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构建英语课堂教学导学模式

时间:2022-07-30 09:52:59

新课标下构建英语课堂教学导学模式

摘要:构建英语课堂教学导学模式,就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16-02

本文就英语课堂教学导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实施策略及教学评价作初步探讨。

一、英语课堂教学导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基础教育改革强调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而这种精神、这种能力就是人的主体性特征的展露。新课程倡导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必须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二)以教师为主导,深化教法改革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观念,要真正体现在学生这个主体上,其突破点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确立教学为主导的教学观,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标,强化用法研究

新的基础教育改革体系强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将过去以学科为本位、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引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打破以前旧的教育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措施

“实施之法,贵在启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教师的“导”,是促进学生的“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才能使应试教育真正过渡到素质教育。

(一)善于“诱导”,变“厌学”为“乐学”。首先诱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其次,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促使他们产生“自我”概念,形成德、智、情的内动力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厌学”为“乐学”。

(二)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即将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教师在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内化的同时,把凝聚在知识中的智力活动方式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能力,善于引导学生主体的积极行为,教师的教学应处于“道而弗牵,开而弗达”的境界,有意识地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体现民主性,尊重差异性,增强激励性。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导演”作用,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变“死学”为“活学”。

(三)重学法指导,变“学会”为“会学”,即渗透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发展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做为认识思考的对象,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正确检查学习结果,总结学习活动的规律,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四)独立思考,自主研习。正如精彩的歌唱表演不仅有重唱、合唱、小组唱,也有独唱,深度学习同样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不排斥自主式学习方式。

只有建立在每一位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与交流,才有可能是真实的交流和有效的交流。因此,课堂上各类问题的提出、各种任务的呈现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否则,要么是教师自问自答,要么是反应快的学生成功抢答,无形之中扼杀了大多数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权利以及他们智慧的火种,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毫无收效。

(五)充分利用电子技术为学生创造逼真的语言教学环境。如今,随着现代化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更有利于情感教学。如利用录音媒体,为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幻灯机、投影机,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的学习环境,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想象。利用电视录像可以为学生营造逼真的交际环境,由于电视录象是以声音、画面结合的动态方式为学生传递语言信息,这样更能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于一体,达到人机对话的交际环境。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学习枯燥乏味,毫无生机,而是满怀信心、充满激情的投入到学习中。

(六)教师要创造开放的课堂,为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气氛

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学习中认知和情感的需求,作为教师应多创造开放的课堂环境,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愉快的实践和成功的喜悦。心理学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励其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是表现欲极强,尤其是由于表现成功而受到老师的表扬时会更加兴奋。因此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七)展示提升,体验成功

展示提升阶段是课堂的一个高潮。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学生之间的争论和对知识的补充使问题得到解决。作为合作探究继续和延伸的展示提升,可以是口头展示、板演、角色扮演、英文海报制作、竞猜游戏等多种形式,使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

三、英语课堂教学导学模式的评价

实施英语课堂教学导学模式的评价,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包括课堂教学质量的观念。

(一)要由过去主要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转向注意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要由过去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转向要特别注重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三)要由过去只关注结果,忽视过程,转向要关注学生各个时期的进步情况和努力程度。

(四)要由过去主要强调全面发展,转向不仅强调全面发展,而且要特别注意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五)新课程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应当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展示提升——拓展总结”为基本模式,教学目标多元,任务活动多样,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方式有机融合,学生始终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教学效果自然会与众不同。

四、结论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支柱,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学活动并不是围绕书本传授“符号”的过程,做教材的“奴隶”,而在于以课程为中介,通过师生之同的积极互动,将课程“动态化”,通过体验和发现去开发新的课程,能动地、个性地解读教材,去创建新的课程意义,使课程活起来,使教学活起来,力求达到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总之,在英语课堂教学导学模式中,教师“启”得有道、“导”得有法,学生思维活跃、思路灵活,潜能得到开发,就能自学、自会、自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应的“最近发展区”内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接第115页)递增趋势。即使不发生经济危机也很难解决这么多人的就业问题,更何况近年来全球经济局势一直动荡不定。作为毕业生党员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单凭政治面貌脱颖而出绝非易事。

2、用人单位对学生党员的绩效期望值高

用人单位视毕业生党员为应聘群体中的精英,聘用毕业生党员就等同于创造性地满足了单位对人才的价值需求。然而,这一认知在增加毕业生党员择业竞争砝码的同时,无形中也抬高了用人单位对这一群体的整体绩效期望值,加大了毕业生党员个体的就业压力。

三、提高毕业生党员就业竞争力的若干对策

通过SWOT矩阵的构建,运用系统的综合分析方法,将各种内外部因素加以组合匹配,提出提升毕业生党员就业竞争力的以下对策:

﹙一﹚将就业指导思想引入党课,加强党建对就业观的辐射力

针对SWOT劣势分析中毕业生党员存在的就业观误区,将社会就业现状融入党课授课范畴,适时将学生党员的人生观与就业观教育相结合势在必行。国家现阶段倡导的下基层、欠发达地区就业及支援西部计划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需的就业趋势这一思想应融入党课,让毕业生党员自主意识到作为毕业生群体中先进分子的使命,引导他们看到经济欠发达背后的发展空间和建功立业机会。[5]

﹙二﹚组织生活注入就业教育全程化理念,提供竞争力提升的机制保障

学生党员的就业教育并非毕业季工作,应伴随考察、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各个阶段。党校培训、推优入党、民主生活会等日常组织活动中积极融入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方法与技能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引导学生党员定期汇报就业相关的思想动态,从而建立全面提升党员就业竞争力的机制保障。

﹙三﹚组建毕业生党员就业信息库,针对性开展就业推荐

常规的党员信息库包含历年学习工作情况、特长爱好、性格特点等内容,可在此基础上围绕毕业生党员增设求职区域、岗位意向等就业信息。一方面有利于就业指导部门通过信息库检索针对性做好推荐,另一方面也便于用人单位全面深入了解毕业生党员的求职方向,进而正确作出抉择。此外,当前高校毕业生党员就业推荐注重的往往是所学专业、学习成绩、在校工作表现等,易忽视培养考察情况如思想汇报中反馈的信息,这也是个性化推荐的重要渠道。

﹙四﹚探索就业和党建工作的双赢模式,积极推动两支队伍的沟通合作

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和党建这两支队伍人员的日常工作交接点甚少。为此,高校就业指导和组织部门可以运用座谈、网络会议室、课题交流或共同组织学生活动等方式,促进两支队伍人员的相互沟通合作,共同探索促进各自工作领域发展创新的工作模式与机制。[6]寻求双赢同时切实提高毕业生党员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柯羽,刘晓凤.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M\].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2\](美)海因茨.韦里克,(美)哈罗德.孔茨.管理学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

\[3\]胡文淑.高校毕业生党建和就业双赢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

\[4\]吴琦.高校党建工作对学生就业观念误区的端正作用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8).

\[5\]姚圣梅.论大学毕业生党员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6\]周媛,季佳.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党建与就业双赢模式的探索\[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9).

上一篇:浅谈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教育\引导\服务功能 下一篇:《数学文化》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