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素质及教育路径

时间:2022-07-30 09:29:51

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素质及教育路径

摘 要:我国教育已经进入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然而拔尖创新人才的匮乏却是我们面临的不争事实。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独立的个性品质、健全稳定的创新人格、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基于多元文化的国际视野等方面的内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素质,应采取的措施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引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学生为本,坚持柔性管理的德育工作理念;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研究有机融合,实现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同步提高;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人格魅力和学术风范的育人功能,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包容文化,优化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注重拔尖创新人才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健全人格。

关键词:高校拔尖创新人才; 思想素质;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C961;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01-02

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造就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不仅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更是一项国家战略。所谓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国家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我国特别是在世界领先的带头人和杰出人 才。思想政治素质是拔尖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不仅决定着人才队伍的理想信念、政治方向和思想觉悟等,也间接塑造和影响着其他素质的形成,更决定着他们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所能发挥的作用。正如美国教育家德怀特・艾伦所说:“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备道德性的话,那么我们就在为社会创造危害”。

一、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素质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素质是涵盖理想、信念、修养、人格等要素的系统工程。具体来说,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素质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独立的个性品质。拔尖创新人才既同其他类型人才一样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又必须具有独立的个性品质。拔尖创新人才的首要特征是不盲从,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求新、求奇和求异,突出自己的个性发展,积极通过各种团队活动来寻找自我,发现自己的特长;发展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超越自我,积极进行创新探索。因此,拔尖创新人才除了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外,也应使自己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个性品质优越,创新的能力才能得到合理的施展,产生创造力,逐步成为与现代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拔尖创新人才。

(2)健全稳定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创新人格是指由个体内在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所构成的较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总和,是有利于创新意识开发、创新精神彰显、创新能力强化的人格特质。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个人心理层面的积淀,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在创新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困难和挫折,甚至暂时的倒退,拔尖创新人才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同时要有健康和谐的心境,兼容井蓄、心态宽容,正视自己的缺点,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成果。

(3)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认同。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培育国家意识、塑造民族精神、陶冶爱国情怀的重要基石。拔尖创新人才在具备良好知识体系和个性人格的基础上,要具有良好的民族文化认同品质。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人才培养和教育的良好心理整合、凝聚功能。

(4)基于多元文化的国际视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拔尖创新人才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具有国际眼界,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国际发展的趋势,洞悉世界风云变幻的实质,并能够清醒判断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一,要具有自觉的国际意识。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接受能力和求知欲望强,要发挥自身的优势,自觉提高思想认识,积极主动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其二,要具有开阔的国际眼界。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方向。大学生要努力学习,广泛涉猎,开阔和丰富自己的眼界,批判地吸收当今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

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思想素质的路径设计

1.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思想素质的时代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中决定成败的主导因素,科技发展领域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科技竞争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命运和前途,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增进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所在。人才是科技竞争的第一资源,科技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一国经济实力的强大需要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以及在全球创新系统中对领先产业的占有,而获得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最根本的在于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标志的全民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大学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高等教育在全球化竞争中承担着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艰巨任务,而研究生作为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道德、素养的优劣至关重要。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所谓“拔尖”,是指要在一个集体、一个团队乃至一个社会中,起到引领先行作用、表率示范作用,如果不能以德服人、以才服众,这种作用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至关重要。与此同时,研究生思想特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迫切需要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总体上肯定研究生主流特点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取得成效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研究生呈现出的一系列特点:年龄低龄化,社会责任感缺乏;政治热情不高,价值取向多元化;就业压力加大,心理困惑加大;竞争意识强,组织纪律性较差;对个人事业的追求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这些特点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必须采取积极对策加以应对。

2. 拓展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路径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引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和深刻,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方向、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行为规范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内容。如此丰富的内涵,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应解决的是为谁服务的方向问题,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坚持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力度,充分挖掘学生党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同步提高,培养具有强烈责任感、严谨学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引导其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服务祖国人民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明确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并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视野、全球意识和多元文化背景。

(2)以学生为本,坚持柔性管理的德育工作理念。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是彰显大学精神的重要标志。但一段时期以来,一些高校内部管理出现了诸多偏差,其中最大的偏差在于过分行政化的管理模式,淡化了以人为基石的人文管理模式。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已基本确立和成熟,存在个体情况复杂、价值取向多元、现实需求多样等特点,对研究生群体的服务和管理,仅靠制度的刚性制约是不够的,彰显个性、体现人性化的柔性管理无疑能够弥补“刚性”的不足,也更为适合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思维特点。柔性管理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以高素质个体为核心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要求用柔性的方式去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源,在尊重个体的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的前提下,提高管理对象对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在党团建设、社团活动、综合测评、日常管理及其他工作中,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满足研究生最迫切的需求,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满足成才需求、鼓励创新和促进全面发展上来。

(3)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研究有机融合,实现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同步提高。专业知识学习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对研究生实施思想道德等方面教育的重要途径。创新能力与意识的培养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许多高校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比如,从 2009 年起,清华大学尝试打破文理科界限招生,给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这也是清华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又一有力举措;南开大学在2009年9月正式以“伯苓班”和“省身班”为载体,选拔一批在理科学习方面具备优秀条件的学生,为他们配备“一流条件、一流师资、一流氛围”,培养理科拔尖创新学生。许多高校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和探索,将人文素质教育寓于专业教育之中,在加强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创设人文教育环境、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研究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丰富多彩的人文素质教育让研究生自觉消化、印证、体悟、实践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

(4)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人格魅力和学术风范的育人功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全员参与,形成合力育人的良性机制,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是研究生导师队伍。研究生导师在拔尖创新人才的人格塑造、品格养成中至关重要,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负有重要职责。导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其科学态度、道德认识、人生观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长期乃至终生的影响。引导和鼓励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项目、学术活动、学术竞赛相结合,让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进行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同时,及时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和动态,全面关心研究生成长,关心研究生的学业、生活、心理健康、就业状况,做到思想上引导、学术上把关、生活上关心。

(5)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包容文化,优化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要从制度和文化精神塑造来鼓励研究生创新的实现。学校要制定鼓励创新的制度,从研究生招生、选拔、考核、评价、就业等方面加以落实。同时,要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创新必然伴随着风险和失败的可能,因此要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保护创新的萌芽或前瞻性的认识。同时,要建设良好的学术道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优良学风。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唯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才能取得科学的真知。

(6)注重拔尖创新人才的主体作用,培养健全人格。人格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求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还必须具备拔尖创新人才所需要的人格,以促进个体健全、完善人格的形成,将人类文化、科技、审美、劳动等文明成果内化为自身独特的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与之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克明.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04).

[2]桑春红.创新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4).

[3]王庆环.大学德育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什么[N].光明日报,2005-12-07.

[4]顾海良.大学生应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N].中国教育报,2008-05-08.

[5]王玲.关于综合国力的测度[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06).

[6]罗小玲.研究生教育中导师的使命与责任[J].高教论坛,2008(05).

[7]谢泳.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8]关欣.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8(11).

上一篇:试论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策略 下一篇:成才视角下的班主任责任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