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豆几种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时间:2022-07-30 08:03:46

对大豆几种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摘要:大豆是我国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中的一种,是提取食用油的原料。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不仅受品种、水肥供给、田间管理、耕作方式的影响,大豆病虫害也是影响大豆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豆生长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虫害发生,根据相应的病虫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来保证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不能疏忽大意,以免发生减产、甚至导致绝产的严重损失。大豆的常见病虫害有很多种,如大豆霜霉病、大豆食心虫、大豆蚜虫等。

关键字:大豆;病虫害;防治措施

前言:大豆是我国重要的豆类之一,主要产地是东北地区,东北的气候环境和土质给大豆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其中黑龙江的大豆以籽粒饱满、商品性高最为出名,也最受种植户的欢迎。但是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往往受到病虫害侵袭,这不仅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致使大豆滞销、没有市场,同时影响豆油及酱油的生产,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所以做好大豆病虫害防治措施是保证生产高产优质大豆的重要因素。

1.大豆霜霉病

1.1发病原因

大豆霜霉病在大豆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出现,以气候凉爽的地区发病较重,而发病原因主要是大豆感染了霜霉菌。大豆幼苗期染上此病,病苗子叶无症,叶片开始出现褪绿斑块,沿主脉和支脉蔓延,全叶褪绿。花期前后遇到潮湿空气,病叶背面现灰色霉层,由黄转褐而枯死。成株受害,叶片形成褪绿斑点,后变成褐色小点,叶面背部产生霉层,严重的叶片干枯早期衰落。

1.2防治措施

选育抗病品种:大豆的品种不同,抗病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品种选育时,选择各地抗病菌优势小种和种植抗病良种,降低发病率。

种子处理:除了选择抗病品种外,对种子的处理也很重要,播种前要精心挑选,清除病粒,用药剂拌种,如瑞毒霉、福美双及克霉灵等药剂,避免带菌入田影响大豆生长。

清除病苗:病苗症状比较明显、易于识别,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如果发现病苗,要及时铲除,切断传染源,减少病害的发生。

药剂防治:病虫害出现时,及时喷洒药剂,可以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稀释成600~800倍液进行喷雾,或用8096克霉灵可湿性粉剂稀释成400~600倍液进行喷雾。每公顷用药液量525~750公斤,根据受害程度衡量用药多少。

2.大豆食心虫

2.1发病原因

大豆食心虫俗称小红虫、大豆蛀荚虫。幼虫体长8-10毫米,初孵时浅黄色,成长过程中颜色逐渐变深减虫身长5~6毫米,翅展12~14毫米,翅色较深雄蛾较雌蛾翅色淡、翅缰少、腹部末端钝。大豆食心虫食性单一,幼虫蛀入大豆荚专食豆荚中的嫩豆。冬天幼虫在地下结茧过冬,到7、8月时幼虫化蛹成蝶,此时多降雨水,空气中湿气重,土壤湿润,是蛾繁殖的有利条件,雌蛾会在有毛的豆荚上产卵,导致大量幼虫的出现,虫害严重,而经过食心虫咬食的豆粒残缺不全,甚至整颗豆粒都被吃光,严重的影响了大豆的品质,大幅锐减了大豆的产量。食心虫的出现还具有周期性,一年出现一次,若不及时实施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就周而复始的出现大豆受害的情况。要保证大豆保质保量的生产,食心虫的防治问题迫在眉睫。

2.2防治方法

种植早熟或叶毛较多的抗虫品种;合理轮作,避免连坐.大豆生长期,增加中耕次数;大豆成熟后及时收割,避免长久堆放在田地里;秋收后进行翻地,减少土壤中的过冬幼虫;采取化学药剂防治,可以在大豆封垄后利用熏蒸法,用适合的作物秸秆吸取足量的药液,并把吸取药液的秸秆插到大豆田中,药液逐渐渗出,幼虫接触药液会大量死亡,降低幼虫的成活率;也可用喷雾防治,在产卵高峰期,喷施2%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25%天达灭幼脲1500倍液,能够起到杀死大量成虫和部分幼虫,在幼虫啃食嫩豆盛期,在喷洒一次,会达到杀死大量入荚幼虫的效果,在虫卵孵化繁盛时,喷洒2.5%高效氯氟氰菊酯1500倍液进行防治,达到毒杀食心虫的目的。

3.大豆蚜虫

3.1大豆蚜虫的危害

大豆蚜虫别称腻虫,成虫有翅或无翅,体色黄绿、暗绿或浅黄、头胸部淡黄、黑褐色或黑色,是大豆害虫的一种。近几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大豆蚜虫越冬卵成活率大大提高,疏于防治使得大豆蚜虫的危害逐渐加重。大豆蚜虫喜嫩,成虫和若虫多出现在在大豆植株嫩叶、生长点、嫩茎上刺食汁液,又以幼苗受害居多,严重时茎叶布满蚜虫,致使植株叶片叶绿素消失、卷缩,叶片出现不规则黄斑。受害植株根系发育不全,植株较正常植株矮小,分支及结荚数量锐减,百粒重下降,严重的影响产量。同时加强防范大豆蚜虫传播花叶病毒病,以免为大豆植株带来二次伤害。

3.2防治措施

早期防治次豆蚜虫呈现点片趋势发生时,田间有5%~10%的植株出现叶卷缩,或有蚜株率超过20%时,需要喷洒农药进行防治,防治虫害蔓延。可选取药剂残留少、杀虫效果好的农药,如通常用的药剂25%辉丰快克乳油或25%快杀灵乳油每亩用量30毫升,对20公斤的水喷雾;3%咤虫眯(金世纪、莫比朗等)乳油,每亩用量5―20毫升为宜。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用农药对种子进行处理,提前防范,减少虫害发生机率。

4.大豆灰斑病的防治

4.1灰斑病发病原因

灰斑病又名斑点病,发病部位多在大豆的叶片处,幼苗期发病比较常见,而且危害非常大。发病植株时多集中于茎、荚,染病初期幼苗叶片呈现半圆或圆形褐色斑点,成株叶片会出现褪绿斑点,若严重会变成灰褐色斑点,在潮湿的环境下,叶面背部形成病菌分生孢子,进而形成灰色霉层,严重时叶片枯萎而死。豆荚及茎杆也会发病,茎杆和籽粒发病症状和叶片发病症状类似,豆荚外表长毛,不适宜孢子附着,调查发现温度高雨水足的地方,灰斑病频发。

4.2防治措施

慎重选种,播种前期对种子进行包皮处理,土地轮作,做好田间管理工作等,也可在大豆染病初期用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常用磷酸二氢钾混合多菌灵微粒或者用多菌灵胶悬剂等。

5.结语

大豆的是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市场需求也很高,所以要想产出品质优良、产量可观的大豆,大豆的病虫害防治是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减少病虫害发生的重要措施。

上一篇:持力硼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 下一篇:提高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