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掘课程资源,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

时间:2022-07-31 05:41:58

充分发掘课程资源,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变革,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一线教师要积极树立新型的教材观,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服务。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要用好教材中的思想观点

教材中的思想观点通常是比较正式的文字,有时也以教科书中的小字部分出观,有时则通过老师之口告诉学生。这些思想观点,语言通俗、简要,知识性强,教学中切不可忽视,要善于利用观点。当然不能由教师告诉学生,而应该通过学生体验、探究活动后,引导学生感悟活动主题的观点。

如讲初中的思想政治课《学会合作》时,先组织学生开展夹弹珠游戏,让学生合作完成,然后,教师要求合作成功者讲讲成功的秘诀,不成功者说说不成功的原因。老师问:你们为什么能得第一?有学生说他们夹弹珠时速度快;有学生说某某同学不会夹,让他排到最后一个接住弹珠;有学生说他前一位同学在夹弹珠时,他已作好了准备。老师微笑着点头:你们合作得真好。学生鼓掌。教师若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资源――主题观点:“合作,产生超过个人的力量;合作,帮助我们战胜困难;合作,能为集体赢得荣誉;合作,给我们带来愉快的体验。”紧接着再追问一句:你们得了第一名,心里开心吗?这一问,让学生知道“合作,给我们带来愉快的体验;合作,能为集体赢得荣誉”。再让不会夹弹珠的学生说说自己不会夹弹珠时心里是怎样的,又是如何克服困难的,使学生明白“合作,帮助我们战胜困难;合作,产生超过个人的力量”。

二、要延伸好教材资源

思想品德教师要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发展形势等,对思想品德教科书内容进行科学的调整和重组,包括对原有内容的增删、补充、引申、拓展等,也包括对教学进度的调整、课后练习的优化和创造性地编排小品、制作课件等,使思想品德教科书内容问题化、结构化、综合化、情景化,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如在讲授《科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内容时,教材提供了袁隆平、现代电子技术、90世纪重大科技成果等资料。很显然,教材所提供的资源只是给教师提供了一种思路,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现更多的高新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生活的事实材料,捕捉身边的素材,让学生感悟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优良品德。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资源进行了扩展和提升,设计了一个五分钟“视觉旅行”,从学生搜集上来的数百张图片中精选了20 张反映现代科技的图片,用以展示科学技术改变人们生活的篇章。为了能够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我为画面精心准备了解说词和提示语,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并产生共鸣。当自己推荐的图片显示出来时,学生的脸上又多了一份成功和自豪。然后,我又播放多幅反应科技落后时代人们生活情况的图片。强烈的对比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科技的热爱,自然而然地提升起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激情,并决心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付诸行动。

三、要搜集好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具有信息容量大、信息传播快、智能化、虚拟化、开放性、交互性和多媒体等特点,对于延伸感官、丰富表象、突破时空等有着重要作用,是其他形式课程资源所无法替代和比拟的。为此,思想品德课程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计算机素养”、“媒体素养”,从网上“海量”的信息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使之成为结合本校思想品德课程的资源。如网上有丰富的思想品德教学课件,总的来说这些课件音像兼备、形象生动、声情并茂、动静结合,能起到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作用,但这些课件并不完全适应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思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对这些课件进行慎重选择和再度开发,对其内容、结构及形式等进行重组和整合,以更适应当地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其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促进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另一方面,思想品德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开展自主探究学习,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访问各地的思品教学网站、科学资料网站、新闻网站、图书馆等,利用不断优化的网络环境与其他媒体开展更大范围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的讨论,资源共享与交流、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验,提高思想境界。

上一篇:培育质疑幼芽,点燃智慧火花 下一篇:培养初中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