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市粮食作物增产因素分析

时间:2022-07-31 06:48:36

辽源市粮食作物增产因素分析

摘要:摸清粮食产量情况,指导明年农业生产,为更好提高粮食作物高产稳产打基础。

关键词:2011年;辽源市;粮食作物;增产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124-2

为摸清粮食产量情况,指导明年农业生产,辽源市农业委员会按照《关于召开全省粮食产量分析会议的通知》的具体要求,于2011年8月22日成立了粮食作物测产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农委副主任朱永库担任,组织农业专家于2011年8月25-26日,深入东辽、东丰两县及龙山和西安两区,对粮食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据分析预测,预计全市粮食总产可达35.63亿斤,比去年31.3亿斤增产4.33亿斤。

1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2011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合计275.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303.2万亩的90.7%。其中玉米播种面积217.9万亩、水稻36.4万亩、大豆8.4万亩、薯类和杂粮合计12.3万亩,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71.9%、12.0%、2.8%及4.1%。

2 粮食作物产量情况

2011年辽源市粮食平均单产647.80公斤/亩,其中玉米单产685.99公斤/亩、水稻单产588.36公斤/亩、大豆单产225.43公斤/亩、薯类和杂粮平均单产435.57公斤/亩。粮食总产量达到了35.63亿斤,其中玉米29.90亿斤、水稻4.28亿斤、大豆0.38亿斤、薯类和杂粮合计1.07亿斤,分别占粮食总产量的83.92%、12.01%、1.07%和3.00%。与去年粮食总产量相比,总增产粮食4.33亿斤,增产率13.83%。

3 粮食增产因素分析

2011年辽源市粮食总产量已经突破了35亿斤大关,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遇到了适宜气候

今年粮食作物生长期间,既遇到了较适宜的气候,也遭受了短暂的不利天气影响,但从总体来看,适宜气候是主要的,不利天气是次要的。不利天气特点为“一低一少”,一个是出现了阶段性低温。4月下旬平均气温7.6℃较历年同期低了0.3℃;5月中旬平均气温14.2℃比历年同期低了0.6℃,此阶段正逢玉米播种期和出苗期,对苗情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山地苗情影响较大。但通过移栽、补种、促长等一些实用农业技术,基本达到了正常水平。另一个是呈现了降雨量减少。8月上旬降雨量24.4mm,较历年同期减少了41.7mm,减少了63.09%,对少数乡镇的山地玉米产量造成一定影响。除了上述三个较短时段对玉米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外,其余较长时段均适宜粮食作物生长发育。譬如7月平均气温24.4℃较历年同期提高了1.4℃,8月下旬降雨量50.4mm较历年同期增加了7.8mm,增加了18.31%。

3.2 得到了领导重视

今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市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听取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安排部署情况,市委书记姜有为、代市长金育辉和主管领导多次深入生产一线靠前指挥,督导落实,并就如何战低温,促早熟,提保苗,夺高产,以市政府文件形式下发各县区;市农委主任刘宝章和副主任朱永库亲自带领相关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调研指导,了解玉米、水稻长势情况;2011年06月27日,市农委就目前粮食作物长势情况,召开了由各县区主管农业局长和农业专家参加的农业专家座谈会,根据农作物长势情况,提出了对三类苗玉米田及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具体措施。

3.3 采取了优惠政策

近些年,国家、吉林省、辽源市采取了多种强农惠农政策,仅从农业生产角度,就有多项强农惠农政策,例如粮食直补、农业实用技术补贴、良种补贴、农业技术培训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为此,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种地积极性,为粮食高产创造了条件。

3.4 扩大了耕地面积

今年辽源市耕地面积达到了303.2万亩,较2010年耕地面积292.8万亩相比,新增加了10.4万亩,增加了3.55%。新增的耕地主要来自矿山的复垦、荒地的利用、林地的变耕等。

3.5 调整了种植结构

2011年辽源市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了合理调整,增加了玉米的播种面积,缩减了大豆的播种面积,也就是增加了高产作物的播种面积,减少了相对低产作物的播种面积。今年玉米、水稻和大豆播种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71.9%、12.0%和2.8%,与过去玉米、水稻和大豆播种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68.5%、12.8%、5.2%相比,玉米增加了3.4个百分点,水稻和大豆分别下降了0.8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玉米、水稻和大豆种植比为1:0.167:0.039,而过去玉米、水稻和大豆种植比是1:0.187:0.076。

3.6 加大了种植密度

2011年辽源地区在玉米播种后至出苗前出现了短暂的异常气候,其特点是“一低一高”,即出现了阶段性气温偏低,土壤含水量偏高,导致了一些玉米田出苗率下降,三类苗面积增加。即使这样,因为加大了种植密度,保证了单位面积的保苗数,基本挽回了不良天气造成缺苗断条的损失。平均亩保苗3900株,变幅在3600-4200株之间,较过去平均亩保苗3100株增加了800株,增加了25.8%。

3.7 减少了玉米秃尖

经测产领导小组全体人员深入玉米田调查发现,今年无论是山坡地,还是平洼地,玉米秃尖率出现的机率较小。究其主要原因是玉米在授粉期间,温度、湿度较适宜,玉米授粉较好,进而降低了玉米秃尖率,为玉米后期稳产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3.8 降低了玉米倒伏

辽源市每年进入7月下旬至8月初,伴随降雨出现短时间大风天气,风速一般可达每秒19米,大风天气可达17.5天,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可弥补损失。每年因风灾导致农作物倒伏面积约28.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37%,减收粮食1.72亿斤。倒伏形式有根倒、茎倒和茎折三种。由于今年采取了植株矮化处理技术,使玉米平均株高下降了35,变幅在20-50之间,总体表现植株矮化、穗位降低、重心下移,增强了玉米的稳定性。另外,推广了一系列其他抗倒伏技术,譬如深施肥技术、耕地深翻技术、生物或物理防螟技术等,也对玉米抗倒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今年除少部分地块出现倒伏现象外,绝大部分玉米田未出现倒伏。

3.9 减轻了病虫发生

通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观察发现,无论是玉米田,还是水稻田或大豆田,各种病虫害发生均较轻。主要原因有二:首先,农作物生长中后期,一直处于高温、低湿状态,这种生活环境不利于各种病虫发生;其次,加大了玉米螟、稻瘟病及二化螟综合防治力度,及时抑制了病虫鼠草害的发生。这为后期粮食高产稳产奠定了一定基础。

3.10 推广了先进技术

今年,结合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全市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玉米高密栽培技术、中低产田改良培肥技术、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大豆畦作栽培技术、病虫鼠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玉米矮化抗倒伏技术、高产稳产品种引进技术等20余项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利用冬春科普大培训活动和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水平和科技转化应用能力,对今年粮食增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11 提高了栽培水平

今年结合“科技之冬”、“科技之春”或“送科技四下乡”等活动,市、县(区)、乡(镇)三级农业科技人员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了农业科技转化率,保证了各项先进农业技术推广落到实处,最终体现了农民种田水平的提高。

作者简介:王立华(1970-),女,吉林辽源人,就职于辽源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上一篇:优质水稻栽培技术 下一篇:大豆常规育种试验技术及良种繁育技术基本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