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对理欲关系中“理”的辨正

时间:2022-05-11 07:53:15

戴震对理欲关系中“理”的辨正

[摘要]在程朱理学中,“理”是一个具有根源性、总体性、形上性的本体概念。戴震的哲学是在对理学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而他用以刺入理学内核的武器就是全新形态的“理”概念。戴震在概念分析上把“理”规定为分理、条理、情理。在将这些内涵运用于社会生活时,它们被解释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特殊性、秩序性以及适度性。此外,还包括人对这些内容的正确认识,即道德真理。据此,戴震对宋明理学家以“意见”为理,造成“以理杀人”的后果展开了严厉批判。

[关键词]戴震;理欲关系;理;情理;宋明理学

[中图分类号]B24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6—0082—03

“理”在汉文化中本义指治理玉石,治玉必循玉之条理而治之,所以“理”引申为肌理、文理和条理等,后来在哲学中引申为事物自身的规律和做事的当然之则。如《周易·系辞上传》:“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于其中矣。”《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杨倞注曰:“理,有条理也。”“理”也引申为“性理”之义,如《孟子·告子上》:“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礼记·乐记》提出的“天理”范畴,指一种与人性相连的、超越性的、普遍的道德原则。但此义直到北宋二程“体贴出”、“天理”,才得到突出强调。在程朱理学中,“理”从物的属性转而为对物的主宰,成为一个具有根源性、总体性、形上性的本体概念。由于“理”的实质内涵是伦理纲常,所以其本体地位的确立就使得道德原则成为超越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实体。“理”与现实的对立落实在人身上就表现为“理”“欲”的分立。

戴震(1723~1777)的哲学是在对理学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而他用以刺入理学内核的武器就是全新形态的“理”之概念。戴震在概念分析上把“理”规定为分理、条理、情理。在将这些内涵运用于社会生活时,它们被解释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特殊性、秩序性以及适度性。此外,还包括人对这些内容的正确认识,即道德真理。胡适对戴震的“理”概念评价甚高,他指出,戴震对哲学的最大贡献是他的“理”论,理字到了戴震的手里,方才一面成为破坏理学的武器,一面又成为一种新哲学系统的基础。要想对戴震的道德哲学有一个切实的理解和评价,深入探讨他的“理”概念是必不可少的。

一、“理”是分理

戴震最重要的义理学著作《孟子字义疏证》开篇即言“理”:“理者,察之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谓之条理。”戴震没有直接对“理”进行定义,而是从“理”运用于不同对象物而具的意义上来说明其涵义。从物与物相互区别的特征而言称为“分理”,即把事物相互区别开来的事物的特殊规定;从物在具体构成上的规则性特征而言称为“肌理”、“腠理”、“文理”;从物与物、事与事之有规则或按一定规则排列以相区分而言称为“条理”,即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规则、秩序。而其最为基本的意义,则是“条分缕析”的“分理”。

戴震认为,“理”首先是事物自身特殊的规定性,是一物区别于它物的内在本质,即“分理”。戴震把事物这种独特的内在规定叫作“理”,认为它是事物自身的确定性,是一物独特的内在规定,是区分事物之间差别的根据。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规定。“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肌理、腠理、文理皆是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定,是事物“委曲条分”的依据。“理”的不同,显示了事物间质的区别,“循而分之,端绪不乱”,故统称为“分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只有认识了它们各自的理,才能正确地把它们区分开来。

二、“理”是条理

综观戴震的道德哲学,他更重视从条理的角度谈“理”。戴震所真正关注的是“理”对人以及人的行为所具有的意义,条理正承担了这一功能。戴震讲“理”,以分理始,以条理终。段玉裁在戴震《年谱》中引他的话说:“总须体会《孟子》‘条理’二字,务要得其条理,由合而分,由分而合,则无不可为。”

戴震对条理有很多论述,总起来看,他所说的条理有两层涵义:其一,它是事物(包括人类社会)得其分理而呈现的一种蕴涵着生生的秩序;其二,它是人对于事物条理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的内化,是人的一种心理结构和行为能力,可以称为“心之条理”或“智”。他说:“若夫条理得于心,其心渊然而条理,是为智。”

“理”所具有的条理之义是如何具有道德意蕴,即具有善的内涵的呢?“条理”意涵的“理”在戴震的哲学中,是如何作为一个价值概念,对人的言行施行评价功能的呢?盖因为,“理”在戴震的哲学中是“生生之仁”的体现。戴震继承了《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思想,将阴阳气化的生生现象视为善,而生生又表现为秩序或条理,故条理本身也具有了善的品格。他在《原善》中说:“生生者,仁乎!生生而条理者也,理与义乎!何谓礼?条理之秩然有序,其著也;何谓义?条理之截然不可乱,其著也;……是故生生者仁,条理者礼,断决者义……”“条理之秩然,礼之著也,条理之截然,义至著也;以是见天地之常。”“观于生生,可以知仁;观于其条理,可以知礼;失条理而能生生者,未之有也,是故可以知义。”

戴震通过自然的生生现象与人的行为具有某种内在联系说明,人的行为若能有助于生生和条理,就是真正的礼或义。此处将生生、条理与礼、义联系起来同他在《孟子字义疏证》中将理义与遂欲达情相提并论的思维方式是一脉相承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戴震虽然激烈地反对理学的天理观,但他以天道推演人道的儒学立场与理学家是一致的。

三、“理”是情理

戴震说:“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理存在于人们的感情生活和物质生活中,体现为人类共同的情感和欲望。从情感的角度说,人类分于气化之道的特殊性(即分理),便是以己之情揣度他人之情发现的人类共同情感。换言之,理便是“人之常情,不言情而理尽于此”。从欲望的角度说,“天下人之同欲”,亦即“人之常情”,亦即“天理”。所以,谈理“不出乎日用饮食”才对,不可“舍是而言理”。由于理存在于人之常情、人之同欲之中,故而“圣贤之道”便是通过人伦日用物质生活,去“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他说:“圣人治天下,体民之情,遂民之欲,而王道备。”

上一篇:试析初唐楷书的发展及其时代背景 下一篇:甘肃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受损原因及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