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事例”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的兴趣

时间:2022-07-29 10:15:38

利用“事例”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的兴趣

【摘 要】利用事例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的激情,而浓厚的兴趣能激励人不断的进行探索,从而产生探究的动力。

【关键词】事例;激发;探究;兴趣

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我发现: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它们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激情,而浓厚的兴趣能激励人不断进行探索,从而产生探究的动力。

一、借鉴“生活世界”的事例,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细致入微的渗透生活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引入“生活世界”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而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问题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前,我依据县教研室实验技能大赛获奖的一个演示实例,给学生做了如下演示:将一烧瓶内盛少许水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当有水蒸汽气冒出时,停止加热,迅速将干瘪气球套在烧瓶口上,过一会儿就会出现奇特现象,气球先是鼓起来,然后又瘪下去,同时进入瓶内又鼓起来紧贴烧瓶内壁,学生一下子惊呆了,并感到十分奇异。此时,学生提问:为什么气球会进入瓶内并鼓起来?

对他们的发现我作了高度的评价,并对此原因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可能是受我的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也很高涨。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先通过组内讨论共同拿出一个最佳的答案,然后进行组际交流,随着讨论甚至争论的不断展开,他们很快就解决了一个个的疑问。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传统的教学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来回答,学生的思维方式、范围都受到了限制,而这种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它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而当他们的思维产生困惑时,他们就会主动地与别人进行合作与交流。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学提出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每个人都争着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整堂课就在学生讨论、探讨中进行着,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并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活力。

二、利用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积极的思维往往是由疑问开始的,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疑问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新颖,刺激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探究的欲望。在学习《摩擦力》内容时,我首先播放一段录像:“一个清洗工坐在一块仅依靠一根绳子吊着的木板上,他正清洗着高楼模墙,并通过松放绳子的一头使自己能自如地移动。”当看完录像后,马上就有学生问到:“为了不使自己掉下来,他是不是要用很大的力来拉住绳子?”没等我开口说话,就有学生反对说“不对。” 另一个学生也接着说“我看他的神态动作,不象是要用很大力的样子。”……通过同学们七嘴八舌的争论、猜测,大部分同学都有了共识“是不要用很大力”,但紧跟着又有同学提出了新的疑问“那他为什么不会往下滑呢?”这时的同学们正处在一种“心求通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都想跃跃欲试,但也都欲言而不能。趁势我展示了本堂课的课题《摩擦力》。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探究的欲望,也就有了探究的动力。

三、利用最新的科技事例,激起学生的探究活力

许多高新技术如通信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纳米技术等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不可分,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一个崭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时代已经来到,随着信息量的日益增多,教师在平时除了悉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外,还应时时注意物理科学的新动向,如在学习“磁现象的应用”时,我先结合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向大家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的建成情况,并把它的快速性、安全性向学生作了简单的介绍。当学生听完介绍后对磁悬浮列车很感兴趣,课后他们还不断向我提出问题,这时我灵机一动,没有马上给出他们所想要的答案,而是趁势引导他们,教他们通过哪些方法、通过哪些途径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还让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写一篇有关磁悬浮列车的小论文,一个星期后,大部分学生交上了他的作品,我对他们所写的每篇论文都作了肯定,还评出了各种的奖,过后我发觉我的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变得更浓了。

当然还应该利用好事例让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德。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智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还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德。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德的形成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能完成的,我们应把它跟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教学资源、社会事件,抓住一切时机进行教育,让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去领悟。例如在学习《能源危机》这一节课,我通过一段资料“据世界自然基金“电荒”,随着全国用电高峰的来临,“电荒”又一次像季节轮回一样走向我们的生活;而且,“电荒”范围不断扩大,淡季“电荒”的现象也开始出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发电量为422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85%,比上年提高8.18个百分点。在总发电量中,火电发电量为34145亿千瓦时、水电发电量为6863亿千瓦时、核电发电量为768亿千瓦时、风电发电量为502亿千瓦时;火电占到总发电量的80.76%。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耗量随之增加。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由于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缺口十分明显,“能源危机”因之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人们关注的焦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好好利用、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总之,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事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并从中获得学习上的独立和探究中的成功感,丰富学生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对自我价值得到体认。

上一篇:浅谈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略论高校学生干部的作用及培养