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反贫困问题的思考与对策探究

时间:2022-07-30 07:51:43

民族地区反贫困问题的思考与对策探究

摘要:我国民族地区的贫困是制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从根源上对民族地区贫困的成因进行分析,从而为民族地区贫困治理与研究实践提出一些思路和对策。文章从历史区位、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等方面论述了民族地区的贫困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反贫困;贫困成因;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6-0067-02

贫困是对经济、社会和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于经济落后导致低收入从而造成人们缺乏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物质、服务以及没有发展机会和手段的一种生存状况。我国民族地区的贫困是制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解决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

(一)历史区位条件具有边缘性

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在商品价格和契约费用既定的情况下,流通费用高低成为交易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我国首先接受国际市场辐射的是东南沿海地区,因为这一地区濒临海洋,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货物运输只有海上距离,因而是国际经济贸易的理想区位。而我国民族地区除了海上距离之外,还有漫长的陆上距离,不符合“流通费用最低原则”,因而是国际贸易的非理想区位。

注:Ⅰ.位居全国通枢纽;Ⅱ.位居区际通道或对外门户;Ⅲ.位居交通网侧翼;Ⅳ.位居交通网末梢。

A.1000千米。

1.1500千米。

a.>2亿吨;b.2~1亿吨;c.1~0.5亿吨;d.

资料来源:李文彦主编《中国工业地理》,科学出版社,1990年。

由上表可见,我国民族地区区位的各项评价指标基本处于劣势,由于远离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核心区,这种区位上的边缘性进一步强化了其封闭性,使得民族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直接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和资源转移的难度加大,又因民族地区内部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高度分散性,这种影响又被进一步放大。

(二)基础设施建设和通讯发展落后

我国民族地区主要分布在内陆边疆地区,大多处于高山峡谷、山地丘陵之中,不仅影响了其对外开放的程度,还阻碍了基础设施建设和通讯信息的发展。低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通讯困难已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各种现代文明成果的可达性较差,不利于当地人民的观念更新、生产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至今,民族地区的有些乡镇路面仍然坑坑洼洼,一些省际外级公路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的损毁,多已断头,还有一些地方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不通公路、不通电、没有安全饮用水的情况。2007年排名邮电业务总量末三位的均为民族地区,地区为30.88亿元,青海地区为54.02亿元,宁夏地区79.90亿元,与非民族地区成百上千亿元的邮电业务总量相比,民族地区的邮电业务总量水平确实偏低。我国民族地区的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的使用人数也较少,2007年民族八省区中除了新疆外,其余地区的上网覆盖率均不同程度地低于15.9%的全国平均水平。与之相类似,除了内蒙古和宁夏外,2007年移动电话在民族地区的普及率均低于41.4%的全国平均水平。有些民族地区乡镇至今仍存在有线电视的盲区。

(三)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人力资本贫乏

经济的不发达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和人口快速增长相伴相生。我国民族地区的贫困面比较大,存在着“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恶性循环。2007年全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5.17‰,民族八省区中,除内蒙古外,其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超过全国水平,新疆、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更是在10‰以上。与人口快速增长相联系的是人力资本存量低,人力资本质量的高低通常从受教育程度和身体素质两方面来综合考察。民族地区受教育水平如今虽然已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但是从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文盲、半文盲等指标参数来看,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此外,不少民族地区还是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砷中毒等地方病的多发区,致使相当一部分人口陷入了因病致贫的困境,严重威胁到生命安全和正常的生产生活。这种现象既是经济落后的产物,又是下一轮经济发展的障碍。

(四)经济发展水平低

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最直接的首要表现是人均收入水平低。民族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不仅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产业结构水平低。这里选取的衡量指标是产业结构演进系数,该系数用于衡量产业结构演进状态,系数值越大,说明产业结构演进状态越好,系数值越小,则说明产业结构演进状态越差,其具体算法如下:

Y为产业结构演进系数,g1、g2和g3分别为研究区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

根据上表2~4列数据可计算出全国和民族八省区的产业结构演进系数(见上表最后一列)。由于系数越小,说明产业结构演进状态越差;系数越大,说明产业结构演进状态越好,因此,由上表最后一列的系数可以看出,我国八个民族地区,除了宁夏和青海的产业结构演进系数高于全国的产业结构演进系数外,其余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系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国大多数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演进状态普遍较差。由于产业结构的演变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其演进状态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进而拉大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五)非正式制度的制约

非正式制度体现在人的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或文化中,属于观念层次的规范准则。我国民族地区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前,社会发展程度较低,不少人的市场经济观念、投资理财观念、竞争与合作观念、效率观念、创新等观念较为淡薄,又因为不同的价值观所体现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这种非正式制度的约束不仅影响了现代文明和技术的普及,而且还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关于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思路和对策

(一)依靠扶贫政策外力,改变贫困面貌

改变区域劣势状况,市场机制的力量显得相当薄弱,必须通过政府的支援和支持来实现。民族贫困地区依靠自身的力量难以走出“贫困恶性循环”的怪圈,而政策作为一种外在因素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在实践中已被广泛运用。以工代赈因落实到项目,其资金直接到达执行机构,故该扶贫措施的成效最为显著。国家目前积极倡导和推行的一种扶贫到户的方式是进行小额信贷。因其具有覆盖面大、资金周转快、返贫率低、还贷率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使得扶贫效果也较为显著。此外,政府组织劳务输出成功扮演劳务输出“乘务员”的角色,也是因剩余劳动力多,且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的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加大基础设施和通讯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针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差的现象,应把民族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合理分配和利用国家和地方财力,并力争闲置的民间资本参与其中,突出抓好交通、电力、水利、通讯建设,以增大贫困地区的物质、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要素的流动机会。只有在区域硬环境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才会吸引到更多的投资,从而发挥投资乘数的作用,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强化人力投资,提高人口素质

在控制人口过度增长的前提下,当地政府应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多渠道全方位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为民族贫困地区培养出一批有判断能力、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企业家,以克服市场失灵,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管理,使其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提高民族地区人口的身体素质,可以在一些民族贫困地区提供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建立卫生医疗网点,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针对地方病提供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四)立足比较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民族地区大部分位于我国西部,有着丰富的矿产等自然资源。应充分利用区域内具有优势的资源和要素,培育主导产业,发挥其前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并根据6R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和合理消费,逐步完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促进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

(五)更新思想,形成适应商品经济的观念

民族贫困地区要克服保守封闭的观念,形成开放的观念以扩大对外交流,博采众长;形成创新的观念以积极采用新技术,追求新管理;形成竞争的观念以勇于接受挑战和较量;形成效率的观念以使资源达到合理配置。

三、结语

总之,民族地区反贫困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只有充分认识了民族地区贫困的成因,不断探索出治理贫困的对策,才能够逐步缩小区域发展之间的差距,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达云,郑长德.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蔡国田,张雷.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山西能源节约问题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2008,(4).

作者简介:侯钰(1983-),女,江苏盐城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上一篇:三汊矶自锚式悬索桥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下一篇:包头阳光健康城住宅小区项目电气专业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