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发生特点与综防对策

时间:2022-07-31 05:18:34

【摘 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双斑长跗萤叶甲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特征、生活规律和发生为害的特点,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综防措施,以期为其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特点;综防措施

双斑长跗萤叶甲,又名双斑萤叶甲、四目叶甲,属昆虫纲、鞘翅目、叶甲科,主要为害作物有谷子、大豆、花生、玉米、马铃薯和高粱等,具有突发性、群集性、趋叶为害习性,可造成大面积减产,严重的甚至绝收。特别是近几年,长治地区由于受持续干旱和高温天气影响,该虫不论从发生区域、发生范围还是为害程度都呈逐年加重态势。据不完全统计,玉米田平均百株虫量13.4头,严重田块的百株虫量有上千头、玉米被害叶率达40%以上,而且随着玉米抽雄和吐丝,其为害程度逐步加重。

1 形态特征

1.1 成虫

体长3.6~4.8mm、宽2.0~2.5mm,为长卵形,呈棕黄色,具有光泽;头、胸为红褐色;触角为11节丝状,为体长的2/3,呈灰褐色,端部色黑;复眼大,卵圆形;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表面隆起,密布很多细小刻点,小盾片黑色且呈三角形,胸部为黑色;腹面呈黄褐色,体毛为灰白色,腹管外露;鞘翅布有线状细刻点,鞘翅基半部为黑色,端半部为黄色;每个鞘翅基半部都有一近圆形淡色斑,四周为黑色,斑前方缺刻较小,淡色斑后外侧多不完全封闭,其后面黑色带纹向后突伸成角状,有些个体黑带纹不清或消失;两翅后端合为圆形;后足胫节端部具1长刺。

1.2 卵

呈椭圆形,长0.6mm,初为棕黄色,表面具网状纹。

1.3 幼虫

体长6~9mm,为白色至黄白色,体表具瘤和刚毛,前胸背板颜色较深,腹面末端有铲形骨化板。

1.4 蛹

长2.8~3.5mm、宽0.6~0.8mm,为白色,表面具刚毛。蛹期为7~10d不等。

2 生活规律

双斑长跗萤叶甲在陕西、山西、河北等北方省区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表土下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孵化,幼虫始终生活在土中食害禾本科作物或杂草的根,经30~40d后,在土中做土室化蛹,蛹期为7~10d,初羽化的成虫在地边杂草上生活,然后迁入谷子、玉米田。7月上旬,成虫开始增多,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进入成虫发生高峰期。成虫能飞善跳,主要为害玉米、谷子的幼嫩叶部,具有群聚性和趋叶为害习性,造成叶片孔洞或残留网状叶脉、表皮,7、8月份为害玉米雌穗花丝,影响玉米植株生长和灌浆,造成籽粒破碎,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如果7、8月份继续保持干旱和高温天气,对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玉米叶螨的发生都十分有利。成虫于8月中下旬羽化后经取食补充营养才交尾,通常在产卵20d左右,9月上旬进入交尾产卵盛期,9月下旬谷子成熟期,成虫迁入菜田,白天在谷叶和穗部活动,受惊迅速跳跃或起飞,飞行距离3~5m或更远,喜在9~11时和16~19时飞翔或取食,无风天尤其活跃,早晚或中午藏在叶子背面、穗码间或土缝内及枯叶下,多在10时、17时交尾,历时30min,卵散产或几粒黏在一起产在表土中,春季湿润、秋季干旱年份发生重。

3 发生为害的特点

(1)双斑长跗萤叶甲在长治地区的发生时间为5月28日~7月27日。其发生期早晚与温度有关,5月份平均温度的高低决定着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期的早晚,温度高则发生期早,温度低则发生期晚。

(2)干旱年份发生重。高温干燥对双斑跗萤叶甲的发生极为有利,降水量少则发生重,降水量多则发生轻,暴雨对其发生极为不利。

(3)双斑长跗萤叶甲以成虫群集为害,该虫主要以成虫群集的方式取食农作物叶片,将叶片食成孔洞或残留网状叶脉。

(4)发生量大,为害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双斑长跗萤叶甲在5月下旬开始进入农田进行为害,6月中旬进入为害高峰期,农田发生严重时百株虫口可达184头、被害株率达100%,7月上旬开始消退,在田间的为害时间可持续到9月下旬。

(5)发生始期,群集点片进行为害,发生量大时,扩散开进行为害。长跗双斑萤叶甲成虫初迁入农田时呈现点片式为害,达到为害高峰即向外扩散,迁入相邻的农田进行为害。

(6)对光、温的强弱较敏感,中午光线强温度高,双斑长跗萤叶甲在农田活动旺盛、飞翔力强、取食叶片量大;早晨至晚间光线弱、温度低时飞翔力差、活动力差,常躲在叶片背面栖息。

(7)双斑长跗萤叶甲在黏土地上发生早、为害重,在壤土地、砂土地发生明显较轻。

(8)由于双斑长跗萤叶甲具有一定短距离迁飞的习性,相邻的农田同时发生时,只对其中一块地进行防治而其他地不防治,则过几天防治过的地又呈点片式发生,加大了防治难度。

4 综防对策

由于该虫具有较强的迁飞习性,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调动基层植保专业防治队伍进行大面积统防统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4.1 农业防治

一是坚持秋耕冬灌;二是及时铲除田边、地埂、渠边杂草,减少双斑长跗萤叶甲的越冬寄主植物、降低越冬基数;三是合理施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四是对点片发生的地块于早晚人工捕捉,以降低基数;五是对双斑长跗萤叶甲为害重及防治后的农田及时补水、补肥,促进农作物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4.2 生物防治

在农田地边种植生态带(小麦、苜蓿),以草养害、以害养益、引益入田、以益控害。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天敌主要有瓢虫、蜘蛛等,因此要合理使用农药,做到保护和利用天敌。

4.3 化学防治

放宽防治指标,减少防治次数,掌握在成虫盛发期百株虫口达到50头时进行防治,喷药最好在上午10时前和下午5时后,或在晚上11时至凌晨9时期间。由于双斑长跗萤叶甲喜食藜、苍耳等杂草,对田边、渠边杂草也要进行喷药或铲除。在防治时,药剂可选择菊酯类农药和杀螨剂混配进行防治,达到“一喷双防”。要抓住产卵之前的防治关键期,根据栽培作物的生长状况,可选用4.5%戊氰.马拉松EC1500倍液、20%氰戊菊酯EC2000倍液或毒死蜱喷雾,玉米田中药重点喷打雌穗周围,或用25%氰戊.辛硫磷1000~1500倍液喷雾,或菊酯类杀虫剂1500~2000倍液喷雾,发生严重的可喷洒50%辛硫磷EC1500倍液、或28%高氯EC1500倍、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2000倍液,每0.067hm2喷对好的药液50L,所选药剂要交替使用,一般1~2次喷药即可控制其危为害。干旱地区可选用2%杀螟丹DP,每667用药2kg。

作者信息:

闫书耀,平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上一篇:小麦冻害的发生及其预防措施 下一篇:临河区土壤有机肥提升补贴项目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