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物理课堂创新教学

时间:2022-07-30 06:23:45

浅议初中物理课堂创新教学

新课程改革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本人做了以下探索,得到一些体会,仅供参考。

一、在课堂教学中,建筑创新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物理环境、物理认知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要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的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不要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从而浇灭了那些刚刚燃起来的“创新的火花”。

二、采用赏识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并注意引发学生创新的需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就有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不要一棍子打死,要多鼓励、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思维表示赞许,“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三、美化语言表达,激活课堂气氛。

初中学生处在青春成长期,大脑容易疲劳,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抑扬顿挫的语音,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都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紧张学习的同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插入风趣的语言或故事,以激活课堂气氛,缓和紧张的情绪,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小固体的体积时,应先在量筒中放入“适量”的水,许多学生不理解“适量”的标准,于是我就列举了我们生活中在脚盆中洗脚时加多少洗脚水为合适的情景(即不能太少,至少要把脚浸没,也不能太多,最多也不能使水溢出),从而间接地使学生真正理解了“适量”,即加的水既要把物体浸没,但又不能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线。

四、做好物理实验,激发创新火花。

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动手做实验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动手做实验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探究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在探究“液体沸点与气压大小的关系”时,在实验前,我先让学生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提出观察目的,接着教师出色地完成实验,使原来停止沸腾的水浇冷水后重新沸腾,再让同学观察、对比想象到的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然后教师逐步解析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原来沸腾的水离开酒精灯后停止沸腾是因为不再吸热,浇冷水后,烧瓶温度会略降低一些,瓶内水蒸气遇冷液化,导致瓶内气压减小,使瓶内热水沸点降低,实际温度超过现在沸点而重新沸腾。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观察、分析、实验能力也逐步得到了提高。

五、更新实验思路,培养创新能力。

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不能把低成本实验仅仅看作解决设备不足问题的权宜之计。

教师应因地制宜地设计出这种类型的简单实验,如学生的文具盒里一般有直尺(塑料尺或钢皮尺)、铅笔(或细铅笔芯)、圆珠笔、橡皮、三角板、圆规等文具。不同的文具随堂就可以做许多不同的实验,同一文具也可以做许多实验。例如,可用直尺做以下的实验:

1.用直尺做有关声学实验

如:声音的产生、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的概念等。

2.用直尺做有关电学实验

(1)带电体的性质:将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再将塑料尺靠近纸屑,发现它能吸引纸屑,说明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2)导体和绝缘体:教师用钢皮尺和塑料尺做演示实验时,发现钢皮尺容易导电,而塑料尺不容易导电,继而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3.用直尺做有关力学实验

(1)力的作用效果:用手握住直尺的一端,用力拉直尺的另一端,发现直尺变弯了,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2)密度的知识:用手拈一拈长短、形状相似的钢皮尺和塑料尺,发现钢皮尺较重,说明钢的密度比塑料的大。

(3)杠杆的知识:让学生用直尺来撬铅笔盒(可用橡皮作支点),能说明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等要素以及有关的知识。

这些器材学生非常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和方法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可以克服有些学校器材不足的困难。

六、凭借多媒体教学资源,化解教学疑、难点。

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错综复杂,有的太快或太慢,有的太大或太小,有的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或不可能发生的,如平面镜成像原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磁感线的分布以及核的裂变与聚变等,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理解,但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的实验室条件都是有限的,也不可能让学生做太多的现场参观,因此,切合学习实际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是十分必要的。

如,在学习《物态变化》中的熔化、沸腾实验、液化条件、汽化现象,电流、电压的形成,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杠杆的分类,分子的热运动(扩散现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热机的工作过程、核的聚变与裂变等内容时,我都充分利用了类似的多媒体资源,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容器”,采用“填鸭式”教学,所以,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新意识。而在创新教育中,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自觉主动地学习。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学进行改革,而物理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物理教师必须摒弃过去教学中的弊端,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把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营造出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以完成好教育教学任务,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创新时期的物理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素质。

上一篇:浅谈PowerPoint在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