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受损原因及保护对策分析

时间:2022-07-30 06:50:43

甘肃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受损原因及保护对策分析

[提要]甘肃全省博物馆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科技保护健康评估结果表明,丝织类文物基本处于开放式的自然保存状态,受藏品保存环境及相关因素影响,长期遭受环境腐蚀,目前亟需科学保护。本文对目前甘肃省丝织类文物藏品腐蚀病害类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藏品腐蚀受损原因进行了科学剖析;针对当前博物馆藏品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藏品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估,提出了相关科学、合理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甘肃;博物馆;丝织类文物;科技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6—0105—04

一、甘肃省馆藏丝织类文物概况

甘肃全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175件,涉及省、地、县级文物收藏单位23家。根据全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科技保护健康综合评估结果,由于文物库房内部硬件设施简陋,缺乏防盗、防震、防火、防污染等设施功能,不能满足现代文物科学保管的基本要求。此外,文物库房缺乏必要的空气调节和控制设备,以及最基本的防尘、除尘和防日光及紫外线设施,不能对库房的温湿度、空气质量、光照等自然因素进行有效监测、控制和干预,藏品目前基本处于自然保存状态。经测定,甘肃省文物库房温度夏天接近35℃,冬天超过零下12℃,而相对湿度在6%~90%之间波动,而且,温湿度日较差值较大,致使全省丝织类藏品受损情况严重,目前亟需科学保护。

二、甘肃省丝织类文物种类及病害腐蚀状况

从甘肃省丝织类文物藏品特点看,整件、完整织物藏品较少,而以零块、小件居多。从丝织品质地组织划分,平纹的有绢、缣、绉纱,素色提花织物有各种纹绮、纹罗,重经组织有织锦、缂丝。此外,还有少数的组、绦、丝履编织品,以及少量的高级丝绸织锦。

考古出土的丝织品文物,经过地下长期埋葬,受到周围环境土壤中酸、碱、盐成分侵蚀,特别是受墓葬潮湿环境影响,纤维素因吸收水分而溶胀,水解为氢化纤维素和氧化纤维素,使丝织品的强度大大降低;尤其是植物纤维,吸水后纤维素膨胀,往往干燥后不能复原,甚至一碰就变为粉末。对于已经糟朽的纺织品文物碎片,采取夹在两片特制且能够吸收紫外线的有机玻璃中保存,在边角衬垫软布或软纸,以避免织物直接受压;玻璃边框并用胶布等材料进行封护处理,以便与外界环境隔绝;平放时应避免来回移动。

(一)丝织品类型

1.绢

绢是普通的平纹丝织物,当时生产量较大,出土实物数量也最多。馆藏绢织物多为套色印花绢或染色平纹绢,这种印花不是手工绘制,而是采用事先刻好三种单花镂空板,先印绿花纹,再印小的白花纹,最后再印大的白花纹,分三次套印出来,这种涂印的技法和花纹都很新颖,为过去所少见。

2.绉纱

绉纱是一种空隙很大、轻薄透明的平纹丝织物。一般由生丝织造,经纬丝都加纺捻,当时称之为“方空”或“方目纱”。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武威磨嘴子M48汉墓出土的素色方孔纱,平纹假纱罗组织,经纬匀整纤细,有疏细的方孔纱,质地较薄;M62出土的男尸裹发巾帻也属这类绉纱,薄如蝉翼,经纬极细。

3.轧纹绉

轧纹绉是甘肃首次发现的新品种,丝织物经过一种特殊的处理技巧。它的制法很可能是用两种阴、阳吻合的模板对轧而成,绉纹至今保持如故。

4.花罗

罗是质地轻薄、丝缕纤细、经丝互相绞缠后呈椒眼纹的织物,无花纹的称“素罗”,有花纹的称“花罗”。馆藏汉代菱花罗,纬线加粗,花纹部分的经线排列紧密,少有空隙,使叠菱纹在疏朗的六边形孔眼的地纹上显得更鲜艳突出。同时,织作精巧,染色均纯,反映出汉代丝织工艺的高超水平。

5.织锦

锦是以彩色的丝线用平纹或斜纹的多重或多层组织,组成各种花纹的精美丝织物。在汉代织锦中,绒圈锦是其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在这种织物的花纹图案的表面,带有大小的绒圈,是后世绒类织物的前身。武威磨嘴子出土的这种实物残片,花纹周正,排列整齐,厚实、柔软、美观,比马王堆出土的织纹更为紧密。

唐代织锦,由汉代织锦的经线显花改而采用西方的较容易织的纬丝显花法。其中织物图案增加了不少外来因素,像忍冬纹、葡萄纹、天马纹等,如馆藏的唐代绿色缠枝葡萄纹绫。

妆金锦是把金线或银线织入锦中而形成的特殊效果的锦缎类织物。元代妆金锦,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丝织锦图案有紫大花、紫鸾鹊、紫百花龙等,如馆藏妆金奔兔绢、妆金天马纹锦、妆银天马纹缎;明代妆金锦,在题材和内容上讲究形式美感,强调吉祥含义,多为寓意吉祥的图案,藏品有妆金莲花方孔纱、妆金灵芝纹方孔纱、紫色卍字菱团龙花缎、妆金团花缂丝纱。

6.刺绣

刺绣作品不易保存,现在能见到的殷商时期的刺绣,是粘附在泥土上的痕迹,丝织物的纹路和刺绣的花纹依稀可见;战国时期的刺绣品,出土实物数量较少。汉代时期的刺绣作品出土很多,图案复杂,刺绣工艺较发达。

如甘肃武威磨嘴子出土的刺绣绢底屯戍人物图藏品,保存完好,实属难得的珍品。该刺绣是在平纹朱红绢底上用黑、白、赭、浅绿四色绣出图纹。右立体形硕伟者为主人,散发、身着宽袖长袍,为汉族。左立头戴尖顶帻、身穿窄袖紧身袍的小吏,为少数民族。主人与小吏之间,置有营门,周围为竖立的盾牌和戟戈,简约地反映出军营屯戍的场景。

7.缂丝

缂丝盛行于唐代,缂丝织造时,以平纹组织为基础,全用彩纬,根据花纹的需要编入经纱中。由于缂丝作品基本上将原绘画移植于织品上,织物尺寸与原作品尺寸相符,故通常均不记缂丝作者姓氏。馆藏缂丝织物,大多属于唐代缂丝。

(二)腐蚀病害种类

1.糟朽

古代织物糟朽主要由光、热、化学、生物、机械破坏等因素造成的,从而引起强度损失、颜色变化、分子量降低、结晶度变化、形貌和手感改变等。考古发掘出土的丝织品,由于长时间埋藏在地下,受各种微生物和其他化学、物理等条件影响使纤维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出土时织物纤维强度十分脆弱,表面色泽暗淡、发黄,出土后受光与大气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剧烈变化,后期由于保存微环境的改变,受空气中氧、紫外线、温湿度作用,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脆化程度,甚至看不出其原始面貌。

上一篇:戴震对理欲关系中“理”的辨正 下一篇:分层器乐教学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