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时间:2022-07-30 12:16:35

知行合一,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是一种行为模式,要在实践中得以实施,生活中得以运用巩固,把抽象的要求化作具体的行动指标。这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的一节课、一个活动就能见效的,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显性课程”,又要有多渠道、多方位的有机渗透的“隐性课程”。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教育活动要相互融合,侧重在日常生活实践、游戏与教学等方面进行。

一、一日活动环节的相互渗透促进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

第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直接渗透

当我们每天对着孩子们说出“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懂礼貌,讲卫生”这些泛泛的要求时,孩子们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他们还不能够理解这些要求所涵盖的具体指向和内容。针对该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我们不如运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要求”“润物细无声”地传达给他们。比如:通过讲故事《小河马拔牙》教育孩子保护牙齿,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通过故事《样样都爱吃》使孩子养成不挑食的习惯。在进行《样样都爱吃》活动前,我们注意到好多孩子挑食偏食的情况比较严重,有的不吃蔬菜,有的不吃肉,有的不吃辣,于是课题组经过讨论设计了此活动,以生动的故事教育激发孩子愉快进餐的积极性。故事中设计了熊大大和熊小小这对双胞胎的比赛,让孩子们认识到小小之所以比赛总是失败是因为小小挑食,启发小朋友用自己的话语劝告小小要样样都爱吃,身体才会棒,然后延伸到生活中。小朋友通过认识各种蔬菜和水果等方式说出“我爱吃青菜”“我爱吃鱼”“我爱吃辣椒”等等话,并给勇敢克服自己挑食习惯的幼儿及时的鼓励。通过和小小一起加油的方式形成了孩子们对样样都爱吃的进餐习惯。活动中还让幼儿与故事中的小小进行互动,增加了情感交流与体验。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进餐的习惯大有改观,进食欲望非常好。我们每学期都进行课题研讨活动,每月一次课题组活动,以一课三研的方式进行集中讨论,探索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把握日常活动中随机教育的机会,自然强化

课堂是基础,而课外的巩固才是习惯强化成自然的好渠道。因此,我们在游戏、盥洗、谈话等各环节中反复提醒,加以强化,有效促进了习惯的自然形成。

比如我们利用每周一升国旗讲话活动和早上晨间谈话的时间,由老师轮流主持,根据课题内容和幼儿表现出来的现象,运用故事、儿歌、表演等方式进行教育。

在过渡环节中和突发事件中也能随机教育。比如在盥洗时,念儿歌《洗手》——小朋友,来洗手,卷起袖,淋湿手,抹上肥皂搓呀搓,清清水里冲一冲,再用毛巾擦一擦,我的小手真干净。散步时,儿歌《轻轻》——开门轻轻,关门轻轻,说话轻轻,上下楼梯也轻轻,我要做个小轻轻。教育幼儿会控制自己的声音,学会小声说话。睡觉时,歌曲《十二点钟静悄悄》——十二点钟静悄悄,我们准备睡午觉,轻轻脱衣轻抬脚,轻轻躺下不说笑,小花被呀盖盖好,闭上眼睛睡着了。上课前儿歌《爱学习》——上课时,坐正直,两手放平看老师,要发言,先举手,老师允许再回答。只要我们的老师自己能够做个有心人,就能收集到好多这样的资料,然后在教学中点点滴滴运用到每一个环节里去。

第三,开展生活技能比赛,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积极性

促进幼儿习惯养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比赛。因为有了竞争目标,孩子们才会特别有劲,因为有了奖励,孩子们才会努力不放弃地去追求。为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满足成功的需要,我们在年级组分别设置了生活自理能力的比赛,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小班为穿衣服穿鞋子比赛,中班为叠衣服比赛,大班则为叠被子比赛。各班在班内都积极进行了热身比赛,然后各班在班级比赛的基础上各自选出了10名代表进行年级组的对抗赛,全体师生共同参加,在激烈的竞争中,最终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并现场颁发了奖状。孩子们拿到奖状合影时笑容特别灿烂。比赛,不仅激发了孩子的竞争意识,更重要的是老师可以以此为契机,促动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活动中,从而掌握孩子生活习惯养成的实际水平。

