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下静脉导管多重固定方法效果分析

时间:2022-07-30 05:11:54

锁骨下静脉导管多重固定方法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锁骨下静脉导管的固定方法,能更有效固定导管,减少导管脱落率。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方法,比较实验组(多重固定法)与对照组(传统固定法)导管固定方法的导管脱落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比对照组固定方法的导管脱落率明显降低。

【关键词】 锁骨下静脉;导管;多重固定;效果分析

作者单位:450008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二病区

目前随着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长期输液、扩容、静脉高营养、化疗及中心静脉测压等的需要,中心静脉置管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锁骨下静脉置管以其易穿刺、易固定,防污染的优点[1],应用最为广泛。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感染、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已被医护人员所熟知。我科护理人员通过对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的护理观察,发现导管意外脱落的问题日益突出,并设计改进了一套锁骨下静脉导管的多重固定方法,与传统组比较,防脱落效果明显。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8年12月至2010年10月患者200例,其中男126例,女74例,年龄29~82岁,化疗患者87例,围术期患者65例,需长期输液者48例。

1.2 方法

1.2.1 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人,实验组100人。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2 对照组导管固定方法 使用丝线将蝶形夹固定导管于穿刺点外1 cm的皮肤上,并用10 cm×12 cm的透明敷贴以穿刺点为中心直接粘贴。

1.2.3 实验组导管固定方法 用丝线直接将导管缝合固定于距离穿刺点0.5 cm的皮肤上,将露在体外的导管塑成弧形,覆盖2.5 cm×4 cm单层纱布,外层用10 cm×12 cm的透明敷贴粘贴,透明贴外导管处再用输液贴环绕导管一周粘贴回透明贴上。最后用粗细合适的略长的挂绳穿过导管末段的固定小孔环挂于患者颈部。

1.2.4 统计学处理 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

2 结果

表1 不同固定方法导管脱落发生情况及对比(例,%)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Z-2.771,P

3 体会

3.1 预防导管脱落是深静脉导管护理的关键。在临床应用中,导管意外脱落会影响治疗、延误抢救,或者化疗药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影响治疗效果。导管脱落的主要原因是固定不妥,患者意外拔出,实验组通过改进固定方法,减少了导管意外脱落的发生,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95 d,比常规组的66 d明显延长。

3.2 实验组固定方法将导管体外部分的近端缝在皮肤上,远端使用挂绳固定,减少了外力对导管的牵拉,导管弧形和输液贴环绕固定,多重方法提升固定效果。本方法不使用蝶形夹,穿刺点附近皮肤暴露好,消毒时更彻底,避免了导管脱出蝶形夹后引起的导管脱落。透明敷贴下使用单层无菌纱布,可以吸附皮肤表面的少量渗出或汗水,使穿刺部位干爽,粘贴牢固。但应注意是大小合适的单层纱布,多层时纱布会错位、卷起,影响固定效果。此法缝合位置距离穿刺点更近,导管与穿刺点的摩擦减少,避免揭穿刺点附近敷贴时的疼痛感,所以患者诉说不适感减少。

3.3 置管成功后24 h内局部换药1次,随后每周换药两次,并保持穿刺、缝合部位干燥、清洁[2],避免感染所致缝线脱落。护理人员应告诉患者及家属在翻身、更衣等活动时防止牵拉导管,并加强巡视,换药后妥善固定敷料,检查缝线,如脱落及时缝合[3]。导管部分脱出立即检查刻度,确定回血良好,重新缝合牢固。注意每次缝合时缝线松紧度适宜,过紧会导致线对皮肤的切割使缝线过早脱落,过松则导管固定不牢。

锁骨下静脉导管多重固定方法能有效提高固定效果,减少导管脱落,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但研究对象有限,其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姜安丽.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输液术.新编护理学基础,2006,5(1):440.

[2] 杨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及临床护理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77.

[3] 李亚茜.脑出血后深静脉置管护理体会.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374.

上一篇:头痛宁胶囊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糖尿病患者的药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