地区。但同时,我国中西部面临着东南亚、南美等区域的竞争。把握产业转移趋势,做好“筑巢引凤”工作,努力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转移,成为中西部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2009年至今,我国已经陆续批复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等12个国家级区域建设意见或规划。众多区域发展规划的密集出台旨在培育更多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推动区域协调、集约式、可持续发展。

定位发展:

确保“十二五”产业规划落地

地方政府在制定“十二五”产业规划时,既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又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立足于区域比较优势,科学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制定激发产业活力的产业政策,落实可操作性强的重大专项,打造服务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确保“十二五”产业规划落地。

产业政策的制定有两种主要思路:一是利用核心问题分析法,充分调研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核心问题,分析制约本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瓶颈,面向产业发展政策需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二是利用对标比较分析法,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政策经验,甄别出对产业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的产业政策。

重大专项的安排,必须围绕本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定位,明确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市场推广、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或重大工程建设作为重大专项。重大专项的实施,要根据本地区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程度,逐项论证启动。同时,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形势的变化,对重大专项进行动态调整,分步实施。

重大平台的建设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产业发展需要来合理安排。建议重点打造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公共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平台、培训平台、人才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等全部或部分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形成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转变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变发展方式在“十二五”期间已刻不容缓,地方政府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打造“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区域经济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遵循5R原则 多方面做环保 下一篇:达尔克推出双模触控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