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信看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利与弊

时间:2022-07-30 11:35:33

从微信看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利与弊

摘 要: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当代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人数越来越多,可供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例如QQ、人人网、BBS等,而微信更是以语音、LBS交友这样别具一格的特色快速俘获大学生们的芳心。本文将以微信为例,从不同角度阐述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利与弊。

关键词:微信 大学生 网络交往 利与弊

微信是一种高端的网络交往工具,是网络交往的新生力量。它功能强大,支持多平台智能手机、支持多人语音群聊、能够查看附近的好友、摇一摇还能发现周围的陌生人,注册简单方便,同时,它还与QQ通讯录匹配。正是因为这些强大的功能和别具一格的特色,微信自2011年一推出,便受到了众多网友的青睐,用户数目从零到亿,仅仅用了433天。大学生接受新事物速度快能力强,很快便成为了微信的一大主流使用群体。当然,微信与其他网络交流方式一样,是利弊共存的。

一、大学生进行网络交往的有利影响

一是帮助大学生排泄不良情绪,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大学生进行网络交流或是因为感到孤独,感到焦虑,或是因为无聊,打发时间。一般的在校大学生在碰到心理问题,或是一些难以启齿的难题时,很少会去咨询心理医生,也很少去找辅导员老师寻求帮助,他们害怕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由于自尊心束缚,不少大学生也不会选择自己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倾诉。如此一来,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难以找到诉说的对象。但是,消极情绪如果不排出去,会积郁成疾,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那么,自然而然的,网络就成为了大学生排泄不良情绪的通道出口。微信有一个功能就是“摇一摇”摇到陌生人,在和网上的陌生人聊天时,他们不会担心别人知道他们的身份,不用担心会有人嘲笑他们,只要发泄出自己的不满就可以了。通过网络来释放不良情绪和排除心理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是有助于大学生拓宽求知渠道进而实现知识技能和角色的社会化。相关研究表明,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接受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为,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大学生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会通过各种QQ群、微信群如IT学习群、驴友群、读者群等,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谈论专业学习、时事、求职经验等。他们通过各种网上交流方式可以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交流,大大扩展了交往空间,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从一些有经验、睿智的网友身上可以学到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智力发展。网络交往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大学生们在进行网络交流时,往往会扮演不同的角色,社会对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要求,大学生们可以借助网络交流来体验社会上的不同角色的需求和感情,理解不同角色的行为规范,进而对比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把握好自己作为大学生这名角色的行为,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是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控制、增强自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网上与网友进行讨论分析,广泛听取各种建议,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不至于做傻事。在网上和一些有智慧的网友聊天,还可以让大学生进行自我激励,鼓励自己,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有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胆小羞涩,自卑懦弱,毫无自信。但是,在网络的世界里,他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或者是在贴吧、或者是在群里成为佼佼者。这样的成就会增加个人的自信,这种自信也会影响到现实的生活,让这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够拥有自信。

四是有利于稳定感情。大学生们很多都是背井离乡,外出求学。与家人、以前的朋友和同学都相隔甚远。亲戚不走,会疏远,朋友不联系,会淡忘。不在同一个城市,别说见面,就是经常打电话也是非常少的。但是,网络交往就解决了这种问题。网络交流方式如QQ、微信都提供视频通话,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还可以见到人,千里之外的亲人和朋友就好像近在眼前,因为操作方便且经济实惠,大学生会经常使用这些网络交往方式联络感情。现在,几乎每个班级都会建立班级的QQ群、微信群,不仅可以和以前的同学在群里聊天、谈笑,还可以群语音,群视频,十分便捷。通过网络交往方式来联系亲人、朋友、恋人、老师已经已经成为大学生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五是选择网络交往方式更经济。微信有点对点的语音通话功能,和打电话是一样的,但是,费用却比打电话便宜许多,只需要消耗流量就可以,这样是为什么这么多大学生选择微信的原因。学生还未进入社会,没有工作,生活费大部分来自家里。朋友多,想和朋友聊聊天的时候,如果打长途电话,话费消耗不起,网络交往方式需要消耗流量,移动、电信、联通在校园都有针对学生的流量特惠套餐。相对于其他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的确是省钱多了。

二、大学生进行网络交往的负面影响

网络交往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大学生进行网络交往的负面影响还是有很多的。一是影响课堂质量。很多大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会用手机和网友聊天,有时候一聊就是一节课,压根就没听老师讲课。如果手机声音没关的话,还会时不时传出提示音,影响周围同学听课,也影响老师上课。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夜猫子,晚上熄灯后,还会躺在床上用手机聊天,严重影响大学生自身的视力和睡眠。晚上没睡好,上课没精神,如此恶性循环,就越来越影响课堂质量。

二是易导致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有调查表明,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程度与其孤独感特质和社交焦虑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在孤独,在的感受到焦虑时会选择躲进网络的世界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进行思想交流,抒感。有研究发现,过度上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感增加,并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和幸福感的降低,二者交互作用,会步入一个恶性循环。

三是过度沉迷依赖网络易形成网络性心理障碍。网络交流的确能够给大学生们带来非常多的好处。但是,对于一些自制力相对比较差的同学来说,网上交流未必就是件好事。有些大学生一碰计算机,可以不休息地一直聊天,长期坐在电脑面前呢,不愿意离开计算机。平时,也不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文娱活动,缺少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有的学生甚至过度依赖网络,逃避现实,不愿意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问题。长期沉溺于网络会导致大学生出现身体机能下降,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注意力难以集中等问题进而产生了网络性心理障碍。

四是容易造成道德缺失,信任危机。大学生在网上碰到的网友良莠不齐,很有可能接受一些非法分子的熏陶,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两外,因为网络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容易发生欺骗行为。部分大学生在网上受骗之后,通过QQ或者微信等网络交流方式进行报复,对其他的大学生行骗。有些受骗的大学生则是不再相信任何人,也不会再对任何人付出信任,产生信任危机。也有些猎奇的大学生,充当黑客,肆意侵入他人的网络系统,制作病毒,通过网络交流工具散布病毒等。最为常见的是盗取QQ号和其他一些账号,窃取同学或者校友的私人信息。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为,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五是容易形成人格障碍。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上扮演着与自己真实身份相差甚远的角色,或者一个人扮演多个不同职业、不同性别、有着悬殊差别的角色。这些在网上扮演不同角色的大学生往往会面临角色差异和角色的冲突,甚至回到了现实世界,就有些分不清他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角色。容易造成角色的混乱,形成人格障碍。

六是容易造成人情的冷漠。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交友。对自己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却交流甚少甚至是漠不关心。如果一个班级里大多数都是这样的情况,那么整个集体就会涣散,大学生个人也更加容易产生孤僻、冷漠及其它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网络交往本身无对错,主要是看怎么去使用它。只要高校做好教育引导,多设置些网络交往指导课程,完善相关制度,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社会交往实践,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相信,网络交往会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一大利器。

参考文献:

[1] 黄必春.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42-44.

[2] 郭中然,姜国俊.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干预对策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8,(3):150-152.

[3] 华伟.网络交往与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 杜灵来.网络人际交往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构建负面影响及对应措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70-71.

上一篇:宁波地区孤儿的社会关注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滑动轴承的特点及装配工艺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