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的积极心理效应

时间:2022-07-30 02:31:16

宽恕的积极心理效应

摘 要 宽恕是指个体受到他人的侵犯后逐渐降低愤怒、憎恨等消极情绪并放弃报复行为的内部过程。文章介绍了宽恕的积极心理效应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宽恕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主观幸福感

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他人的侵犯,他人的冒犯是重要的生活压力源。合理应对这一压力直接关系到个体的身心健康。宽恕,近年来被视为应对他人侵犯的一个方式。一般认为宽恕发生在冒犯行为产生之后被冒犯者对冒犯者的亲社会动机转变过程。①研究者认为宽恕对维护健康有积极的心理效应。

1 宽恕降低患病风险

个体受到冒犯后,普遍会产生愤怒、憎恨、谴责或者敌意等消极情绪,尤其当冒犯的程度比较严重时。这些过激的反应往往会带来健康风险,持续、强烈的反应会降低身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一项对287名心脏病患者的调查发现,经常谴责别人的患者患心脏病的概率要远远高于较少谴责他人的个体,②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提高免疫力,减少心脏病、高血压和呼吸疾病的发病率。③国内研究也表明,宽恕能够降低受害者的生理唤醒、情绪唤醒及认知唤醒,从而改善睡眠质量。④也有研究者指出宽恕促进生理健康主要有两种机制:(1)宽恕作为一种积极情绪,有助于调节外周生理反应,维护生理健康;(2)宽恕可以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促进健康行为,以抵御疾病入侵。⑤可见,个体受到冒犯后,合理采用宽恕的应对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病风险。

2 宽恕缓解消极情绪

宽恕的另一个作用是缓解个体的消极情绪。例如,一项对24名老年人的宽恕干预研究发现,宽恕干预能提高受害者的宽恕意愿,降低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⑥国内研究也表明,宽恕能帮助受害者消除愤怒、减轻痛苦,修复心理创伤,宽恕干预能明显减少来访者的愤怒、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体验,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如希望和自尊。⑦李湘晖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宽恕水平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倾向于宽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也较高,倾向于报复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也低。⑧

另外,宽恕还能降低人际困扰。李兆良等人对493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宽恕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总分、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与异往困扰均呈显著负相关。⑨

3 宽恕提升主观幸福感

宽恕可以促进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而增强人们的主观幸福感。Hapiro⑩的研究发现,那些报复欲强,宽恕水平低的被试所体验的主观幸福感较低。李湘晖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宽恕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宽恕水平越高的学生主观幸福感越高,宽恕水平越低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越低。豘张建育和胡雪琴的研究也证实了宽恕水平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宽恕水平可以更好地增强其主观幸福感。豙宽恕对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过程可能是通过缓解消极情绪体验、消除心理痛苦来直接实现的,也可能是通过其它中介或调节因素来间接实现的,如人际调节因素。其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4 小结与展望

目前关于宽恕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多成果。尽管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宽恕对于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但部分研究者,如Katz等人指出,当个体受到比较严重的身体伤害时,宽恕冒犯者或许不能为冒犯者带来内疚感或自责感,有可能怂恿其滥用这种行为,让其认为可以经常化地对受害者做出伤害行为。豛这样一来,对冒犯者的宽恕就会对宽恕者和冒犯者带来许多问题。因此,对宽恕的健康促进机制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未来的研究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如侵犯事件的性质,伤害的严重程度,受害者与冒犯者的关系,受害者原先的健康水平、个性特征等在宽恕促进健康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 下一篇:老子自我观与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