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教材应力求准确

时间:2022-07-30 07:43:10

考证教材应力求准确

摘 要:文章肯定了中国旅游出版社为中级导游员考试编写的教材《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作用,也分门别类地指出了教材存在的问题,希望确保教材传播知识的准确性,体现考证教材的权威性。

关键词:教材 准确 正确 失误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221-02

引言

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版次是2004年8月第1版,后每年均印刷供考证者使用。编者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较系统地罗列了汉语言知识;强调导游综合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导游员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材有很强的使用性、针对性。但是,也存在语言表达不准确、知识点注解失误、知识概括逻辑错误、标点使用不正确等问题,希望能够修正,确保传播知识的准确性,体现考证教材的权威性、科学性。

一、语言表达不准确、知识不正确

1.P8“宕(dàng)……本文……”,“本文”应为“本义”。

2.P12“这些刻石中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有琅玡刻石,是1921年被人发现由碎石拼粘而成的,共86字,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句前两个分句语意杂乱。文中本意应是说“琅玡刻石是1921年被人发现的,它是由碎石拼粘而成的”。因此,此句前面的部分可改为“这些刻石中……,是1921年被人发现的,它是由碎石拼粘而成的”。

3.P38“在这些水色中,长江三峡的惊心动魄;黄河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礴;洞庭湖、鄱阳湖水天一色;千岛湖和滇池的碧绿澄清;西湖的幽静秀美。”此句中缺少谓语,可以把加点的“的”字去掉,句子成分就完整了。

4.P55“东青,象征……掌管春天。南红,象征……掌管夏天。西白,象征……管秋天。北黑,象征……掌管冬天”,书中第三小句缺了个“掌”字,可能是排版错误,遗漏了,应该加上一个“掌”字,使得句式整齐、韵律和谐。

P58“书面语由于多用于文字类阅读,最多有图片参照,阅读者大多没有……故……详细”,句中“最”应为“且”。

5.P61内容清楚是……首先要对……;其次要注意……;另外,语句还要准确、精炼”。书中少了加点的“要”字,应加上较妥。

6.P63“中级导游的讲解……不仅能说明、介绍景观;还要描绘、分析景观,让游客在讲解中受到感染,产生形象感”,加点的“不仅能”应改为“不能仅”,句中的分号也可改为逗号,顿号后应接逗号,不需要太长的停顿。因为分号的停顿时间比逗号长。

7.P74旅游文学的作用,书中主要分为第一、第二两点来说,第一点中提到了广告作用,却并未写旅游文学的广告作用,反而在第二点旅游文学对旅游的反作用中写得较多。因此,应稍作修改,最便捷的方式是把第一点提到的“广告作用”四个字删掉。

8.P78“御花园东西长130多米,南北宽90米”,书中少了加点的“长”字,应加进去,以和“南北宽”相应对。

9.P79“圆通‘圜’”,应为“‘圜’通圆”,圆形之意。诗中写的是“圜”字,可能是排版之误。

10.P81“琼华岛后山的假山,即有千姿百态、玲珑剔透的亘岳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加点的“有”应改为“由”。

11.P102“鼋(yuán)”即“鳖”(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02页,)书中的“鼋鼋鱼”不能算是其的意思,可以加进这个解释。

12.P138鲁歌的《长相思》描绘的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书中把这首诗放在了“辽宁省旅游景点诗文”中,这是不妥当的,应移后,放置“黑龙江省旅游景点中”。另外,题解中“镜泊湖”的“镜”与简析中“境泊湖”的“境”字相矛盾,应均为“镜”。

13.P246《滇海曲》(其一)中,“苹王阁榭”中的“苹”应为“梁”字,从注释中可以校正。

14.P313《过始皇陵》中“幽宫像紫宫”应为“幽宫像紫台”。见《全唐诗》P1286,卷一百二十六,王维二。

15.P347《郑成功庙联》中“驱外夷出境”在注释中为“驱异族出境”,究竟哪个才是正确的,需要考证,不应在书中出现两种说法,如有其它理由应详细说明才是。

二、知识点注解失误

1.P7“辟(bì),甲骨文从(硬耳刀)(跪人),从辛(刑刀)”应为“辟(bì),甲骨文从硬(耳刀)(跪人),从辛(刑刀)”。

2.P9“燎(liào)”音应为“liáo”。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183页,“燎”字有三个音节:(1)放火焚烧草木,(liáo);(2)烘烤,(liǎo);(3)古代用以照明的火炬,(liào)。本文认为“燎”本义为焚柴祭天,那么“燎”的字音音为“liáo”,而非“liào”。

