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什么是死?”

时间:2022-07-30 04:46:16

“什么是死?”这恐怕是连大人也还没有弄明白或者不愿去面对的问题。死亡好像那么遥远,但却是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

电视新闻里的地震场面,《动物世界》里的鹿妈妈的死、宠物猫的死,邻居奶奶或者是孩子某个心爱的人去世,都会使孩子产生很多疑问,死是什么?妈妈也会死吗……

不一样的年龄,不一样的回应

3岁以前 宝宝还不能理解死亡或者分离的意义,但是,如果亲近的、以前常常照顾他的人死亡,他能够感受到这种失去,产生忧伤的情绪,并常常通过哭闹,寻找去世的人和吃不好或睡不好表现出来。

这时不太需要向孩子解释死亡,恢复他往日规律的作息、多给他体贴和爱、和他一起玩才是最重要的。

3 ~ 5 岁 孩子对死亡有一点认识,他认为死亡是暂时的、可以逆转的,好像死去的人只是去休息,或是开始一个很远的旅行。如果亲近的人去世,孩子会非常思念逝去的人并感到十分悲伤。他们认为死了的身体还能想、能看、能动也能听,会非常想知道详细情况,甚至担心那位刚刚离开不久的人饿不饿、冷不冷、会不会寂寞。

你可以真实地向他解释死亡的事情,让他知道死亡是永远的事。如果是亲近的人去世,则要多给他一些安慰和关爱,向他确认仍会有人照顾他。

5 ~ 8 岁 孩子已经能比较好地理解死亡,他们知道死亡是生命的终止,死去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了,但是,他们领悟不到死亡的普遍性,即:每个人都有死亡的一天,包括小孩。他们也有一种拟人化的倾向,认为死亡就是一种“人”,叫做死亡先生(或阎王爷),只有被他抓走的人才会死。

因而,孩子可能产生一种没有理由的恐惧,害怕某些可怕的事会降临到活着的人身上。这时你要坦率地和孩子谈论死亡,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感受,与他一起分享你的感受,让他明白你爱他并会和他在一起。

还有一些孩子常玩的电子游戏,往往会认为人有好几条命,或这次死了下次还可以重来。父母要择机帮他认清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同,现实世界有些事情是无法重新开始的。

“奶奶什么时候回来?”

5 岁前的孩子会认为死亡是暂时的,即使你非常认真地给孩子解释,他还是常常会再问你:“奶奶什么时候回来?”这并不意味着孩子相信鬼神,只是他还不理解死亡是一个永远的结果。只有多次、耐心地,并用简单的语言向孩子解释,他才有可能理解:“宝宝, 奶奶已经死了,我们再也见不到她了。你一定想念她了吧?”然后,你可以和宝宝一起面对失落与悲伤,如一起谈论往事,一起看照片,一起回忆和奶奶在一起的时光,孩子可能自然地理解“只要我在心中想念她,她就仍然活在我的记忆中”。

“奶奶为什么会死?”

孩子对死亡原因的探究,可能是担心她亲爱的人也会死,七八岁以上的孩子可能还会担心自己是否会死。向孩子解释死亡时, 可以使用“非常” 这个形容词。你可以回答:“因为奶奶得了非常非常重的病, 医生也没有办法医好了。”或者说:“当人非常、非常、非常老的时候,就会死亡。”这样就可以将普通的伤风感冒或者是父母相对于孩子的年纪大,排除在离死亡很远的地方,消除孩子不必要的担心。

“妈妈也会死吗?”

当宝宝这样问的时候, 他一定很担心妈妈会死。妈妈需要评估这时孩子担心的程度。如果孩子只是由白雪公主妈妈的死亡而引出的问题,那么你可以直接告诉她:“有生的时候就会有死,这就像春天花儿开了,秋天就会有花落。但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

但是, 如果宝宝正经历其他亲人去世的创伤,则一定要先保证孩子的安全感,强调妈妈很多方面不同于去世者:“你看,妈妈很健康,妈妈会陪着宝宝长大,变成帅小伙子,宝宝会读书、工作、结婚、有自己的宝宝,妈妈变成可爱的老太太……”

“如果我乖乖睡午觉,奶奶是不是就不会死?”

亲人之间的情感常常是复杂的,除了深深的爱,还有日常的冲突带的愤恨。比如,奶奶限制孩子吃糖的数量、命令孩子睡午觉等,可能常常使孩子产生愤怒的情绪。孩子可能会认为是因为自己不乖或者不敬的言语和想法导致了奶奶死亡,产生内疚感,即使年长的孩子和成人也可能有这样的内疚:“要是我多留心他……”

强调死亡的真实、客观原因。让孩子明白,死亡有真正的客观原因,亲人的死和他的行为没有关系,消除孩子的内疚:“奶奶死了,是因为奶奶坐的车出了非常严重的车祸,奶奶伤得很重,医生也治不好了,不是宝宝的原因。”

“奶奶为什么不要我了?!”

当心爱的人死去,孩子可能非常悲伤、失落,也可能很愤怒,他可能会感到奶奶抛弃了自己。这时,非常重要的是多去倾听孩子复杂的感受和想法,理解并接纳这种愤怒,因为这种愤怒正是源于极度的爱和极大的丧失感。

与对待孩子的内疚一样,父母需要向孩子强调死亡的真实原因,以及孩子与死者之间深厚的感情:“你非常爱奶奶,舍不得她离开, 她也非常爱你,可是,她病得太重了……”

TIP 几种误解

对年幼的孩子,父母可能更容易用“睡着了”、“升天了”、“走了”、“不在了”等隐喻的词来描述死亡。但年幼的孩子可能会产生误解。“她只是睡着了。”――孩子可能因此而不敢入睡或是担心其他人睡着而醒不过来。

“她人那么好,所以被带到天上了。”――孩子可能会想:“我不要表现好,否则会被上帝带走。”或者会希望到美好的天堂找他们所爱的人。

“她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行了。”――容易让孩子寄希望所思念的人从遥遥无期的旅行中归来。

如果你发现孩子有误解,不妨用事实向孩子解释清楚。也许会引起孩子的悲伤,但适度的宣泄也能帮助孩子成长。

结语 你永远在我心里

死亡并不意味着切断生者与死者的联系,父母可以利用一些温馨、自然的连接来处理自己和孩子共同的悲伤。

比如一起为逝者制作一本纪念相册、一起翻看回忆那些温暖的时光;从遗物中选一种当做纪念,如一粒纽扣或一个小盒子;种一棵树或有生命的东西,以生命的成长代替死亡的悲哀;纪念日或过节时是全家最难过的时候,可以每人说最欣赏死者的一种品质或一件难忘的事作为怀念他的方法……这样就将生者连结了起来,代替避而不谈或举家哀伤。

上一篇:哇,准备好了! 下一篇:怕热药物清凉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