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杀菌剂对海南枫木苦瓜白粉病防效试验

时间:2022-07-30 07:12:54

5种杀菌剂对海南枫木苦瓜白粉病防效试验

摘 要:采用5种杀菌剂对苦瓜白粉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36%硝苯菌酯乳油效果最好,防效在85%以上;33%寡糖・戊唑醇悬浮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效次之,防效在79%以上;250 g/L嘧菌酯悬浮剂防效较差,防效为70.76%;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36%硝苯菌酯乳油处理后的苦瓜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为2.83 mg/g、2.54 mg/g;产量比清水对照分别增产16.53%、12.61%。因此,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36%硝苯菌酯乳油为目前防治苦瓜白粉病的理想药剂。

关键词:杀菌剂;白粉病;苦瓜

苦瓜是海南省冬季北运的重要蔬菜,全省种植面积约0.8万hm2,其中屯昌县枫木镇是海南省主要的苦瓜生产基地,苦瓜种植面积约0.2万hm2 ,远销全国各地,为保障全国“菜篮子”供应提供有力支撑[1]。但由于长期品种单一、环境闷热潮湿和连作栽培,导致苦瓜白粉病的发生日益严重,一般可减产20%~50%,并影响枫木苦瓜的品质,因此有效防治白粉病已成为枫木苦瓜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苦瓜白粉病主要由瓜类单囊壳菌或二孢白粉菌引起,在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或背面着生小圆形白色粉层,随后扩展为白色粉斑,叶片逐渐褪绿变黄,严重时变褐干枯,导致光合作用降低,影响果实着色,引起植株早衰,缩短采收期,严重影响菜农创收。为此在屯昌县枫木镇枫木洋开展5种新型杀菌剂的田间药效试验,以期为防治枫木苦瓜白粉病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药剂有36%硝苯菌酯(卡拉生)乳油,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42.8%氟菌・肟菌酯(露娜森)悬浮剂,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25%吡唑醚菌酯(凯润)乳油,德国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50 g/L嘧菌酯(阿米西达)悬浮剂,英国先正达有限公司生产;33%寡糖・戊唑醇(金正业叶美)悬浮剂,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A1:36%硝苯菌酯乳油

45 g/667 m2;A2: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30 g/667 m2;A3:25%吡唑醚菌酯乳油45 g/667 m2;A4:250 g/L嘧菌酯悬浮剂45 g/667 m2;A5:33%寡糖・戊唑醇悬浮剂

30 g/667 m2;A6:CK。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共18个小区,小区面积25 m2,试验小区随机区组排列。苦瓜2014年12月7日定植,采收至2015年5月10日,始花期开始施药,分别于3月10日、3月17日、3月24日采用卫士牌手动喷雾器WS-16进行药剂喷施,共喷药3次。末次药后15 d采摘叶片(主蔓生长点下第3片叶)测定叶绿素含量。白粉病调查方法按照药效试验准则进行[2],叶绿素用丙酮提取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3]。数据分析采用Excel 2003和DPS 7.05分析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处理对苦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5种杀菌剂对苦瓜白粉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末次药后7 d调查,A1、A2处理防效最佳,其次是A5处理,防效在80%以上;A3和A4处理防效均低于80%,各个药剂间防效差异极显著。

2.2 不同药剂处理对苦瓜产量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A1~A5处理产量均比CK增加,其中A1和A2比CK增产达10%以上;药剂处理后叶绿素含量存在差异,A2处理叶绿素含量最高,其次是A5处理,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杀菌剂36%硝苯菌酯乳油和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对防治苦瓜白粉病有良好效果,防效达85%以上,是目前防治苦瓜白粉病的理想药剂。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对苦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已不理想,可能是长期使用导致病原菌对其产生抗性。

目前防治白粉病,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主要有四大类。第1类是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是防治白粉病最早的一类内吸性杀菌剂,但白粉病菌对该类药产生了较高的抗性,且抗药性稳定,已达不到满意的效果。第2类是三唑类杀菌剂,如己唑醇、戊唑醇、腈菌唑等,该类药剂活性高,抗性发展相对缓慢[4],但用量高时容易产生药害,导致叶片畸形或节间缩短,因此使用受到限制。第3类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如吡唑醚菌酯、嘧菌酯、醚菌酯等,对瓜类作物较安全[5]、高效,但该类药剂作用位点单一,病原菌对其容易产生抗性[6,7],目前,国内外均有关于病菌对嘧菌酯和醚菌酯产生抗性的报道[8~10]。使用时应严格按照生产厂家推荐的喷雾间隔期及施药量,可与其他有效药剂混配使用,以缓解抗药性。第4类是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这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病原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从而干扰其呼吸作用,如啶酰菌胺、氟吡菌酰胺、吡噻菌胺等,对白粉病均有良好防效[11]。在防治病害过程中,尽量避免长期重复使用单一药剂,应将不同种类的杀菌剂轮换或复配使用,以缓解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12],延长药剂使用时间,保证杀菌效果。

参考文献

[1]海南屯昌苦瓜种植成为甜蜜产业[J].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1(3):10.

[2]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1: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GB/T 17980.30-2000)[S].

[3] 王学奎.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4-136.

[4] Gisi U, Chin K M, Knapova G, et al. Recent developments in elucidating modes of resistance to phenylamide, DMI and strobilurin fungicides[J]. Crop Protection, 2000, 10(8/10):863-872.

[5] 康立娟,韩秀英,马志强.嘧菌酯对三种蔬菜病害的毒力、防效及安全性研究[J].农药学学报,2004,6(1):85-88.

[6] 柏亚罗.Strobilurins类杀菌剂研究开发进展[J].农药,2007,46(5):289-295.

[7] 贾俊超,马琳,范志金,等.病原菌对Strobilurin类杀菌剂抗药性机理的研究进展[J].农药学学报,2008,10(1):1-9.

[8] 谢标洪,王建新,周明国.黄瓜白粉病菌对嘧菌酯的抗药性监测方法和敏感性基线研究[C]//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284-288.

[9] Ishii H, Fraaije B A, Sugiyama T, et al. Occurrence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strobilurin resistance in

cucumber powdery mildew and downy mildew[J].

Phytopathology, 2001, 91(12): 1 166-1 171.

[10] 赵建江,李红霞,王文桥,等.番茄叶霉病菌对嘧菌酯的抗性检测及抗性风险评估[J].农药学学报,2008,10(1): 47-52.

[11] 李良孔,袁善奎,潘洪玉,等.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DHIs)杀菌剂及其抗性研究进展[J].农药,2011,50(3):165-169.

[12] 詹家绥,吴娥娇,刘西莉,等.植物病原真菌对几类重要单位点杀菌剂的抗药性分子机制[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7):3 392-3 404.

上一篇:衡阳蔬菜研究所 下一篇:四年级:引人入胜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