3.P28~31难读易错汉字的读音,音、形有误的:

(1)豊(lǐ)应为豐(fēng)。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86页。“豐(fēng)”,即“丰”的繁体字。书中为误写,意思是“古代放酒器的托盘”,属于日常生活用品。

(2)龠(yuè)应为籥(yuè)。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363页。意思是“鼓风吹火用的管子”。

(3)甗(xiàn)应为(yǎn)。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66页。意思是“一种两层的像甑一样的瓦器,上可以蒸,下可以煮”。

(4)嘉量(liáng)应为(liàng)。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183页。“量”的意思是“量器”。

(5)徵(zhēng)应为(zhǐ)。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381、377页。“徵”为五音之一,在古代“征”和“徵”是两个字,意义各不相同,“征”(徵)的义项都不写作“征”。现“徵”简化为“征”。

(6)(yì)应为佾。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346页。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舞蹈用人的多少,表示贵族之间的等级差别。(yì)应为佾的误写。

(7)尞(liáo)应为簝。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35页。意思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的盛肉的竹器。

(8)豭(jiǎ)应为(jiā)。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24页。指“公猪”。

(9)雔(chóu)应为犨(chōu)。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06页。指“牛喘息声”。

(10)豕(chùn)应为(shǐ)。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258页。指“猪”。

(11)(fù)应为阜。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93页。指“土山”。

(12)夔(huí)应为(kuí)。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171页。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物。

(13)翟(dí)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370页。指长尾巴的野鸡;或指古代月舞所执的野鸡毛;或指用野鸡毛装饰的衣服、车子、道具等器物;或通“狄”,指我国古代北部的一个民族。念(zhái)音指姓。书中“翟”字出现两次,且都在第三类中,可以删去一个,不必重复。

(14)厷(gōng)应为肱。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100页。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手臂。

(15)瓦刺(lā)族应为(là)。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173页。

(16)罽(jī)应为(jì)。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24页。

(17)阆(láng)中应为(làng)。见《现代汉语辞海》,第394页。

4.P167《游钟山记》注释(14)“虺”的音应为“huǐ”。

5.P183《望岳》注释(7),“凌”应为“登上”的意思,而非“登山”。

6.P302《峨眉山佛光记》注释(10),“逡”音应为“qūn”。

三、知识概括逻辑错误

1.P10“广义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小篆”应为“广义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石鼓文”。因为前面说篆文一般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和小篆没有包含关系,小篆有其代表字体如“琅玡刻石,泰山刻石”等,下面紧接着说“狭义大篆的代表字体有籀文和石鼓文”,那么,石鼓文必定也和籀文一样,也属于广义的大篆所包括的范围。

2.P24“《曹全碑》:……每行45字”,此段应放在“《礼器碑》……韵味”段的后面,应为曹全碑、礼器碑均属于曲阜碑林,介绍完礼器牌后,应该介绍与其同属一个碑林的曹全碑,而不是介绍西安碑林。

3.P28~31难读易错汉字的读音,本不属于此分类的书中被归为此类,如:

(1)埙(xūn)指“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乐器”,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65页。在书中既被归为“日常生活用品”类,又被归为“祭祀礼仪”类。我们知道了该字的意思就理所当然地应把该字归为“祭祀礼仪”类。

(2)羼(chàn)意思是“搀杂”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04页。不应归到“动物、植物、自然风光”一类中。

(3)攸(yōu),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所”;或放在主语与动词或形容词之间,相当于“就”;或指“处所”。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352页。不论取哪个意思,都是不能归入“动物、植物、自然风光”一类中。

(4)砅(lì)指“履石渡水”。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34页。也应该不要归入第三类中。

