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前行的足音

时间:2022-07-31 07:31:44

接触到李英华,给人感觉如同一瓶上好的法国红酒,没有咄咄逼人的态势,更多的是绵绵的柔韧性。困难面前不服输的性格,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了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他用自己的智慧和顽强,开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6年间携其团队完成各级各类财政投资评审项目44.8亿元,节约资金7.9亿元。

2001年12月,李英华就任吉林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主任。这是一新组建的单位。成立伊始,仅有的是一纸批文,十几名借调的职工刚刚汇集在一起,心还没拢到一块儿。大家只知道这是个自收自支单位,编委界定的职能是对财政性投资项目工程预算、竣工决(结)算进行评审。

面对这样一支队伍,李英华没有灰心丧气。他深知打铁先得自身硬。聚人心,首先要把班子的心拢到一块儿。和班子成员相处,他掏心窝子里的嗑,以心交心,他按照班长负责制,班子成员对班长负责,班长对全中心负总责。这样,班子成员人人有责,人人守责,大事多商量,小事多沟通;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班子很快拧成了一股绳,形成了合力。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这是李英华的口头禅。每当项目评审的关键阶段,李英华总会亲临一线,坐镇指挥,需要现场核实和调查取证的,不论难易,他都亲历亲为。2005年“五一”前,某建设单位出于抵触情绪,将待审的项目资料4月30日下午4点报送到评审中心,5月8日就要求出具评审结论。面对这近似苛刻的要求,李英华放弃了“五一”长假和远方亲人的团聚机会,放弃了答应孩子旅游的承诺,与同志们一起加班加点完成了评审任务。几年来,他几乎没有休过大礼拜、工龄假,在他的带动下,自动自觉地加班加点已成为评审中心的惯例。

在李英华的带领下,财政投资评审的社会辐射面和专业认可度不断扩大。6年来,中心共组织评审各级各类财政投资项目765项,提报值44.8亿元,审减了7.9亿元,节约的资金相当于2座江湾大桥的总投资额。

这是一个充满干扰与诱惑、情与法交织、权与钱抗争的岗位。但李英华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5年,而且是常在河边站,就是不湿鞋。

财政投资评审的结果直接涉及到建设项目甲乙双方的利益,每项工程审减0.1%,就可能会形成几十万或上百万的审减额,被审单位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托关系求情者有之,送礼贿赂者有之,人身攻击恐吓者更有之。面对着人情关、金钱关,李英华始终洁身自好,坚持原则,为中心同志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也树立了财政投资评审的权威性。

在中心李英华是大伙公认的“小抠”。这几年他为财政节约了大量资金,中心也有了一些积蓄,但他从不乱花一分钱。在“吃”上,他不讲究排场和体面,要求评审人员中午必须在单位食堂吃餐,不能接受其他单位宴请。在办公花费上,他更提倡细水长流过紧日子。细致到看过的报纸、用过的A4纸……用他的话说,就是“节约一张纸、少吃一道菜、多听一堂课”,把节约的财力、物力用到加强团队建设中去。

在日常工作中,李英华始终坚持关注员工的成长,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着想。作为一个集体的班长、同志们的大哥,他出面解决了许多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如聘用合同问题、养老保险问题、工资待遇问题、子女上学问题……每个同志家里的大事小情,他总在第一时间内给予组织上的关爱。

吉林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的业绩,领导和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面对这些成绩,李英华显得非常平静,他说:“成绩属于过去,成绩属于大家,我仅仅是一名财政卫士”。

上一篇:黑土地走来的农民企业家 下一篇: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奋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