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邀游半世缘

时间:2022-07-30 08:05:00

我在朋友的心目中是个“书呆子”。

“书”和“呆子”联系在一起,就意味着书读多了人就不那么精明了。我给自己总结了几条:不吃鱼肉荤腥,不喝酒,不玩麻将,不打扑克,不会下棋,不会钓鱼,不会打球,更可悲的是不会“上网”,不会发“伊妹儿”……其实,这些只是我生活的一半,我生活的另一半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我有追求,我有爱好,我最大的兴趣是读书。

我的故乡,在江南苏皖接壤处一个建自宋代的古县。一座座青石砌起的牌坊竖立在县城的近郊,古文化在这个小县积淀得很深厚。县城虽小但藏书人家颇多,我们家也有藏书,而且大都是线装书,用紫檀木制的书箱装盛,以显示书的身价不凡。

在这种家庭文化氛围中,自幼养成了读书习惯。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百业萧条,但那条青石板铺筑的小街上竟然还有几家小书店。这些书铺除了售书外还允许孩子们进店看书,这给我们这些“半大小子”创造了一个便于阅读的机会。每天下午放学后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天地。往小书铺里一钻便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在这里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带绘图的《清宫十三朝》。各朝各代,皇子皇孙,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笙歌弹唱,刀光剑影,弄得我几近痴迷。读完后我却发现,数来数去,从顺治皇帝入关算起也只有十个皇帝,怎么会有“十三朝”呢?后来我又找到清代史资料才弄清楚:顺治皇帝入关前还有皇太极和努尔哈赤两帝三朝。

从此时起,我对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这话产生了怀疑。以后读书对书中的人物、细节、环境,特别是史实我都要弄清楚。

初中毕业时,中国的“四大名著”都已经读完了。《三国演义》中那种半文半白的语言有的还不甚懂,但也就这样读下去了。那时,江南一带是沦陷区,出版物极少,偶尔出现一本新书就会轰动一阵。有一次我看见一位官宦人家的子弟在读一本《孤儿求学记》,这引起了我强烈的求读欲望,这种欲望超越了我的自尊心。我硬着头皮向他借书,但此人十分苛刻,竟然提出要我帮他家挑三天水的条件。我们那里没自来水,吃水全靠从一口古井里汲取。为了看到这本书,我毫不含糊地给他们家挑了三天水。但这本《孤儿求学记》我终于读到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年岁的增长,对外面世界的理性认识增强了,阅读的范围也扩大了。印象最深的,是读到一本当时在国统区流传颇广的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这本书作者用人们熟悉的事例和语言,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而且结合当时国统区人民面临的生活困境,帮助人们确立革命的人生观。书里有些章节至今我还能记住,如“哲学并不神秘”、“卓别林和希特勒的胡子”、“猫吃老鼠”等。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最浅显的理论,仿佛在弥天大雾中看到了一线光亮。

后来我参军了。生活工作内容都改变了,然而爱读书的习惯、兴趣没有改变,我与书是结了缘的。今天,我能拿起笔抒发心中的感情,感受生活的幸福,描述北大荒壮丽的景色,应该说这是书籍给我的力量。

我读书的范围既杂且广,什么书都读。始终遵循着“开卷有益”的古训。“开卷”确实“有益”。只要你开卷就能获得知识。读了世界史,我知道了古罗马帝国是怎样消亡的。读了欧洲文艺史,让我知道十五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对摆脱神权统治,促进文明建设和思想解放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从而你就知道,《蒙娜丽莎》那幅画中女主人公唇边的微笑为什么会永远留在巴黎卢浮宫的收藏厅里。我不止一次翻开二十四史,这使我感受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在冷酷的皇权搏斗、刀光剑影中走过的。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竟然不顾血肉亲情硬是发兵攻破南京城,迫使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投火自焚,自己当上了皇帝。残酷的杀戮,替代了温馨的亲情。

在绵长的历史轨迹中,我还悟读出历朝历代的革新变法的道路是艰难的、曲折的,有的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从商鞅变法到王安石变法革新、唐代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等等,莫不如此。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在顺宗时参加了立志革新的“王叔文、王集团”(即“二王”)。由于革新触动了宦官、权贵的利益,受到阻力。顺宗皇帝死后王叔新失败,当时有八位官员被贬到下面当了“司马”(即“八司马”)。柳宗元先被贬到湖南永州做了一名司马。以后又转到柳州。他在柳州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柳州人民为了怀念他还专门修了一座柳侯祠。革新的失败使诗人抑愤难平,他曾写了一首诗:“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诗人悲怆的心境。历史就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斗争中前进。

读书又是一种心灵的抚慰,精神的享受。读《聊斋》最好是在夜雨敲窗,孤灯独对的时候。此时,仿佛蒲松龄在“萧斋瑟瑟,案冷凝冰”的聊斋中呵着寒气写书,一位绝色佳人飘然而至……俄而,却变成柔媚的野狐。于是,令人屏声息气,神情肃然。至于手捧《三国演义》,又要“替古人担忧”。关羽兵败麦城不禁使人顿足捶胸,慨叹不已。火攻赤壁曹操割须而逃又欣然击掌。更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而不胜唏嘘。读古典小说情绪总是随着书中的情节而走动。

中国有悠久的诗词文化。唐诗宋词元曲令人百读不厌。我到了北大荒后也学着做一些古典诗词,但韵律往往掌握不准。一位老诗人告诉我:写古典诗并不难,只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哼”。这里的“哼”字很重要,它是写诗的准备过程中的酝酿阶段。有些诗就是在“马背上哼出来的”。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短短的十四个字就显示出强烈的色彩和鲜明的物象,将人带进暖风拂面、蜂飞蝶舞的早春时节。李白的“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梅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苏轼的“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些诗词在诵读之后,使人感受到衍生出的强大魅力,它用声音、色彩、鲜活的感情在征服人间。至于唐代边塞诗人的“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一种卫国守边的豪情壮志,不禁使人对这些在艰苦的边塞岁月中餐风饮雪捍卫疆土的将士顿生无限敬佩之情。

上一篇:近期两岸新兴产业合作热点与展望 下一篇:统计过程控制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