(5)“谶(chèn)”既然在第四类中标了音,在第七类中就可以不必出现了,免得重复,因为它只有一个读音。

(6)“耎(ruǎn)”是“软弱、怯懦”的意思,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52页。“耎”是个形容词,只是和人的性格有关,不能归为第五类中。“宕”通“荡”,放荡,或指延宕、拖延。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0页;“彳”指慢步行走或徘徊,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1页;“詈(lì)”是“骂、责备”之意。以上这些词还是不要归入第五类中为好。

4.P70“介绍中要换算为通用的度量衡单位,城楼宽九楹,即62米多,进深五楹,27米多”,如果城楼宽九楹,有62米多,那么,一楹大概将近7米,进深五楹就应该有35米,怎么会是27米多,相差如此之远呢?如果“进深五楹,27米多”是对的,那么宽则为49米左右。

5.P125对于“晋祠门联”的简析,书中说这副长联突现了悬瓮山雄伟的壮丽和难老泉涓涓之鲜美。仔细品味此联,并非是突现悬瓮山雄伟的壮丽,而是以悬瓮山的高耸雄峙来衬托晋祠的典雅韵味。

四、标点使用不正确

1.P51“例1的导游词……紧扣佛教观念”,段中的分号可以改为逗号,分号停顿的时间长于逗号短于句号,仔细琢磨,还是把段中的分号改为逗号为是。

2.P86“秭米;数目:古代十万为亿,十亿为兆,十兆为京,十京为垓,十垓为秭”,第二个冒号应改为句号,或者是逗号。

3.P89“仁寿殿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是慈禧、光绪坐朝听政的大殿”,“意”字后的句号应改为逗号,前句话的停顿只是短暂的,后面紧接着一个“是”句也是讲仁寿殿的,要是用句号,后面一句话就少了主语“仁寿殿”了。同样道理,该页中的“律吕:泛指乐律和音律。是‘六律’和‘六吕’的合称”,第一个句号也应改为逗号。

4.P92题写长城联注释(2):“戍卒使丞”四字后面的冒号应删掉,戍卒后的逗号改为冒号,因为书中只是解释“戍卒”的意思。

5.P104“嵎:同隅”,“隅”字应用引号标起来,书中少了引号。

6.P153《泊秦淮》注释(3)的标号,应标在书名号的外面的右上角,而不是标在书名号的里面。(如:《花》③)

7.P178《冷泉亭记》注释(21)“皋”后句号应为冒号;注释(23)、(24),“刺史”后句号可改为逗号。

8.P191《登泰山记》注释(21),“徂徕”后逗号应为冒号。

9.P193《泰山刻石》注释(11)“睡”字后句号可改为逗号;注释“凸出”后句号可改为顿号。

10.P196《游少林寺》注释(4)“绀”后的冒号应放在“赣”后。

11.P201《游嵩阳记》注释(2)中“轘辕”读音应为(huán yuán)。注释(7)在文中的标点不应标在“游定夫“后右上方,而应标在”立雪于程门“后,因为(7)解释了这两个词。

12.P204《砥柱》注释(11)“(611)”后应加个句号。注释(14)《孟子·尽心下》后的冒号应改为逗号。

13.P240《记游庐山》注释(11)“李白唐著名诗人”,“李白”后少了个逗号,应加上。

14.P245《滕王阁序》注释(41)“二难”之后的冒号应改为逗号,注释(66)“兴利除弊”后的句号可改为逗号。简析中的“水到渠成”后的句号应改为分号,以求前后对应。

15.P292《题凌云寺》注释(1)“凌云山”后的逗号应为句号。

16.P311《三峡》注释(1)“趣”字应用引号标记,注释(8)“朔”也应用引号标记。

结语

好的教材都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故而读者大都对教材深信不疑,而《汉语言文学知识》作为旅游考证教材,竟然出现如此之多的错误,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改正,势必谬种流传、误人子弟。希望出版社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对教材严加审核、修订。期待早日看到新书问世。

参考文献:

[1] 冯冬明等.汉语言文学知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2] 《古代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代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 唐作藩等.现代汉语辞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长沙教育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6)

(责编:若佳)

上一篇:浅议企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策略 下一篇:中小企业培训实效性的现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