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思路漫谈

时间:2022-07-30 07:07:08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思路漫谈

【摘要】目的:探讨各种临床检验方法对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确诊的临床价值,分析总结。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于2009年11月至2013年12月之间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小儿患者66例,分析其入院后进行的临床检验,总结整理不同临床检验方法的有效性及准确性。结果:本次研究中发现ELISA法检测中,感染的患儿中阳性检出率60.61%,而实验室检查中可见明显的CRP和白细胞的升高,冷凝集试验阳性率高达30.3%。此外,还可发现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等有一定上升趋势。而在肝功能检测中,也发现其中有一定损害。结论:对于不同种类的临床检测,有不同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检测率,因此将这些临床检验适宜的综合,综合性的分析结果,能够有效的提高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检出率,帮助医生早期确诊,帮助患儿的早期治疗,使其能够及早接受治疗,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间。该方法值得临床上的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检验;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38-02

支原体是没有细胞壁的,非病毒,非细菌的原核细胞微生物。对于人而言致病的一般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MP(mycoplasmal pneumonia) 是常见的下呼吸道的病原体。首先能够造成局部的感染,其后能够令患者的多器官受到损害,甚至是各个系统。近几年,该病原体的感染在小儿中有已成为一种常见疾病,甚至可能造成一定的小范围流行疾病[1]。但是该疾病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与一般的肺部感染极其相似,因此非常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2]。以往使用的检测手段多为实验室常规检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MP-IgM检出率也明显增高,这个能够很好帮助提高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出率[3]。但仍存在一定的漏诊率,而血象分析中也能够帮助检测出一些患者,因此可见只有多种临床检测手段联合使用方能更好的为临床服务。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不同临床检验手段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出情况,我院特进行了本次回顾性研究,分析了不同临床检验对该疾病的检出率,现将本次研究叙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对象

选取于2009年11月至2013年12月之间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小儿患者66例,所有患者确诊均根据《实用儿科学》中的诊断标准。66例患者中女性32例,男性34例,年龄位于7个月-10岁之间,患病9-46天。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病征,包括刺激性干咳,发热,咽痛,胸痛,呼吸不畅等。对其进行X线检测,发现出现单侧的絮状阴影。同时部分患者出现除呼吸系统外的表现,包括恶心呕吐等。

1.2 检验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使用的临床检验方法有ELISA,实验室检测。ELISA检测MP-IgM,实验室检测则包括尿常规,血常规,冷凝集试验。同时也进行一定的肾功能,痰及细菌培养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的临床实验数据录入SPSS12.0软件包中,分析这些研究数据, t检验,认为在 P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66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见患者经过上述的临床检验后,发现在ELISA检测中,MP-IgM阳性率有40例,约占60.61%。血常规检测中,白细胞低于4.0 ×10^ 9 /L有8例(12.12%),位于(4.0-10.0)×10^9 /L有22例(22.73%),高于10.0 ×10^9 /L有36 例(54.55%)。尿常规检测中发现,有50例患者显示正常,约占75.6%。16例患者显示异常。痰菌培养中发现7例患者为支原体阳性,其余显示其他细菌阳性。冷凝集试验显示20例患者阳性,约占30.3%。CRP高于10mg/L,有19例,约占28.8%。而肝功能检测未显现异常。

3 讨论

据流行病学相关报道显示,越来越多的小儿感染肺炎支原体,并且大多数的患儿年龄趋于3岁以下。而就我国当前的形势也十分严峻,在我国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率高达20%,据相关专家推测,这可能和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调相关[4]。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对于婴幼儿,尤其年龄较小的小儿的影响极大,并且其主要临床症状与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疾病症状极为相似,同时还由于其他类似的病原微生物的干扰,给准确早期诊断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常常导致患儿由于未及时准确诊断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因此,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早期、及时准确的诊断非常的有必要,不仅能保证患儿及时的治疗,提高治愈率,还能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方法有尿常规、血常规、血清抗MP-IgM检测、冷凝集实验以及PCR等。此次研究分析了各种方法对于小儿肺炎支原体的检验效率,结果显示通过ELISA检测血清抗MP-IgM的阳性率最高,而其他诊断方式也能检测出一些患儿,但所有方法的检出率都未达到100%,说明这些方法的检测结果并非是百分之百正确的。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测不能单一的依靠一种方法,应联合多种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有效提高阳性检出率,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降低误诊、漏诊的发生,以便于医师能及时根据检测的挤过的给予患儿正确的治疗,提高患儿的治愈率,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可以太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宇波,侯金香,武英凤.浅谈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88-89.

[2]曹玉璞.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5,10(6):339.

[3]Esposito S, Blasi F, Arosio C, et a1. Importance of acute myeoplasm pneumoniae and Chlamydia pneumoniae infections in children with wheezing[J].Eur Respir J,2000,16:1142-1146

[4]董宗祈.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致病机制与治疗的关系[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 4) : 243 - 245.

上一篇:绥中县2012―农村饮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下一篇:多种术式治疗不同肛瘘67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