二、情境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交往习惯

第一,情境游戏的开展为孩子们创设了培养良好交往习惯的平台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最能激发孩子们的主动性。交往习惯的养成需要在生活化情境的再现中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效果,因此在进行中班幼儿交往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最多地使用了情境游戏的方法。课题组根据目标有计划地制订了课程内容逐步实施研究。如情境游戏《小熊请客》、《让座》、《好朋友》、《狮子与老虎》等等,均以情境表演的方式表现故事情节,幼儿在看表演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辨别好习惯和坏习惯,再通过实际参与创造表演的方式模仿交往中的礼貌用语,感受正确的交往习惯。如在进行《让座》的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一个乘坐公交车去旅行的情境,每个小朋友根据自己的座位号坐上了相应编号的公交车,在准备开车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教师扮演的孕妇招手,教师通过让孩子自己思考要不要停车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并鼓励孩子搀扶孕妇阿姨上车。车子继续前行,突然又来了一位老奶奶,小朋友已经有了刚才的经验,很顺利地把老奶奶扶上了车,可是车上已经没有座位,又抛出了新问题,怎么办?此时教师完全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让孩子自己想出最好的办法解决问题。最后,有孩子主动把座位让给了这个老奶奶。老师及时给予了表扬,让座的孩子非常高兴。通过这些即兴表演,孩子们认识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并学会了礼貌交往的方式。除此之外,还开展表演游戏、向邻班老师借还物品等活动来促进习惯生活化的养成。如今,孩子们已经会非常礼貌大方地帮助老师借还物品,和同伴、成人礼貌交往。

第二,文明礼仪小宝贝的评选为幼儿提供了榜样示范作用

生活中自如地运用是孩子习惯养成的最终目的,为使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养成,幼儿园还每周选出男女各3位文明礼仪小宝贝,佩带礼仪小宝贝的红色飘带和老师一起在清晨迎接来园的伙伴和家长,并向他们问好。起初,孩子们比较羞涩,不好意思主动招呼,我们就先请平时比较大方的孩子,并且由值日老师陪伴、提醒,并倡议家长主动和礼仪宝贝打招呼,渐渐地,孩子们习惯了这样的方式,每天大声地向小朋友问好,而原先不太愿意和同伴交往的孩子也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下大方起来,因为互相感染、彼此教育,省去了老师很多口舌功夫。逐渐地,许多家长主动和老师要求让他的孩子担任礼仪小宝贝,带着灿烂微笑,礼貌大方的礼仪小宝贝成为了幼儿园清晨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礼仪小宝贝也从原来的大班幼儿扩展到了中、小班级幼儿,每天一更换,让更多的小朋友都有机会成为光荣的礼仪宝贝,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礼仪宝贝为得到同伴和成人的认可而骄傲,其他小朋友也从他们的榜样中得到激励,产生自律意识。现在,只要进丹凤幼儿园,就能听到一声声礼貌的问好,看到一张张灿烂的笑容,礼仪宝贝已经存在于幼儿园的每个角落。

第三,集体生日会的开展增强了同伴分享中的欢乐氛围

学会分享是交往习惯的养成重要目标之一,在集体生活中进行分享是最好的体验方式。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了比较内向的不善于交往的幼儿,向家长发出为孩子过集体生日的邀请,家长非常支持,在孩子生日那天,班级里所有小朋友围着小寿星共唱生日快乐歌,并为他点燃生日蜡烛,和他一起分享蛋糕,在老师和同伴的祝福下,原本不愿意开口的孩子都能非常开心地笑起来。借着这个机会,小朋友向他说出诚挚的祝福,并感谢他的蛋糕。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体验到了分享的快乐,更愿意主动地向同伴表达自己的交往愿望。集体生日会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很多小朋友都主动和老师提出要在幼儿园分享生日的快乐。在这样的分享方式的影响下,孩子们从分享生日蛋糕逐渐发展到分享玩具、分享书籍、分享食物,友好交往的品质逐渐形成,并已经形成氛围。

第四,家园合力,实现良好交往习惯养成的和谐统一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为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课题组不定期地向家长发起习惯教育的话题讨论,并进行班组家长教育沙龙活动。课题组老师为主持人,组织家长进行经验交流,并给予客观有效的指引。有一次,我园还针对家长向我们提出的“隔代教育的困扰”求助展开了问卷调查,搜集了家长反馈回来的隔代教育的信息,发现大多数年轻家长都有这个烦恼,他们认为和祖辈同住有喜与忧,主要是祖辈太溺爱孩子,对子女的教育不配合,在家里形成两个对立派。为此,我园特别邀请了全体祖辈家长到场进行了一场“隔代教育面面观”专题讲座。我将调查表中的主要问题向祖辈家长进行了反馈,并向他们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和负作用,用具体的事例向他们讲述怎样在家庭教育中保持观念的一致,鼓励祖辈家长们将教育孩子的担子给年轻父母承担,并能抛开一些旧观念,和子女形成教育的共识,使孩子能在正确的家庭教育中巩固良好的独立、自理、感恩的良好行为习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凡人生所需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绝了,不易变。”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婴幼儿时期最该培养的,这才是根的教育。

(江苏省丹阳市丹凤幼儿园)

上一篇:尽责 第2期 下一篇: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