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戏传统剧目文化特征研究

时间:2022-07-30 02:40:48

泗州戏传统剧目文化特征研究

摘 要:泗州戏是流行于皖北地区及苏北鲁南等部分区域的地方剧种,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泗州戏萌生于旷野田间,深深根植于普通民众的生活,反映了皖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与民俗文化,展示了普通百姓积极的市民精神和世俗精神,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草根性。

关键词:泗州戏;传统剧目;地域性;草根性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027-02

泗州戏是流行于安徽省皖北地区及苏北鲁南等部分区域的地方剧种,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根植于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反映了皖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与民俗文化,展示了普通百姓的市民精神和世俗精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泗州戏传统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或历史演义、或男女爱情、或家庭纠葛、或世态炎凉,多为百姓所熟悉,甚至某些题材就是百姓身边的故事,与普通百姓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揭示了民众自己最真实的情境与心境,承载着观众的情感和心理抒发。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一、浓郁的地域性特色

泗州戏传统剧目题材多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与风俗,表达了民众自己的愿望、理想与追求,真实反映了皖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与民俗文化,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一)戏曲语言的地域性色彩

泗州戏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其唱词和道白全是淮北地区口语方言,并有大量谚语、歇后语和插科打诨之语。直白诙谐、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生动地表现了淮北地区语言的特色。

《拾棉花》中王翠娥唱:“我这里收拾停当西院去找玉兰姐,俺姐们同阵下湖把呱啦”,“下湖”指去田间(田就叫湖)。

《懒大嫂》中,懒大嫂想邀邻居玉兰一起赶会时说:“也不知道这家人可头里走吗”,“头里走”即先走之意。

再如《绒花记》中王双槐说道:“我姓王,叫王双槐,我这晚叫单槐喽”, “我这晚”是现在、这时候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在泗州戏剧目中比比皆是。

除口语方言外,泗州戏剧目中还运用了许多淮北地方的歇后语和风趣幽默的逗趣打诨之语。

《王月娥做梦》中月娥自夸道:“你们谁个要是贪到二姐我给你做个媳妇啊,那真是小瞎子吊虾――你上哪里摸”;《鲜花记》中姜文举投宿尤老拧客店时,二人用了两个形象俏皮的歇后语“一个麻雀溜屋檐――寻宿奔店”和“门后挂靶子――我是搂客的”,均形象感十足。

至于逗趣打诨的片段也很多。《鲜花记》中姜文举赶考投宿尤老拧的客店时,有一段对话:

尤老拧:对了,你是那块人氏?

姜文举:我住在南唐寿州。

尤老拧:瘦州离胖州有多远哪?

姜文举:店家!只有个寿州,哪有个胖州呀?

尤老拧:对了,客人你姓什么东西?你叫什么玩意?

姜文举:哎!你这个人说话怎那么难听呀?我姓姜、名文举、号叫连生。

尤老拧:客人,你怎么当面撒谎呢?两生三岁长弄么高汉子吗?

姜文举:店家,我号叫连生。

尤老拧:啊!我说呢?你真是半吊子、二百五、大茶壶!

“两生”是当地方言,指两周岁的意思。此处,就利用了“连生”和“两生”相似的发音。

(二)戏曲人物性格的地域性特色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育一方文”。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也薰染了人的性格气质。泗州戏主要流布于淮北地区。该地区以平原为主,平原辽阔的自然属性,孕育了皖北人豁达、粗犷、豪爽、泼辣的性格。泗州戏在这特有的地理环境、文化氛围的作用下孕育而生。它已融入了这个地区的人文化品格,它的精神留存揭示的是淮北地区人民的性格,它的无拘无束、热烈奔放,昭显的是淮北民众的生命状态。

《大隔帘》“跑山”一折中,祝英台瞒过梁山伯,悄悄脱掉鞋袜,露出三寸金莲站在水中,谎称自己脚下踩了一条鱼,叫梁山伯捉住。这显然是祝英台故意戏闹调情的行为。这样一个细节就把北方姑娘粗野、火辣的性格刻画出来了。这在南方的剧目中是很少出现的。

再看《拾棉花》中王翠娥和张玉兰各自夸赞未婚夫的一段唱词:

张玉兰:我的婆家在张家营,

王翠娥:对你讲,我的婆家在黄家洼。

张玉兰:我的女婿今年整二十,

王翠娥:我家他今年才一十八。

张玉兰:我的女婿长的俊,

王翠娥:来来来来,我的女婿,也没有疤来也没有麻。

张玉兰:我的女婿庄家行里是能手,

王翠娥:我女婿庄家行里一手抓。

张玉兰:我女婿一担能挑二百斤重,

王翠娥:我家他一担能挑二百仨。

张玉兰:我的女婿体子强来身子壮

王翠娥:我的女婿肥牛壮马也比不上他………

王翠娥:哎呦,我给他养个胖娃娃,小娃娃长得俊,又白又胖,像个粉冬瓜。

哎呦,叫声他的爹,喊声我的妈,喊得我,小两口子啊笑哈哈。

张玉兰:叫妹妹不要把口夸,哎呦呦,过门去,看俺俩谁先养胖娃娃。

两个农村姑娘拾棉花之余,各自夸耀未婚夫,甚至争着“养娃娃”,风趣幽默,也形象的展现了北方女性率直、要强、热爱生活的性格特点。

(3)戏曲反映生活的地域性特色

在泗州戏的传统剧目中,经常出现反映淮北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用语和名称。

如《喝面叶》中出现的食物“面叶”,就是当地老百姓饭桌上最常见的一种面食,即馄饨皮一样的面片,是淮北地区非常有代表性的食品。《赶会》中,懒大嫂赶会时看到了许多好吃的食物,如“辣汤”、“油饼”、“包子”等,都是淮北地区百姓爱吃的食物。《跑窑》中出现的烙烙馍的“鏊子”、《拾棉花》中的“粪箕子”等等,都是当地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用具。

