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含蓄美的营造手法初探

时间:2022-07-30 12:20:48

中国古典园林含蓄美的营造手法初探

摘 要:我国诗画艺术追求含蓄气质,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中国园林源于中国诗画艺术,园林也说是一种艺术。园林中强调曲折,含蓄莫测。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从意境出发,其二,从园林景观营造手法的多样性去体现。

关键词:含蓄之美;意境;山水园

1 中国古典园林之含蓄美

中国人与所处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表现出一种弹性。这既出于情感,又出于一种与现实保持距离并对其进行反思的美学思考。二十四诗品中《雄浑》格,“远引若至,临之已非”,从远处招引它,它好像来到了你的面前;等你走近去看,它已不是原来的它,又是一番模样。一种美的境界,置于眉睫之前,近看十分清楚,但失去了因朦胧而可用想象去填补的余地;从远处观望,景色因有烟雾的笼罩,似雾里看花,朦胧不清,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去补充,去丰富,因而看到的是不同于近看的另一番景象,在朦胧中展示空间和力量的无限,正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中国古典园林与诗词,绘画的关系极其密切,不免受到它们的影响。传统的造园艺术也往往认为露刚浅而藏则深,为忌浅露而求得意境之深邃,则每每采用欲显而隐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总之,古典园林,不论其规模大小,都极力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并总是千方百计把“景”部分遮挡起来,而使其忽隐忽现,若有若无。

2 中国古典园林含蓄美的营造手法

2.1 景色的无限——隔断与框景

2.1.1 隔断。宗白华说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无缘,自成境界,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化的条件。董其昌曾说:“摊烛下作画,正如隔帘看月,隔水看花!”他们懂得“隔”字在美感上的重要。

追求意的幽雅和境的深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庭院深深几时许?”的诗句所描绘的正是诗人对这种意境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受。

空间的渗透和层次变化主要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的关系处理所造成的。例如一个大的空间,如果不加以分隔,就不会有层次的变化,但是完全隔绝也不会有渗透现象的发生,只有在分隔之后又使之有适当的连通,才能使人的视线从一个空间穿透至另一个空间,从而使两个空间互相渗透,从而显现出空间的层次变化。这与西方的“流动空间”十分相似,在处理空间分隔与联系的具体手法方面,更是如出一辙。

园林中的廊不仅可用来连接各单体建筑,而且还可以用它来分隔空间并使其两侧的景物相互渗透来丰富空间的层次变化。

2.1.2 框景。江南园林,特别是苏州一带的私家园林,常借大量设置完全透空的门洞、窗口而使被分隔的空间互相连通、渗透,其效果十分卓著。例如留固的鹤所,呈敞厅(廊)的形式,它的东部临五峰仙馆前院,由于在此一侧的墙面上开了若干个巨大的、完全透空的窗洞,从而使被分隔的内、外空间有一定的连通关系。致使处在敞厅之内的人可以透过各个窗洞看到另外一个空间内的景物,这就是借空间的渗进而获得了层次变化与深度感的一个佳例。过了鹤所向左至园的东部景区,空间的层次变化就更加丰富了。这里,借粉墙把空间分隔成若干小院,并在墙上开了许多门洞、窗口,人的视线可以穿透一重又一重的门洞、窗口而自一个空间看到一连串的空间,从而使若干个空间互相渗透,于是便产生极其深远,乃至不可穷尽的感觉。如若连续地设置一列窗口,其动观的效果则更加有趣。

2.2 优雅的过渡——灰空间

中国文化的多层次、复合性、博采众长的文化特性,以及人们包容善变的性格和复杂矛盾的心理情节反映到空间形态上,表现出空间的界定模糊、功能复合多义的特征。这种空间的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开敞、半私密、半公共的中介空间,使室内外空间流动连贯成为自然有机的和谐整体。在园林中,灰空间拥有了更广泛的涵义,从广义上讲,灰空间是在一定维度上有遮挡、有围合,但又不完全围闭、也不完全开敞的空间,上升到内涵上灰空间则是人类活动的一个包容性区域,一个融入了人的情感与意志的场所。

同时人们在从“绝对空间”进入到模糊空间时可以在心理上感受到空间转变的刺激,享受在“绝对空间”中感受不到的心灵与空间的对话,使我们在心理上产生一个转换的过渡,产生一种驱使内外空间交融的意向,有“动”、“静”并存而有序,“内”、“外”交融而和谐的特点。另外,这类模糊空间的存在使室内的空间环境随着室外自然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对调节人们的心理状态也有一定的作用。

3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营造手法,“藏与露”,“引导与暗示”,“疏与密”,“起伏与层次”等各种具有哲学辩证意味的手法,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意境——含蓄美。这种运用在中国园林中手法具有古代中国人特有的园林审美观,应该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 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上一篇:面向生态园林城市的树种规划研究 下一篇:水景设计及植物设计的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