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友爱

时间:2022-07-30 11:18:46

《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友爱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学史上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在这本书中,他着中的阐述了他关于友爱的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不仅是某种德行,也是生活中最必需的东西,它在我们的生命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友爱可以使得幸福更加完满,缺少友爱,我们的生命就是不完整的,就不会有一个真正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友爱;自爱;幸福

作为西方思想史上体统阐述伦理学理论的第一人,亚里士多德对西方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全书共十卷,其中,第八卷和第九卷专门用来阐述他关于友爱的看法。作为一部结构严谨的传世之作,这样的安排显然并非巧合,友爱的问题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重要地位也由此可见,而且,在亚里士多德所构建的幸福观中,友爱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一、友爱是生活所必需的德性

古希腊的“友爱”与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友爱”的意义差别很大。“友爱”一词在古希腊中它不仅仅指今天我们所认为的朋友之间的友谊,它还具有更宽泛的意义即“它可以代表两个人之间的任何相互吸引”。它可以用于任何两个人之间,既包括同性的也包括异性的;既包括家庭内部的关系,如父子、夫妻、母子、兄弟等关系,也包括家庭外的交往关系,如邻居之间的关系;既包括城邦公民之间的友爱关系也包括君主对属民的友爱等等。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八卷的篇首,亚里士多德这样写到“在谈过这些之后,我们来淡淡友爱。因为,它是一种德性或包含一种德性。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之一。因为,即使享有所有其他的善,也没有人愿意过没有朋友的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友爱似乎为一切人所需要。无论是幸福的人还是不幸福的人都需要朋友,幸福的人需要朋友来共同分享他的财产,不幸的人需要朋友出手援助读过难关。青年人需要朋友,因为朋友可以帮助他少犯错误;老年人需要朋友,因为朋友可以照顾他的生活,帮助他做一些他力不能及的事情;同样,中年人也是需要朋友的,朋友可以帮助他行为高尚。友爱作为这种联系环节,不仅在于它对幸福来说是必要的,更在于它自身就是高尚的。

二、友爱的性质及三种不同类型的友爱

关于友爱本身的性质,人们有许多不同意见。有的人认为,友爱在于相似性。他们说,我们爱的是与我们本身相似的朋友,所以谚语说,“同类与同类是朋友”,“寒鸦临寒鸦而栖”,如此等等。另一方面,有的人则说,“相似的人就如陶工和陶工是冤家”。在这方面,有的人想说出更高的、更合乎自然的道理来。欧里庇得斯写道,“大地干涸时渴望雨露,天空充满雨水时渴望大地”。赫拉克利特说,“对立物相互结合”。“最优美的和谐来自不一致”,“万物由斗争而生成”。另一些人则表达了相反的意见,例如恩培多克勒说,“同类找同类”。亚里士多德研究这个问题的与人相关并对我们的道德与感情有意义的方面,例如,任何两个人都可以是朋友,还是坏人和坏人不能成为朋友?只有一种友爱,还是有几种不同的友爱?

基于友爱的原因不同,亚里士多德把友爱分为三类:快乐型友爱(Friendship of Pleasure)、利益型友爱(Friendship of Utility)、德性的友爱(Friendship of Good)。当人们互爱时,他们是因为这三种原因二希望对方好的,即希望对方更有德性,更令人愉悦,更有用。其中,第一类是为了自己的快乐;第二类利益型友爱,人们互爱并不是因为他是朋友,而是因为他是有用的人,相互利用;这两种友爱都不为了爱自身,而是为了快乐和利益,这两种友爱是偶然的友爱,难以持久,却在生活中最为常见,我们常能看到形形的人因为利益或者纯粹为了享乐而结为朋友,而利益和快乐来得容易散去也快,当繁华已尽、笙歌不再,这种所谓的朋友关系便也随之消散。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利益型的友爱最常见于老年人和中壮人之中,因为老年人追求的不再是快乐,而是好处;中壮年人则多以获利为目的。这样的朋友不喜欢共同生活,因为他们只因为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好处才会觉得对方使他快乐,因此,除非期望对方能带来好处,否则就没有来往的必要,共同生活只会容易产生离间而使利益和快乐受到破坏;青年人之间的友爱则多以快乐为原因,青年人凭着感情生活,追求能使他们愉快的,当下存在的东西。然而,能使他们觉得愉快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他们的友爱也便随着他们觉得令人愉快的事物而变化,而这种快乐的变化是很快的。因此他们常常一日之间就相爱,一日之内又分手,变幻无常。但与不喜欢共同生活的、以利益型的友爱不同的是,以快乐为目的的青年人是愿意共同生活的,因为只有在共同生活中,他们才能得到他们所期望于友爱的快乐。真正的善的友爱是发生在好人,即有相似德性的人之间的,因为只有在好人之间才能因为对方自身的原因而希望他好,而不是为了利益或快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类友爱,它为了善的目的,因朋友自身之故,这种友爱既能彼此有益,也能使彼此得到快乐,是能持久的友爱。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友爱才是最好的友爱,是严格意义上的友爱,才有资格被视为友爱本身,并且最稳定、持久。因此,他在很多地方所作的关于友爱的定义,都是对于善的友爱的定义。他指出,如果我们以幸福的高尚的生活判断各种友爱的价值的高低,那么结论就应当是,在德性上相近的好人之间的友爱最能帮助我们实现这种生活。所以在各种友爱中,只有这种友爱是完善的,即相对于我们是完全的友爱,其他的次等友爱只是在部分意义上才被人们称为友爱。共同生活是善的友爱的特点。然而,善的友爱也因如此高尚而难得一见——有德性的好人本就不多见,更何况还需要时间来形成共同的道德,因此,我们也就多在“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士为知己者死”这样流传至今的俗语中,表达和想象着对于善的友爱和渴望了。

善的友爱并非就完全排斥利益型和快乐型的友爱。比如,那些至福之人,他们应有尽有,虽不需可用的朋友,但却需要那些令人喜欢的朋友,总想与某些人过共同的生活,只是善的友爱坚定而持久,不易受到中伤,而利益型和快乐型的友爱则容易见异思迁,相互猜疑,故不能成为真正的友爱。所以,友爱是通过人与人在相互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所形成的可以实现的德性,也具有它本身独特的性质。

三、结束语

从亚里士多德提出友爱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他的友爱内容非常广泛,纵观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友爱的规定主要还是强调了朋友之间的友爱。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亚里士多德对于友爱的要求太多完美。但是他的友爱观的理念精髓体现了一种终极理想,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感,使得人们更充分地认识到朋友之间的感情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人们整日忙于生计的奔波,造成人们对金钱的崇拜,对权力、物质、地位的狂热追求,这使得人与人之间少了许多热情,而冷漠与猜忌日渐成为人们交往的习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虽然我们的物质财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但同时人们也强烈地感觉到精神的空虚与灵魂的失落正在日益加剧。正如麦金太尔说,“善的人在其永恒理性的沉思中最终所获得的自足性,并不意味着他就无需朋友,正如这种自足性并不意味着他无需一定的物质财富一样。”朋友是我们的另一个自身,友爱是我们幸福的来源之一,是我们灵魂的支柱,可以说,如果缺少友爱,我们的生命就没有喜乐,没有帮助,没有祝福,我们的生命就是不完整的。而不完整的生命是不值得欲求的,因此也就是不可能是善的,那么幸福也就无从谈起了。(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上一篇:浅析标志设计中具象图形的发展应用 下一篇:论音乐剧《金沙》中的音乐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