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导入技能的原则及运用

时间:2022-07-30 11:42:02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导入技能的原则及运用

摘 要: 导入技能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技能,它能立疑激趣,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教学状态。本文分析了课堂教学导入的功能,总结了课堂导入技能的定义及理论依据与导入技能所要遵循的原则,并以实例的形式阐述了五种典型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导入类型。

关键词: 中学物理教学 课堂教学 导入技能 原则 运用

课堂教学技能是指运用专业知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知识及教学经验,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的多种行为方式组合。它是整个教学技能的核心。课堂教学技能按照课的运行机制可划分为导入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反馈和强化技能、结束技能;按照师生间传输信息的方式可划分为板书板画技能、演示技能、讲授技能、提问讨论技能、变化技能。导入是课堂开始的起始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跳高运动员起跳前的“助跑”,电影的“序幕”,演讲的“开场白”般必不可少。现代教育心理学和统计学表明:学生思维活动的水平是随时间变化的,一般在课堂教学开始10分钟内学生思维逐渐集中,在10-30分钟内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随后思维水平逐渐下降。而心理学对人的“注意规律”研究表明:人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更能清晰地、完整地、迅速地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因此,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未成曲调先有情”,磁石般吸引住学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有效地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反之,一段失败的课堂教学导入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学习不主动,结果概念不清,主次不明,重点、难点不分。由此可见,研究和讨论课堂教学导入技能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就从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的定义及理论依据,导入技能要遵循的原则,导入的主要类型及范例这几个方面来具体研讨。

1.导入技能的定义及理论依据

“导”就是引导,“入”就是进入学习。导入技能就是指教师以教学内容为目标,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用巧妙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上来的教学活动方式。

导入技能的理论依据是启发式教学思想。中外许多伟大的教育学家都十分强调“启发”教育,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到杜威的“思维五步教学法”和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法”等均蕴涵着启发式教学思想。

2.导入技能要遵循的原则

2.1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导入要针对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学习心理、兴趣爱好等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导”是辅助,“入”才是根本。所以,导入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服从全局,不可舍本求末。

2.2具有科学系统性

导入设计应该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论系统基础之上,要确保导入内容本身的科学性,即做到导入内容准确无误。导入的科学系统要素包括人的要素(教师和学生),物的要素(导入材料),操作要素。导入材料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是联系以上各要素的主线,是决定整个导入设计的关键因素。因此导入要具有科学系统性。

2.3具有启发趣味性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富有启发趣味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能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自主进入探求知识的境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4具有操作简洁性

导入要精心设计,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力争用最精练的语言,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接受或掌握,并在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可操作性是联系师生与导入内容的桥梁,是课堂导入设计的重点部分。

2.5有关联时效性

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导入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导入内容要与新课内容紧密相连,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的交点,使学生认识系统化。同时要注意课堂导入只是盛宴前的“小餐”,而不是一堂课的“正传”,所以时间应该紧凑得当,一般控制在2―5分钟之内,如超过则可能喧宾夺主。

3.导入主要类型及范例

3.1启发性

运用启发性因属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可以借助观察和实验、讨论和讲述某一现象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借助设疑来启发学生思考;可以设置悬念,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可以借助师生对话,通过获取反馈信息,为学生矫正思路,等等。教学实践证明,引入环节一旦具有启发性,课堂上就会出现学生积极、主动求知的局面。设计渗透启发性的引入环节,关键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力求有针对性,所选问题应是学生最为关注、最感兴趣,又是似懂非懂的问题。

3.2情景性

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物理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获得感性材料,探索物理规律,认识物理世界的基本手段。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类型的物理实验作为物理课的引入环节,能够达到创设良好环境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光的传播”一节中,在一密闭的盒子上开一小孔,让学生通过小孔向内观察,因没有光的照射,学生看不到任何东西,然后揭开盖子,学生看到老师事先放置在里面的小白兔。这样引入新课,使“平淡”的课题变得生动,调动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3.3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如果教师用妙趣横生的游戏,用引人入胜的故事,用简单明了的实验作为物理课的引入环节,则不仅能满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他们将以一种轻松的心境和浓厚的兴趣学习新课。例如,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让两个力气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做一个“夺棒”的游戏,教师先让两位同学各自抓住木棒的两端,然后互相拉夺,看谁获胜。接着教师让获胜者将手在肥皂水中浸一下再夺,看能否再获胜?为什么?这样引入新课,有活泼的形式,有紧张的情节,有逼真的表演,有热烈的场面,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匀兴趣。当然设计渗透趣味性的引入环节,要注意把握分寸。

3.4知识性

知识是思维操作的工具。知、情是相通的,有所知才能有所感,有所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些课题所含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时存在一定的距离。针对这种情况,需要设计含有知识性的引入环节。例如,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学生从日常经验出发往往认为“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先做一个用力推小车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开始学生看到:用力推小车,小车就运动,不用力推,小车就不运动这一现象。然后教师停止用力推车,学生发现车子仍然在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慢慢停下来。当这一事实出现时,教师可追问“为什么”。当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现经验的看法不对时,就会产生探究新规律的强烈欲望。设计渗透知识性的引入环节,一定要服从于、服务于新的教学内容。

3.5感染性

感染性是人们在接触外界事物时,从中品味到它包蕴的思想,从而激起强烈的情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情感具有巨大的驱动力,它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发动、强化和支配的作用。在引入环节中可以从多个方面渗透感染性: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怀,来感化学生,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从而对老师产生崇敬的情感。

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匠心独运,在充分考虑学生具体情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中较好地渗透这些因素,教学就会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孙刚,宋清文,孙德库.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初探.物理教学探讨,2003,(3).

[2]徐学军.对高中物理新教材的研究与教法建议.物理教学探讨,2003,(2).

[3]陈建.科学史上的探究对科学教育的启示.物理教师,2002,(9).

[4]朱宏雄主编.物理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第1版.

上一篇: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一篇:物理阅读:引领中职生走进物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