二、草根性

泗州戏在民间滋生、壮大,它的一切都与普通百姓紧密相连。它展示的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表现的是普通民众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这种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是其产生的基础,更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

首先,泗州戏舞台上出现的许多人物和事件,都是以普通百姓的认知、思维方式和生活逻辑刻画塑造出来的。

普通人物的平民气息自不必说,就连大人物身上也典型地体现了平民性特点。

《东回龙》中薛仁贵因征东有功被封为平辽王。当回家探亲时,丝毫没有荣归故里的派头,又变回成一个本色的农民。薛仁贵帮妻子挑水,与妻子聊天,且说的全是家常事,如东征的收入、家里欠别人的二升半小秫秫、两盅油、一根半灯草、两盅盐以及鸡蛋如何还等。这些都完全表现了农民的心理及现实功利观。薛仁贵显然是农民按照自己朴素的想象塑造出来的心中的高官形象。因为他首先想到的是从此以后不用借秫秫、不用借米和油、不愁冬天没有衣物。对于生活艰辛的农民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贵为平辽王的薛仁贵完全是农民的举止腔调和农民的头脑及思维逻辑。

如《四告》中齐驾王、驸马爷李彦明的一段唱词:“赶到那三十晚上没有事,老少们又炒花生又垒糖。到初一拉上杠子拦门棍,灶房里饺子下的白茫茫……”炒花生、垒糖、下饺子等都是淮北地区过年时的风俗。李彦明虽是高官,但唱词中所描绘的显然是朴素的老百姓过年时的画面。李彦明这个形象无疑也是百姓凭借自己的想象塑造的。

在《龙凤配》一戏中,幼主刘秀一上场便念道:“生在帝王院,长在帝王家,吃的是玉米,喝的是香茶。”贵为皇帝的刘秀,竟然仅仅是“吃玉米,喝香茶”。这也不足为怪,因为在过去老百姓眼中,“玉米”和“香茶”对他们来说已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他们甚至可能并不知道山珍海味。刘秀这个形象,完全是在老百姓认知范围和想象尺度里创造出来的。

可见,泗州戏剧作中的人与事,是普通百姓生活经历与心理的折射。生活经过了民众的视野过滤变形后,只余下了生活中最真实、最基本的元素。因此,泗州戏中的人物是与普通人纠集在一起的,是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这些人物身上,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甚至是满身土气。虽与历史上的真实存在有很大差距,但这也正是泗州戏剧目的特色。

其次,剧目的情节内容,融入了民众的情绪与愿望,往往会随着民众的意志发展。

泗州戏作为一种百姓愿望的表达和情绪的发泄,它体现着该地区民众共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评判标准。因此,在泗州戏的剧目中,强烈地体现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原则。为此,甚至可以通过想象、巧合、虚构等手法,如借助神仙的帮助起死回生、冤魂复仇等情节,来满足民众的这种心理要求和善良愿望。

《琵琶词》里秦香莲竟拜观音菩萨为师,学习了兵法武艺。后来做了元帅,用自己的努力,成就了自己的幸福。

《休丁香》中,薄情寡义的张万郎发家后,便游手好闲、狎妓冶游,并狠心休掉了温柔善良、勤俭持家的妻子郭丁香。丁香离开张家后,张遭到了一连串的报应,最后,倾家荡产沦为乞丐。

《四牌楼》中,良心泯灭、忘恩负义的张金保,最终被雷劈死。《莲花庵》中,窦氏为霸占夫家家产,与其弟窦三合谋,企图杀人。最终,这两个丧心病狂的姐弟也被雷劈死。

与之相对的,《小欺天》中,善良忠厚的卢文进因献四颗宝珠而被封为西台御史,并惩罚了恶人。《鲜花记》中江文举因献“鲜花”而被封为进宝状元。这在历史上其实是没有的,但在泗州戏中却很常见。

这些情节或是正义战胜邪恶、善良战胜丑陋,或是美满、团圆的结局。虽然某些情节有悖于情理、甚至流于荒诞不经,但却满足了民众善恶有报的伦理观念,不仅以其强烈的戏剧效果吸引着观众,更以其情节完成了一种象征――“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它寄寓的是民众的是非标准、道德观念及处世哲学,而这又极富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因此,占据泗州戏作品中心的,往往并不是具体的故事情节或表演,而是一种百姓民众的认知,是底层民众的审美好恶在戏曲舞台上的直接体现。它张扬的是一种立足于平民百姓的道德立场和与民众情感相合流的道德情感,展示的是从百姓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感受与评判,涵蕴的是大众丰富的生活共识与民众精神,这就是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的高雅精致不同,但却更容易引起最广泛的情感共鸣,因而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经久不衰。

总之,萌生于旷野田间的泗州戏,在北方特有的人文气质、民风民俗的熏陶滋养下发展成熟,具有鲜明强烈的乡土气息,是草根文化的象征,反映了积极的市民精神、世俗精神,展现了人民精神面貌中最积极、最光彩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完艺舟.泗州戏浅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安徽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

[3]华东戏曲研究院.华东戏曲剧种介绍(第四集)[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5.

[4]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5]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简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李 荣(1981-),女,安徽宿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研究。

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泗州戏区域文化特质考察及其文化生态重建研究”(编号:2011SQRW144)。

上一篇:浅谈对中国戏曲的文化传播的认识 下一篇:论京剧花旦的艺术特色及表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