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性社团建设视角下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对策的研究

时间:2022-07-31 04:48:35

高校专业性社团建设视角下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对策的研究

摘 要: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企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企业在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专业性社团作为一种新型社团模式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很有帮助。文章从各高校设立专业性社团的目的和意义出发,分析专业性社团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对如何更好的开展专业性社团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专业性社团;就业能力;策略

社团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有利于更好的教育和培养学生。丰富的社团生活将不同知识层面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到一起,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增长见识。专业性社团的设立可以更好的发现学生对学习兴趣、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1.专业性社团设立的目的

专业性社团的开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良好的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技能,让学生更容易受到领导的青睐和同事的尊重,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降低了企业用人资本。久而久之,学校愿意花更多的金钱和精力来培养学生,企业也乐意改善学生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专业性社团的设立可以使学生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和实践技能。

专业性社团有利于改善教学风气。在许多高校都存在着一师多职务的现象,利益的存在影响了教师对岗位的忠诚度。学校开展学生社团需要专业性教师的不断指导,它要求指导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技能,这就促使教师能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以及业务素质,致使教师就无心顾及校外的一切兼职活动。那些专业技能较强、社会实践能力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等各方面占优势的老师,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指导教师队伍的领军人物,这些教师成为了其他教师学习的榜样人物,能够不断的带动教学风气的改变。同时,这些荣誉的存在也为他们进行教师资格的评定以及教研资金的获取赢得了便利的条件,促进他们不断的提升自我的能力水平。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2.专业性社团发展制约因素

2.1社团活动内容的单一性

目前高校里多是通过举办一些活动来使学生得到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就很多学生社团而言,由于学生学习层次、外界条件的影响,很多社团活动的开展并没有都什么实际效果,活动内容缺乏操作的针对性和创新性,开展的活动形式也很有限,如讲座、辩论赛等,不能很好地突出社团成员的个性,实践能力无法提高,经常出现学生满怀希望入会,失望退会的尴尬局面。就社团本身而言,要开展的展现社团特色的活动,体现是社团的存在价值,确保人人都能满载而归[1]。实际上很多社团为了拉拢学生入社,增加社团资本,鼓吹自己社团举办了很多活动,其实这些都缺乏实际内涵,缺乏纪律性和领导性,一些活动并没有真正的开展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团自身的发展。

2.2社团活动商业目的较强

就目前学生社团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来看,和其目标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社团不注重于科学研究、社员的专业性、课堂知识的消化和深化,更多的呈现出一种商业化的倾向。学生社团无论是目标制定,还是活动的开展、社团行为都体现了社团的商业性,变相的收取会费。若想更好地开展社团活动,需要各种各样的支持,仅仅依靠收取会员一个社团是难以长久存在。学生社团为了谋求发展,只能将目光投向社会,寻求社会帮助,与企业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商家利用这样的活动来宣传企业产品。这种商业化活动不断流入校园,如讲座、推销、签售等商业活动,影响了正常学习氛围和环境,极大地损害了学校及学生形象。

2.3学校管理层不重视专业性社团的发展

在专业性社团发展过程中呈现了许多问题,其中各高校管理层对社团发展的忽视尤为突出。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管理者,对于一些社团多是自由放任、不支持的态度,造成一些社团发展缺乏专业指导,虽然学校为社团配置了相关的导师,但是对于导师的权利和义务,却没有相应的规定[2]。这就导致多数社团指导老师消极怠工,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致力于社团的发展。

3.专业性社团的发展策略

3.1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注重教师在社团中的指导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做好思想方面的引导教育,避免学生错误思想的产生。②加强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遵守力度。③社团建设遇到困难时要协调好各因素,积极调整社团的发展。④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在专业技术能上不断创新进取,培养学生高尚品质。

3.2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在提升学生团体的活动层次下,大力气推进文化环境也非常重要,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中文化环境的塑造中的重要一步。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校园文化的发展对社团和学生的作用力是非常大的。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文化建设:①校园文化的可以充实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避免学生的懒惰心理,为社团吸收更多的社团活动份子,加强学生的健康发展。②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团各种活动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3]。同时加强学校校园内各的交流合作,努力保持与外界社会的联系,也是建设良好校园文化的重要手段。

3.3增加专业性社团开展的形式

一个社团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创新社团活动形式,积极打造积极性与技术性兼并的社团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在社团内部建立科研小组,鼓励结合学科特点,积极参与学校创新课题申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②积极参与各种学科竞赛赛。积极参加课外学术活动,通过挑战杯展现社团的实力,通过科技节展现社团的风采,通过作品竞赛展示社团的创意和特色,树立良好的社团形象[4]。③立足专业特色,积极开展力社会实践活动,为学校的师生提供实际服务机会,提升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扩大社团影响力,维持社团正常生存。

4.结语

高校专业性社团的开办,实现了学生与学生、社团与社团、学校与社会的多方位联系,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社团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创造能力。社团文化形成积极向上、校园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尽管专业性社团的开设带来了诸多好处,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些不足之处。社团活动内容的单一性、不正确的活动目标以及高等院校管理层对社团发展的不重视等因素,制约了专业性社团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社团建设,各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社团的活动的开展形式,从而更好的发挥专业性社团对大学生就业的辅助作用。(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安徽科技学院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潘渊迪.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职能的发挥[J].中等职业教育,2006(6).

[2] 罗一娴.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现状与对策[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 高秋萍.高校社团功能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

[4] 伍德勤.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5] 李西熙.产学结合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问题初探[J].工业设计,2015(3):104-105.

上一篇:风险投资的困境和创业企业的困境 下一篇:浅谈篮球训练中体能训练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