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研究

时间:2022-07-30 08:36:25

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研究

摘 要:高校辅导员素质的高低对学生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以研究高校辅导员素质的起因为切入点,阐述了研究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综述国内外关于高校辅导员素质及素质结构的研究现状,以期对高校辅导员素质提升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素质;素质结构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141 -03

在大学校园里,政治辅导员与大学生朝夕相处,他们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紧密联系,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快速、最广泛和最深远的。往往有什么样的辅导员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大学生,为此,必须通过深入研究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的研究价值

(一)大数据时代到来,必须重视辅导员素质结构研究

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数据分析日益成为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支撑点,高校辅导员素质的研究亦是如此。根据TDWI(数据仓库研究所)对大数据趋势分析的报告,如图1所示, 辅导员对现有数据的常归分析和监测已无法满足21世纪大学生的发展需求。首先,高校辅导员不再具有信息的主导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了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教育者和被管理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其次,信息获取渠道的增加,大学生同社会环境接触的无缝对接状态,往往会出现在学生中间已经广泛传播的重要信息,辅导员却一时没有发现或难以应付的情况。再次,网络虚拟化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新变化,他们的思维方式、沟通方式、表达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等都被深深地打上网络烙印。一些消极负面的思想观点在网络上的传播蔓延对大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的“深度分析”技术,做到早发现,早预期,早介入,加大正面引导力度,努力扩大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当我们在津津乐道什么是大数据时,它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也对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加强辅导员素质结构研究

高等教育的发展既要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可能相适应,又必须面向未来。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提出“未来的教育”,他预测“未来的教育要面对服务、面对创新”。辅导员应如何在未来的高等教育过程中改变单一、固化的教育和培养模式,做好服务,创新学生工作,对于辅导员或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而言,最关键的就是要具备科学合理的素质及其素质结构。一方面,只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辅导员才能培养出杰出的现代大学生。作为与“杰出人才”息息相关的辅导员,必须与时代紧密结合,以自身的素质结构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大学生。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本身却要求辅导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优化自身的素质结构,去适应现代人才的培养要求,造就新时代的杰出人才。因此,研究与确认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和素质结构及其形成规律,乃是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三)新时期大学生的新特点,必须深化辅导员素质结构研究

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各项工作发生许多新变化,特别是高等教育对象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和新问题。目前高校学生的主要群体为“90后”,他们“自我管理能力差,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期望值高,心理承受力弱;缺乏团队意识,艰苦精神不足。”他们通常都处于“半盲目、半独立、半依赖、半幼稚、半自觉的状态”。他们自我意识强但更加关注自我的发展;个性张扬、叛逆;心态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思想与价值观多元化;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脆弱、耐挫力不强。他们“有着远大的目标,憧憬着美好的校园生活,但却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当前我国大学生教育现状如何呢?“相当大一部分学生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甚至令人担忧。他们缺乏远大的理想,对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盲目地追赶所谓的潮流,时尚”。这些都从客观上要求我们,注重辅导员素质提升,优化辅导员素质结构,通过深化辅导员素质研究,来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出现的新情况,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遇到的新问题。

二、高校辅导员素质及其素质结构

(一)关于素质

关于素质的问题,教育界曾提出很多不同的看法。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概念,素质“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素质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完善。 顾明远主编关于素质的解释,也突破了心理学的素质内涵的限制,提出了符合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要求的素质特质。 一是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机能特点。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称禀赋。对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二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所以,素质是人的内在的品质,但通过个体的努力和实践是可以完善的。素质是人们通过实践积淀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和素养。素质的养成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具有遗传性,隐蔽性、可塑性,相对静态性、稳定性的个性特征,是多因素、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系统。

(二)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研究状况

1.高校辅导员应具备何种素质,学者们众说纷坛

一是政治辅导员,顾名思义,必须具备思想政治素质。有研究者提出“作为一名合格的辅导员,不仅要政治素质好,思想修养好,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规章制度。这与党的政策文件不谋而合。“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统称。其中,政治思想素质是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核心,是其他素质的综合灵魂,也是高校辅导员适应时展的重要条件” 。

二是研究者们对辅导员的素质归纳为不同的要素论。学者们都乐于对素质构成“做加法”。具体有两要素论(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三要素论(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四要素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构成。)以及六要素、“九因素论”等多要素论。美国学者G.Egan认为辅导员的素质包括身体、态度、知识、技能与应变等13个方面。

