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为棉农鼓与呼

时间:2022-07-31 02:52:02

虽说拍摄党员事迹片已经是一种工作常态,总是每拍完一个典型就风尘仆仆地扛着摄像机去继续拍下一个典型,也许是“见多识广”吧,因此记忆中很难有深刻的留存,但至今回想起拍摄《棉农的贴心人》那难忘的点点滴滴,我心里还是涌满了激情与感动:激情来自,作为一名新时期农民,卢怀玉用智慧勾画出了棉农们的美好新时代;感动源于,作为一名优秀党员,卢怀玉用心血为棉农们谋福利、争福祉。他,无愧于“棉农的贴心人”这一赞誉!

这个典型不一般

说句心里话,拍摄党教人物片最难的,就是选择一名合适的典型了。优秀党员那么多,究竟该如何选取,才能保证宣传在了“刀刃”上,这是经常困扰制片人员的问题。于是接到部里下派的拍摄一名先进党员事迹片的任务后,我面对着厚厚的资料,开始陷入了这制片的“开头之难”中。

苦思冥想之际,忽然想起一条“旧”新闻:2008年年底,一封由142名棉农联合签名、反映“棉贱伤农”情况的信件递交到总理手中,随后温总理做出批示并决定增收国储棉150万吨,以解棉农之忧。这条新闻广为人知,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封重要信件的执笔人就是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会长卢怀玉,而且他是全省有名的先进党员……我不禁思索起来:以往报道典型,总是侧重于带民致富、为民奉献等方面,而卢怀玉却有些“特别”,他像一只领路羊,更致力于为棉农谋出路、争权益,敢为棉农鼓喉咙。这样的典型以前很少宣传,为何不报道这个“不一般”的典型呢?

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向部里汇报后,部领导表示很认可,认为从“非常规”的角度去选取典型,更符合党教片创新的要求。于是,拍摄卢怀玉的计划,就这样上马了,也意味着一次非常的拍摄即将开始。

一个“高科技”的主人公

扛着摄像机,我们与卢怀玉共同走过了河北、山东等省的众多棉田;每到一处,都会看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正在面前展开。然而素材越多,我反而越拿不准主意了――究竟如何来塑造卢怀玉这个主人公呢?

闲暇时我翻看起素材,脑子里转个不停。以往拍摄的人物片,多是反映主人公如何吃苦耐劳、全情奉献、一心为民等事迹,按说以上这些“闪光点”,卢怀玉也都有;但把重点放在这上,是不是就有些千“片”一律了呢?毕竟这些品质任何优秀党员都具备,并不“专属”于卢怀玉。想到这里,我再次翻阅起卢怀玉的资料来,逐渐地,脉络清晰了:卢怀玉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这一全国农业最高学府。毕业后,他毅然当起了棉农,而且并不只埋头伺候自家的棉花,更是带动着遍布多省的棉农共同科学种棉,为此采用了很多创新前沿的理论和技术……在他身上,反映出了一名新时期“高科技”农民的风采。我决定了,拍摄卢怀玉没必要局限于“苦干”上,要把素材向他用高科技为棉农服务上集中,相信这种人物塑造角度一定会让观众耳目一新。

就这样,我和卢怀玉敲定了拍摄行程,而且拍摄内容也开始“高科技”起来:去中国农科院请教转基因抗虫棉技术、去海南进行扩繁棉种、培育全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棉种、所推广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内容充满了时代气息,也充满了科技含量,由此卢怀玉这个非同一般的“高科技”主人公便栩栩如生地定格在了荧屏上。

用同期声“讲历史”

随着拍摄的不断深入,又一个难题摆在了我的面前――卢怀玉的精彩故事大多为“过去式”,那么如何才能把故事讲清楚、讲生动呢?我动起了心思:情景再现?耗费时间、经费不说,也影响全片的真实性。引用资料?干巴巴的,画面表现力也不足……最终我决定用“同期声采访”追溯的方式,运用不同关系人的同期声,让他们共同来讲这个故事,这样就鲜活了。

就这样,我们摄制组开始了同期采访拍摄,这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对卢怀玉本人的采访了。面对镜头,他回忆起过往的点点滴滴:“这个抗虫棉的官司之后……”“我们选择去海南,即使在那年又打官司、经济条件还困难的前提下,也坚定使用这个高科技……”“无论损失有多大,也要将这批棉种原价召回……”一段段同期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将卢怀玉的事业轨迹清晰地勾勒出来。当然,除了他以外,我们还采访了很多人,收录了如“怀玉说召回就召回?哪有这么办的……”等关系人的讲述,也都引出了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同时为了克服同期声采访画面单一的问题,我特意拍了大量空镜头“加”了进去,用空镜头所具有的意象美和抒情感来丰富画面。多管齐下,利用同期声来讲“老故事”的策划顺利执行到位。

特写亦是大写

采访渐入尾声,看完样片后,我总觉得有些遗憾,认为主题还不够升华――卢怀玉是一名共产党员,怎么样将他的党员特质更深刻地表现出来呢?经过借鉴其他党教片,同时又深入思考分析了镜头表现效果,最终我选择用特写镜头。

特写能解决问题么?让拍摄现场来回答吧。这一天,我们跟着卢怀玉来到了天津的一块棉田,只见卢怀玉没做任何停顿,直接钻进棉田,和棉农聊起了种植上的技术难题,时不时还扬起爽朗的笑声。炎炎夏日,烈日如火,他身上的衣服早已经湿透。我觉得此时此刻正应该用个大特写,便将镜头对准了他的脸:只见他的脸上挂满了晶莹的汗珠,并不时地滑落,但他没有去擦拭,依旧展示着真挚诚朴的笑容。这个特写,在我看来,表现出了他炽热的为农情怀。

还有一次采访,也着重用了特写:农研会卖出的棉种发芽率不高,但也达到了国家规定的72%的标准;由于卢怀玉给自己的棉种定出了更高的标准――80%,因此他决定召回这批棉种。整整65吨棉种,可是不小的损失。会上大多数人认为没必要损失这笔钱,便和卢怀玉争论起来。对会场争论的每一个人脸上的表情,我都给了个特写,以表现出现场的那种认真与急促,更昭示出卢怀玉不让农民吃亏、宁肯自己受损的精神。全片中类似的特写镜头有很多,每一个特写,都是对卢怀玉人格精神的大写,更是对全片主题的大写。

拍摄终于结束了,在难忘而漫长的拍摄过程中,我不断被感动着,也不断沉浸于思考中:卢怀玉这个典型的确有些“非常规”,因此在塑造手法上也不得不“非常规”,看似无奈,却是一种突破、一个创新,让我在制片上又看深了一些、品透了一层。也许制片就是如此,总是会有意想不到的探索在等待着你,而这何尝不是不期而遇的收获呢,快乐也在于此。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委组织部)

上一篇:戈壁滩上新丝路 下一篇:千击万锻绘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