2.“素质不是什么抽象的、不可琢磨的东西,素质反映了一种结构,是一种关于知识、能力和非认知因素之间和谐发展的结构,这个结构又决定了个体的外在行为能力的大小, 这就是素质的‘结构论’。”佟庆伟和秋实提出个体的素质结构有诸多因素,从广义上来说可以将诸多因素分为三类(见图2):分别为个体掌握的知识、能力、已经内化的非认知因素(即非智力因素)。在辅导员的素质结构方面,研究者们纷纷构建辅导员的素质结构模型,彭庆红用统计分析方法,构建了高校辅导员素质三维结构模型(“MKI模型”),即价值维度、知识维度和工作目标维度。每个维度都有相应的指标。其中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在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中最为重要,管理能力素质次之,专业知识素质再次。还有研究者提出当代科学一体化的趋势要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KAQ模式”(即知识Know 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三个词的英文缩写)。除了构建模型之外,有研究者开始对辅导员的结构模型中的某个具体素质进行研究。如有学者特别重视辅导员的心理素质研究,用问卷调查和观察访谈的方法,对8所高校的140名在职辅导员和367名在校大学生调研数据进行分析,辅导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及其特征可分为4大类18小项,知识素养:求知欲、专业追求、德育理念、教育学心理学理念;智能品质:应变力、志趣、洞察力、处事、爱岗敬业;需要与情感动机品质:成就感、交往、情感、情操;自我意识:意志、作风、理智、心理调节、心理健康。还有的研究者参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对广东省19所高等院校的部分专职政治辅导员的心理需求进行了调查,发现高校辅导员的心理需求有三个特征:即优势心理需求的高层次、自我实现需求更加强烈和尊重信任需求较为突出。而有的研究者着重强调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强的科学文化素质、全面的组织管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有研究者认为高校辅导员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外,还应秉持先进的教育理念、多元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的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素质, 才能担当起培育新世纪人才的重任。重庆大学的罗涤、李华运用胜任力理论,对辅导员队伍进行调研分析, 认为辅导员的素质结构包括较高政治觉悟的政治素质,良好的工作生活作风、品德高尚的道德素质和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要热爱辅导员工作,责任心强,工作作风好,能够严于律己,做学生楷模”。

三、启示

纵观国内外研究者对高校辅导员素质及素质结构的研究,笔者发现国内更多关注于基本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这是正确的,这与中国的国情和特色有关,也与辅导员以往长期并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关。然而以往的一些研究过多地关注于基本素质,在辅导员专业素质方面的研究重视程度不高,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趋势不符。与此同时,欧美国家及港台地区的研究者对学生事务管理者的个性品质要求较具体、细致,但却回避了思想政治的素质。上述各家对高校辅导员素质的论述虽各有侧重,但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良好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第二,多元的知识结构;第三,卓越的职业能力,包括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但是也存在三点不足和局限:一是研究成果过于理论化、可操作性不强。二是理论分析不够,实证研究较少。三是比较零星和分散,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大部分学者关注辅导员素质,但并未对不同类型学校的辅导员素质进行有针对性地阐述。难道研究型高校、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的素质结构是一样的吗?抑或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类别的学生对辅导员素质的需求是不完全一致的?

参考文献:

[1]唐喜芬.提升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对策研究――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4.

[2]蔡枫瑜.从管理著名效应理论谈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J].卫生职业教育,2010.(06).

[3]陈洁.探析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趋势[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4]李爽.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现状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0,(06).

[5]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K].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50.

[6]武士俊.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和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1999,(04).

[7]卢景昆.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结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0,(10).

[8]金晶.高校辅导员素质提升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3,(09).

[9]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0]佟庆伟,秋实.个体素质结构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

[11]佟庆伟.素质与素质教育的“结构观”[J].江苏高教,2004,(02).

[12]彭庆红.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03).

[13]刘智运.跨世纪的课题:转变教育思想[J].教育研究,1998,(03).

[14]肖文娥,王运敏.论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J].教育研究,2000,(10).

[15]黄飞,吴明寿,冯婉娥.高校专职政治辅导员心理需求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1987,(03).

[16]寇跃灵,牛金玲.谈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10).

[17]罗涤,李华.胜任力理论及高校辅导员选聘机制的优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18]武士俊.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和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1999,(04).

上一篇:智慧城市背景下上海打造智慧地铁的调研与分析 下一篇:数据挖掘在教学管理系统进化中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